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長期歷史過程中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與民眾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中華文化是國家的精神支柱,人民的精神動力,維持著整個社會的秩序,引導人民向善,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內容之一,是將精神層面的東西轉化為物質內容的形式,承載著千百年來我國無數仁人志士的壯烈一生,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值得當代中國每個青年人閱讀。語文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必不可缺的一個工具,還是進行一切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另外語文還可以作為精神食糧,是一句話一本書的基石,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學習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學科。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學習語文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工具,它是學生學習一切事物的指引,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需要注重閱讀量的積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能夠幫助人們高效率高質量的分析和解讀作品內容,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文學作品;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119-03
【本文著錄格式】符曉云.淺談文學作品中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119-121.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用語文的思維觀察世界、分析判斷事物、學會系統化體系化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新課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學習語文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是要在潛移默化中、在長期的熏陶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語文更是一門感知性的學科,主要引導學生以熱情的態度來迎接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美。語文素養是感知力的重要前提,在一定條件下,他能夠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教導人們用溫柔的眼光看待世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他需要老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一旦形成,對學生今后的自身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還能夠有效提高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質量和效率,對傳統文學批判繼承,將我國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一、文學作品的概念和特點
(一)概念
文學作品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發展起來的、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它是具體生動的感人的現象,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語言的藝術,是人民觀察社會生活、結合社會歷史而創作的著作,與科學家們運用邏輯思維創作的科學著作有本質的區別。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生動又樸素的,賦予讀者感情和想象,側重于展現一種真實的藝術美,具有鮮明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學科著作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文學作品是社會感化的手段,重在審美。假如某種著作的主旨是為了傳達某種具體的知識,如《史記》,盡管它具有很強的文學價值,也不屬于文學作品的范疇。
(二)特點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藝術源于生活,文學作品是作家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用各種藝術手段把現實素材熔鑄成許多栩栩如生、色彩鮮明的藝術形象。它是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虛化出來的,不拘泥于某種形式、不限制環境和主人公,其內容既豐富又有很強的彈性。其次,它離不開想象、聯想和虛構,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它不追求科學真實和功能實用,以社會感化為手段,重在審美,從而給鑒賞者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體驗,拓寬他們的見識,豐富他們的知識面貌,給他們的心靈帶來鼓舞和震撼。最后,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形象思維活動的過程。它是把對社會的描述轉化成意識形態的部分,再通過“創作”來展現在大眾面前,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思維發揮作用。
二、正確認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概念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指在實際中對語言和文字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它具體包括漢字、詞語、句子等內容。漢字包括漢字的基礎知識、讀音、拼寫等,是一切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詞語主要包括詞語的基本知識——同義詞、反義詞、熟語、實詞、虛詞等。句子包括句子的基礎知識——句子的改寫、仿寫,病句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工具,是閱讀名著、撰寫文章、表達思想的重要前提。語言文字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訓練的,這種訓練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調動人們的思想,來了解和判斷所看所見。
(二)要求
語文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學科,他對學生識字、辨析、表達、做人等方面具有最大的指導意義。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引進課堂教育,以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目的,突破傳統教育形式,推動整個教育工作更上一層樓。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要求人們首先要熟練地掌握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思想上做到重視、在行為上做到腳踏實地,從點滴積累。其次要求做好量的積累,不斷的閱讀文學作品和其他類型的著作,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熏陶思想,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讓它在量變的基礎上把握機會,實現質變。
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學作品的關系
(一)性質不同,形式上存在差異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種表現,它是完全的社會意識形態,沒有客觀的物質載體,看不著摸不著。文學作品在哲學上雖然是一種社會意識,但是它也是客觀存在的,是創作者通過各種藝術手段熔鑄而成的著作,以“書”為其客觀載體,通過閱讀“書”的文本內容來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語言沒有文字能力的形式是無形的,它是學生在具體的訓練中形成的能力,是主觀的,同時也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工具,對學生的發展有直接的作用。文學作品的形式是有形的,它不是學生主觀上的能力,而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精神文化,是屬于社會的,是反映社會生活的感性的、虛構的作品。它發揮作用主要是對人的意識有影響,是用來振奮、鼓舞人的心靈,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二)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雖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學作品在形式上和性質上截然不同,但是在關系上它們是互幫互助、相得益彰的。首先,閱讀文學作品離不開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前提,離開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讀者可能無法有效的高質量地進行文學作品鑒賞,甚至會出現“看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么”等問題,完全無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能夠幫助人們去進行文學作品鑒賞。其次,閱讀文學作品是培養和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經過實際的訓練,在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中形成的。它的形成不開文學氛圍,閱讀文學作品顯然是一個有效的、高質量的途徑。因此,文學作品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保障,也是重要的精神食糧,前者為后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后者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當前現狀
(一)缺乏對語言運用文字能力的重視
教育行業一直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和創新,出現了大量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重視語言運用文字能力的措施不受重視。對老師來說,應試教育要求他們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過度追求形式上的、書面上的內容,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經常通過大量的相類似的題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不重視學生的能力問題,不重視學生系統的知識體系的建立,過于重視眼前的客觀成績,忽視了學生長遠的主觀發展。對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正處于逐步發展的階段,自制能力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都比較弱,需要老師進行監督和引導。部分大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很弱,因為他們并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去調動自己的思維,缺乏對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意運用語言文字,經常會有錯別字和不會寫的字、語病問題嚴重、造詞造句小學生化嚴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電子設備的出現也沖擊著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導致學生在根本上缺乏對這項能力的重視。
(二)日常生活中缺乏量的積累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長期緩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完善的。要想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大量的閱讀文學作品或者其他名著,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行訓練,同時揣摩優秀作品中相關語句和文字的運用,了解作者的遣詞造句,來形成自己的文學積累。在哲學中,量變是質變的必然前提,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促成質變,而質變是亂變的必然結果。這要求我們把握機會,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做好量的積累的基礎上,轉換成質變,同時又在新的量變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積累,循環整個過程。當前學生在生活中缺乏閱讀,沉浸在“刷視頻”“看小說”等娛樂體驗中,忽視了文學素養的培養,長此以往,缺少語感,使口語和書面語缺乏了規范和提高。語法的掌握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積累,前者在后者的過程中形成,而當代學生,從上到下,都缺少閱讀積累,語感不強,對文學作品了解得非常淺,閱讀文學作品的數量也單手可數。
五、正確認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成績,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工具,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它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思維層次,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組織表達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大量閱讀積累中、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形成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大量的文學閱讀積累,能夠讓學生“出口成章”和“下筆有神”。另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能夠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讓他們學習變得容易起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幫助他們收獲一個良好的成績,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以熱情積極的態度來投入課堂學習,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改善他們的精神面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還是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閱讀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具備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才能夠準確的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準確的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透過文學作品來觀察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
(二)減輕老師的負擔,提高課堂質量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一個無形的、潛在的主觀能力,它存在于學生的思想當中,是他們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一旦形成,能夠很大程度地減輕老師備課的負擔。因為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在無形當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質的改變,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做好定期的監督和引導,就能夠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做到老師和學生的高效連接。即使教育不斷的發展、變化和創新,也應當重視傳統教育中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措施。這種兼顧傳統教育模式,立足于社會實踐,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完善,能夠有效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質量,促進我國教育體系的完善,同時幫助老師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為未來做鋪墊,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養之一。具備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對學生未來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能夠在學生工作當中發揮影響,幫助他們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工作總結和規劃,讓他們的潛力能夠以最大程度被領導發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僅回顧過去,還前瞻未來。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時代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況,當代中國青年應當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文化批判繼承,不斷的創新其形式,豐富其內容,為傳統文化注入活力,讓其在時間的洪流中也能夠屹立不倒。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分析文學作品,讓學生能夠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傳統文化的糟粕,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刻入骨髓,讓其成為學生綜合能力體系中的突出部分。
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思想上重視,生活中實踐
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首先必須在思想上重視它。只有重視一件事情,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時時刻刻的關注、探索它。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必須在日常生活的實踐當中得到充足的訓練,才能夠融入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系。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做好量變的準備,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自由地進行思考和探索,把握時機,促成質變。
(二)以“聽、說、讀、寫”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只有充分了解文本,才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說和寫的操作。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要求重點把握“說”和“寫”的能力。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周圍的事物,把看到的東西轉化為說出來的或者寫出來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鍛煉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做好原文的積累。還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摘抄優秀的句子或者段落,分析作者的遣詞造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教育要求我們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而新課程改革又要求我們豐富原有的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老師可以布置大量的文學作品閱讀作業,通過閱讀理解快速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讓學生們從主觀上愛上閱讀,自覺的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
七、結語
書是無聲的,但書是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學習語文的重要工具,呼應了義務教育的相關內容,是學生綜合能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開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組織表達能力和綜合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不局限于課堂,更重在日常生活實踐當中。做好閱讀量的積累,能夠有效的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文學作品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相輔相成,應當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立足于社會實踐,推動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共同發展,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岳曉嵐,張學婷.新媒體時代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方法探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9):60-62.
[2]陳培霞.利用編演課本劇,提高師范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淺析[J].山西青年,2021(15):108-109.
[3]陳振興.高職院校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培養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60-62.
[4]代銀,王良艷,代秀秀.強化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助力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提升[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5):124-125.
作者簡介:符曉云(1991-),女,山西朔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