【摘要】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十分倡導創造教育,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學生創造力的提高及對教師教學理論和經驗的豐富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合理運用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其創新能力。
【關鍵詞】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小學語文
一、前言
陶行知為我國的教育理論思想及實踐做了巨大的貢獻,其非常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倡在教育中將學生的創造力視為重要的因素。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平民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及教學做合一。同時,他認為教育要從兒童開始,要激發兒童潛在的創造力,其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書中提出“創造的兒童教育并不是創造兒童,而是正視創造力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教育者只有認識到兒童具有創造力,才能更好地激發其創造力。此外,陶行知還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頭腦”“解放他的雙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間”和“解放他的時間”,提出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兒童。
二、強調知行合一
我國明朝的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深化了道德意識自覺性與實踐性的關系。陶行知早期也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并認為“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所以取名為陶行知[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要總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只坐在教室里聽教師講課,這樣無法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及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時,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教育,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在進行語文教育活動時,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制訂語文教育活動的目標時,應最先考慮該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生活經驗。相較于課程化的上課方式,實踐活動更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學科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將預期的課程目標、能力和情感目標設置成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并且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做到順其自然,那么就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2]。因此,基于陶行知的理論,教師應深入理解課程目標,將語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更好地促進他們認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使他們能夠熱愛學科知識、熱愛生活。
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文《畫楊桃》中,“我”把楊桃畫成了一個五角星,原因是坐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楊桃的形狀不一樣,但是這些遭到了同學們的不理解。教師在講這篇課文時,可以對這篇課文的內容進行實踐,讓課堂上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畫一畫這個楊桃,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轉變學生看事物的角度,提升動手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增加一些團隊集體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3]。比如,在教學課文《肥皂泡》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肥皂泡,讓學生了解到我們平時玩的東西其實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做出來,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一些知識,提高創造能力。教師在實踐中還可以尋求家長的配合,偶爾設計一些親子活動,在提升學生創造能力的同時,也增強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只有解放孩子的手和腦,讓他們自由動手動腦,手腦并用,才有利于創新教育的開展。
三、提高表達能力
在進行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時,教師也要學會“解放孩子們的嘴”,即讓學生自由表達,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4]。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釋放自己,不要拘束于課堂上固有的思維模式與課本上固有的語言,要將本身的語言能力激發出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表達欲[5]。教師要培養敢于質疑、敢于發出不同聲音的全面型人才。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的創造力受到了迷信、成見、曲解的阻礙,我們要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就要把他們從這些里面解放出來。兒童應有言論的自由和其本質上的好奇心,他們經常喜歡問個不停,我們就該擺正自己的姿態,積極回答學生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語文教育的創新,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6]。
例如,在學習《端午粽》這篇課文時,不同地區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如怎么還有紅棗粽和鮮肉粽,屈原是誰等。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要對其進行一一解答,并且要進行一定的科普。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在地區是如何過端午節的,在端午節會吃什么樣的粽子等,以解放學生的嘴,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又如,在學習《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時,有些學生會問:“小猴子最喜歡吃桃子了,為什么要去摘西瓜和玉米呢?”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有耐心,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滿足其應有的好奇心,并且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通過對問題的解答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其創造能力。在答疑解惑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做好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工作,告訴家長應該有耐心,將教育創新落到實處。
學生表達的過程,就是研究探索、整理思路、形成觀點的過程[7]。在“聽”與“說”之間,觀點與觀點進行碰撞,思想與思想進行交流,創造的靈感與能力在這種碰撞與交流中得以激發與培養。陶行知先生在創造教育理念中鼓勵教師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學會自我表達。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從陶行知先生的建議,為學生的表達與傾聽創造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形成創新思維,提升創造能力。例如,在教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課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并集思廣益,使不同的觀點在交流中碰撞融合。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組織自己的思想和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結論。創造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統一完成的。因此,讓學生張開嘴,學會交流與合作,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
四、提供時間和空間
陶行知認為,生活中一切重要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教育的對象。沒有信仰、種族、財富的差別,所有學生不分性別、不分年齡,都有資格接受教育?!敖K身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教育要為群眾服務,群眾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教師不能也不應該使用“過濾”工具來削弱“生活事件”的深度。在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下進行小學語文教育的創新,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侵犯學生自由的時間及空間,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奠定基礎。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個性、認知水平和能力發展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8]。陶行知先生曾以鳥籠比喻當時的學校,鳥籠不是鳥的家園,在鳥籠中生活的鳥也不能振翅高飛,我們要避免成為鳥籠式的學校,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創造力,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學校和家長不能一味地剝奪學生自由思考和活動的時間,否則學生容易喪失創造力。教師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讓他們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奠定基礎。此外,教師要適當給予學生鼓勵與支持,讓學生多到大自然中去開闊視野[9]。
例如,在《找春天》這篇課文中,教師就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春游,去看看探頭的小草和野花、吐出嫩芽的樹木、解凍的小溪等,讓學生從細節中體會真正的春天到來的時候的樣子,從觸覺、嗅覺、視覺等各種不同的感官來感受春天的到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為春天創作一首小詩或者一篇小短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又如,在課后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時間與空間讓其自主地進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并且把實驗的步驟記錄下來,把實驗的結果及從中得到的體會寫下來;或者也可以給予其一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其可以真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能鍛煉其動手能力,提高其創造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五、提高觀察能力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是要“解放孩子們的眼睛”。當前,有些小學教育如同給學生戴上了有色眼鏡,學生只知道在課堂上“一心只讀圣賢書”,從不對身邊的事物及自己進行觀察,這些教育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遇到好奇的東西他們喜歡去觀察,而有些家長和教師則只是讓孩子們一味地認真學習,從來不考慮其內心的想法,這就相當于蒙上了孩子看世界的眼睛,不利于孩子的發展。觀察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指自己對自己的觀察,另一方面是指對周圍事物及大自然的觀察。這兩種含義的觀察都有利于學生審視自己,認識世界[10]。因此,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尤為重要。
例如,《童年的水墨畫》一文中提到的溪邊、江上、林中等景色,有條件的學??梢院侠戆才艑W生到戶外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并讓學生就這些景色說一說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形容一下這些景色。同時,教師還可以普及一下知識,讓學生通過對大自然這些溪水、植物、動物等的觀察,來增長自己的見識,提升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并能置身其中,體會自己與大自然的關系。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還可以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力。
又如,在課后活動“體會漢字的趣味性”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平時所學的漢字進行觀察,體會漢字的趣味性,并對一些象形字、形聲字及相近的字、相同讀音的字進行觀察,了解其表達的不同意思及各種來源,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到漢字的奇妙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
六、提高思考能力
陶行知在創新教育理論中重申了培養學生“自主性”的重要性。這里“自主”的意思是“有意識的”和“主動的”。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這種不足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就必須解放思想,給學生足夠的信任和自由,讓他們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轉變傳統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通過提出下列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1)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通過這首詩歌,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或常識?(3)你認為詩歌中向我們介紹的辨別方向的方法,哪一種更好?為什么?(4)你是否有更好的辨別方向的方法?請向我們描述一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闭n堂上,教師要通過提出問題,將獨立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通過解放學生的頭腦,使學生學會探索與創造。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陶行知創造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小學語文的創新型教育,教師應學習陶行知的“四個主張”及“六個解放”,將陶行知先生深刻的教育理念與當今小學語文的教育情況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同時,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通過家校共育,確保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斷加強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所小學都能進行教育創新,讓學生更好地更有激情地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達選廷.淺談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19(10):148.
[2]張晨.淺談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2):91,120.
[3]孟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04):46,89.
[4]丁帥.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創新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生(中旬刊),2021(03):119.
[5]郭建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95):31-32.
[6]崔鳳榮.語文走進生活,生活融入課堂: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1):47-49.
[7]吳樂越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10):92.
[8]郭穎.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科幻畫報,2020(09):62.
[9]季正美.淺談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20(16):40.
[10]王煙蒙.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運用:以部編版教材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20(08):22,29.
作者簡介:胡彥男(1990.10—),女,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