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娥
摘要:情感是人的主觀態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加強師與生互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滲透情感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內心情感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發展。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新課改
引言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今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向初中學生開展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面向初中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如此方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知識,并且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所以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知識教學時,其也應當從語文知識、語文思維、語文素養,以及語文情感等多個角度出發,全面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現狀
(一)教學手段單一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但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開發,還導致語文情感教育僅僅停留在淺薄的階段,甚至個別語文教師誤以為情感教育對提升學生的知識文化學習和考試成績沒有太大的作用。由于他們對情感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無法將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也無法被激發出來,致使學習效果不佳,學習狀態不良,進而無法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教學任務繁重影響情感教育的實施
部分經濟落后的偏遠山區學校,師資數量遠遠達不到教學任務和語文課程的配置,不少語文教師都是要教兩個班,有時由于生二胎的同事休產假,又不得不兼任第三個班的語文課,不少語文教師還要兼任其他學科和班主任,甚至有個別偏遠山區,整個學校只有一個語文教師。如此一來,縱使語文教師有三頭六臂,也是疲于應付繁重的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教學,難以去實施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這與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相違背,情感教育嚴重缺失。
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實施策略
(一)分析教材內容,激發情感共鳴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影響,教師通常重視學生的筆紙測試能力,卻對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有所忽略,進而形成輕德育、重智育的教學現象,這不利于學生從綜合層面進行語文能力的提升。為突破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可以從分析教材內容入手,尋找一些具有較強情感特征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通過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以將課文的主題內容告訴學生,并以此為依據讓學生開展聯想,想象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場景,并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討論,從而在閱讀之前對閱讀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共鳴。然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將課文內容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課文的主題及內容,使學生的情感共鳴得到深度激發。
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為學生情感教育奠定基礎。具體操作中,教師應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播放濟南冬天的美景,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教學工作高效開展。
(二)強化師生溝通,完善教學質量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思維意識,其個性差別也逐步得到體現,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引導,以確保不同性格特征及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在自身層面得到突破性提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文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保持適時溝通,以便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感變化,從而幫助學生制訂完善的教學引導計劃。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強化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闡述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相同的情況,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與課文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存在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與課文內容產生強烈的統一化情愫,有效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也應注意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通過不同的問題引導模式,鼓勵不同層面的學生進行分析思考,這種與學生認知相吻合的問題模式,能夠激發不同層面學生的語文學習主體意識,也可以確保學生的思維方式在自身層面得到有效突破,還可以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對傳統的認知形成挑戰,并逐步構建起一個全新的認知模式;也能使學生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進而達到完善語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效果,達到與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內容相吻合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科學劃分,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文章背景故事進行講解,不斷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積極討論溝通,并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最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結合實踐活動,提升情感意識
新課改大背景下,對初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了更多要求,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更加高效地進行情感表達,進一步健全學生的人格,滿足初中學生更加多元化的情感需求,也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讓學生能夠自發自覺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同時,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口語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應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運用能力,以此凸顯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鄧稼先》一文時,教師在上課伊始對鄧稼先的生平給予簡單介紹,并對其偉大事跡進行拓展,促使學生通過這些事例深刻感受到鄧稼先的偉大一面,進而勵志要像鄧稼先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改大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應該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豐富學生的語文感知能力,讓學生通過體驗語文知識內涵,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語文知識的魅力,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還可以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語文知識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后續學習語文知識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白巍偉.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