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教材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貫徹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基本理念,結合議題生活性、思辨性、實踐性和價值性的特點,聚焦議題的親和力、引領力和張力,努力增強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力;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創造性地讀好用好活新教材,實現碎片化教學資源的深度整合;打造有歷史味的政治課堂,使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在鑄魂育人的思政課堂上大放異彩。
【關鍵詞】高中政治;深度教學;議題
一、前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貫徹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基本理念,史論結合、突出主線,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強化議題引領、情景引思、行為引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課程應引導學生圍繞具有爭議的問題開展學習活動,以解決問題或生成新問題,以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1]。本文以思想政治部編版教材必修一第二課第二框為例,聚焦思政課程議題的親和力、引領力和張力,增強思政課堂活力。
二、議題要接地氣,富有親和力
議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要有溫度,體現人文情懷,還要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聆聽時代聲音。教師只有主動融入“四史”教學資源,才能激發學生共鳴,使教學過程富有親和力、教育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關注過程、凸顯觀點中推進議題活動,更加堅定政治立場,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真精神和創新精神。
議題式教學一方面要親近學生、親近生活。本課程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宏觀的歷史進程,深入思考“我們從哪里開始,要到哪里去,怎樣才能到達那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的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歷史,選取符合學生現有水平的問題“為什么社會主義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作為總議題。議題從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展示社會主義優勢三個方面展開,并將其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相聯系,通過歷史文化情境的創設,把歷史和政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事實和歷史線索中尋求歷史背后蘊藏的政治意義。例如,教學本框題第一目“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時,首先,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古代輝煌和近代衰微”,通過老照片中老百姓的表情,讓學生體會他們的悲苦背后的時代原因,談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的狀況是怎么樣的。其次,教師請學生簡述《前夜》的故事梗概,接著和學生一起觀看短視頻《我和我的祖國》,然后對真實歷史故事“林治遠連夜解決開國大典電動旗桿升旗問題”進行思考,并說一說為什么人們如此主動積極地幫助解決升國旗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得出結論:“新中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實現了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是民之所向,心之所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才完成了救國大業,新中國來之不易,所以人們會盡最大努力確保開國大典順利舉行。”教師進一步追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就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嗎?”從理論上講,我國已具備經濟政治條件,但學生還得明確這需要一個過程,即要經歷過渡期。然后,教師講述上海“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歷史事實,得出結論:“實踐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那種認為新中國成立后先通過發展資本主義縮小差距,之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觀點是錯誤的,新生的人民政權要經歷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新中國從廢墟上站起來后,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學生通過了解“一化三改”、“一五”計劃等史實,深入了解了本節課內容。之后,教師展示“一化三改”中的先進人物事跡,把學生思緒帶回到那個年代,讓學生從多角度了解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必然性,即從內部環境來看,國營經濟逐步成為主導性因素,國家積累了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個體農業難以適應工業化的形勢發展需要;外部環境推動了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變革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教師通過創設議題情境,呈現多樣化和生活化的歷史情境,起到了觸景生情和探景悟情的效果;把情境根植于學生的思維深處,以境化人,以問啟思,以評促學,使學生借助情境激發關鍵行為,助燃思辨熱情,實現了情境向情懷的遞進式升華。學生通過分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的探索中的成就,懂得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從而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這能將愛國情、強國志的種子在潛移默化中播撒到學生的心坎里,實現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促進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
議題式教學另一方面要遵循課堂邏輯。好議題需要以具體情境為依托,情境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基本載體和情感顯現的觸發點,構思好議題需要政史聯動、事理交融、史實鋪路。教師引出基本觀點,充分挖掘經典文獻和黨建資源中的時代價值和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堅持唯物史觀,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讓他們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換了人間 人民抒寫新希望”“披荊斬棘探前路”這兩個結構化、系列化的子議題,不僅明確了時間軸,突出了年代感,還為情感升華鋪路,增加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本環節,教師把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節選)作為背景材料,開展課堂深度討論,讓學生在閱讀探究中身臨其境地參與歷史。在時代之問、共產黨之答、人民閱卷系列活動中,學生通過探究能夠明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議題的“議境議程議味”環節,讓說理富有親和力,使思想理論更有信服力,優化了學科知識,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三、議題要情理并茂,富有引領力
議題情境要真而新,問題設置要巧而精,教師要在創造性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展現教材智慧,喚醒學生真情緒,讓學生獲得真認知,落實真素養。
首先,議題要能夠引領教學內容。議題設計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和發展核心素養的導向,基于真實情境,從學科知識、學科思維和學科素養三方面分步遞進、分層達標,逐步實現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在本節課中,教師通過總議題“為什么社會主義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得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結論;通過分議題“換了人間 人民抒寫希望”和“披荊斬棘探前路”得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理論準備”的結論。總議題的設計要能總攬全局,子議題的設計要遵循銜接性、邏輯性和遞進性,在把握主線、整合知識的基礎上實現理論升華,即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形態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其次,議題要能夠引領教學進度和教學節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內容和議題活動相互融合,全面理解活動型學科課程和走向深度的高階思維議題式教學的關系。深度學習的高階思維能力包括問題解決能力、元認知能力、小組協助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2]。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議題活動中具有思辨性、兩難性、生成性的情境問題是推進課程向縱深發展的有效方式。在課堂上,教師要本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梯度性的議題情境,與學生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互動,讓學生在議題思辨中,構建知識思維導圖,從而形成對問題的整體性思考。這樣,學生能觀點鮮明、條理清晰和邏輯嚴密地理解學科主干知識。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活動中,還需要尋找教材內容和重大時事熱點的交叉點,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實現從知識點教學轉向基本觀點的教學,從重視“教”的活動轉向更加突出“學”的活動,從關注議題式教學轉向深度提升高級思維活動,以提升學生關鍵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漸進式活動議題不僅符合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結束時,教師對課堂知識進行了拓展訓練,讓學生以“2035年:祖國和我”為主題,設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青年人如何有所作為”的演講活動,制作一期主題板報,并將此作為本課公共參與環節,使學生從情感和社會實踐方面進一步深化認識,提升獲取、解讀、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最后,議題設置的目的是引領學生站上真理高地。教師要通過有梯度和有高度的議題,以及回望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摸索自己的路、遠眺前行的路等環節,讓學生深刻領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懂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學會用辯證否定觀看待問題。教師要打破歷史課和思想政治課是分離的思維,讓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視角、辯證的視角和國情的視角分析問題,創新議題立意,實現學科融通,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議題式活動型學科課程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和生本化的過程,教師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資源的二次開發者,需要結合學情、國情和地域資源,聚焦生活,基于真實情境,精心設計議題。
四、議題要收放自然,富有張力
議題具有張力,才能讓師生思維張弛有度。
一方面,議題要拓展教學的廣度。本課既利用總議題導入課程,拓展思維寬度,又利用分議題,實現思維深度。在處理過渡時期總任務“一化三改”知識點時,教師要講清楚“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解決生產力的過程,“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的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使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國家唯一經濟基礎,這符合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其他相關資源,實現教學互聯互通,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如中共八大、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十九大報告等,探究三次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通過系列化、層次性的議題學習,讓學生懂得“變”與“不變”的關系;通過列舉客觀的事實材料,讓學生開展多元思考,培養學科技能,增強個人責任擔當意識,在守正創新、質理明辨中培養學生縝密的科學精神,從而實現知識深化和素養發展,將價值引領和實踐踐行寓于知識教學中,真正為學生立心、助行和啟智。
另一方面,議題要為理論升華創造條件,提升其高度。兩個子議題從人民和國情的角度引出毛澤東思想,是課堂的點睛之筆,把總議題上升到思想高度。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黨帶領人民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思想上的法寶有哪些?”有學生認為是依靠自己發展,因為我國大部分經驗都是自己邊實踐邊探索出來的;有學生認為是依靠群眾,沒有人民群眾并肩作戰,開國大典無法順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還有學生認為立足國情也很關鍵,在發展中我國照搬了蘇聯經驗,吃了大虧,而新中國在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和群眾路線”的指引下,依靠人民力量,變革了生產關系,提升了生產力。學生在事實再現中巧用比較,注重理論,提高了內化能力,在辨析探尋中審視自我,實現了知識、學識、見識的增長。
此外,情境創設還需要與時代同頻共振,融入生活素材、時政素材和鄉土素材,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變革;需要尊重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其思維發生處、情感孕育處和能力提升處,喚起其實現偉大夢想的使命擔當。學生從真實的事例中感悟到,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新時代依然充滿生機活力,使思政課堂在思想升華中凝聚人心,在思維激蕩中走向開闊,在真正認同中回應教學議題,圍繞著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以整合知識為內容,讓學生積極辯證地學習學科知識和思維方法,并將它們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與新知識進行關聯,實現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
五、結語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深度教學需要立足學科核心素養,以議題為紐帶,以形式多樣的情境為載體,以任務型活動為驅動,以多元性評價為引領,聚焦議題的親和力、引領力和張力,提升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不僅要尊重歷史,融入“四史”教育,還要緊跟時代,關注時事熱點,基于現實生活,深入思考,聯系實際,做到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進一步培養學生深度思考能力、實踐參與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教師要通過“議題—情境—活動—素養”這一系列活動型學科教學環節,更好地滿足“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發揮議題式教學在德育實施中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靖,崔鑫.深度學習動機、策略與高階思維能力關系模型構建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8(06):41-52.
作者簡介:張孟云(1984.10—),女,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如東縣德育工作新秀,如東縣教壇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