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燕
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體驗法、知人論世法、比較閱讀法等,理解詩歌的意蘊。2.體會作者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孤獨苦悶等思想感情的獨特之處。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意蘊及獨特之處。
教學難點:1.理解詩歌中“古人”“來者”的深層含義。2.理解詩歌中“悠悠”一詞的表達效果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兩句詩營造的意境。3.理解陳子昂“孤獨”等“悲情”的獨特之處。
教學方法:1.誦讀體驗法:詩歌講求“口誦心惟”,通過誦讀真切體味文勢、感受詩情。2.知人論世法:通過了解作者的個人經歷、時代背景以及相關詩作等,從更廣闊的角度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相關寫作背景,從而更好把握詩意和詩情。3.比較閱讀法:比較閱讀陳子昂《燕昭王》《郭隗》同時期詩作,以及杜甫、屈原作品中相關詩句,加強詩歌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設計意圖:介紹著名文人對陳子昂的評價,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有助于學生了解詩人其人,為下文的學習打下基礎。】著名文人對陳子昂的高度評價:1.方回《瀛奎律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2.白居易《初授拾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3.杜甫:(1)公元762年11月,杜甫漂泊入川期間,曾專門乘船到射洪尋訪陳子昂留下的蹤跡。(2)杜甫寫下《陳拾遺故宅》《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等詩作,其中“陳公讀書堂,石柱仄青苔。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成為千古名句。
【環節一】初讀詩歌,明節奏
1.讀節奏,初步感受詩情
2.解詩題,明體裁
教師提示:“歌”是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歌行體”,屬于樂府詩一類。其音節、格律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富于變化。這種體裁的詩歌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峨眉山月歌》《琵琶行》《短歌行》等。
教師提示:作詩地點——幽州臺。補充資料:(又稱薊北樓或“黃金臺”,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1)燕昭王成為明主賢君的代表。(2)幽州臺(“黃金臺”)成為明主賢君禮賢下士的象征。
教師提示:《登幽州臺歌》屬于登臨懷古詩。登高遠眺、懷古傷今是古代詩詞作品的重要題材,特別是當人生失意、仕途坎坷之時,登高懷古就成了一種宣泄感情的方式。所以詩題中的“歌”不是“吹彈鼓舞”“高歌猛進”的“歌”,而是“長歌當哭”“擊筑悲歌”的“歌”。[題目本身為全詩奠定了悲愁、孤苦的感情基調]
【設計意圖:大致了解“歌”這種體裁極其明顯特征;把握節奏,讀準字音,有感情誦讀;通過解題和誦讀初步感受詩情。】
【環節二】再讀詩歌,明詩意
(一)主問題設置: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孤獨之感?(“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為何要“愴然而涕下”呢?
(二)輔助性問題(預設):【設計意圖:基于文本已有信息,理解詩意。】
1.教師提問:這里的“古人”和“來者”分別指何人?(由學生探討并發言)(提示:這里的“前”和“后”應是時間概念而非空間概念。)教師提示:“古人”和“來者”的身份至少有如下三種解釋:(1)“古人”指普通的已作古之人,即前輩;“來者”指普通的未出生之人,即后輩。(平民/普通人)(2)“古人”指前代賢人;“來者”指后輩賢人。(士大夫)(3)“古人”指前代能夠禮賢下士的君王;“來者”指后代能夠禮賢下士的君王。(君王)
2.教師提問:在以上三種解釋中,哪種解釋最恰當?(1)教師提示:古代文人的“精英情結”:詩人一般在寫詩時不會把普通平民作為自己的參照,參照至少得跟自己是同等身份或地位。第二、三種解釋比第一種更為恰當。(2)教師提示:考慮寫作地點。(幽州臺/“黃金臺”)(3)教師明確:此詩中的“古人”和“來者”內涵大體一致,主要是指那些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的君王。
3.教師提問:可以把“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改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嗎?“不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教師明確:這里的“古人”客觀地存在于千年前,“來者”也客觀地存在于若干年之后,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管是朝前看還是朝后看,眼中的“古人”和“來者”都與“我”相距極其遙遠,是想見而不得。“不見”在此表達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感。同時,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令作者自然而然萌發出嘆古悲今的情懷,為下文的直接抒情做了充分的鋪墊。
4.教師提問:“悠悠”和“獨”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這兩句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呢?(營造了一種怎樣的畫面?)教師明確:“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既表現出空間上的廣闊,也表現出時間上的深邃;“獨”表現出“我”獨自憑吊,沒有一個知音的孤獨者形象。“悠悠”和“獨”在此形成對比,即把個人放置在永恒無涯的時空背景中,使人顯得渺小孤寂。此兩句詩使得天地人三位一體,營造出遼闊幽遠、空曠蒼茫、慷慨悲涼的意境,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蒼茫的孤獨苦悶感。
【環節三】三讀詩歌,悟詩情
【設計意圖:在助讀資料的基礎上,學生通過知人論世和比較閱讀的方式,深度領悟詩情,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孤獨”。】
(一)主問題設置:《登幽州臺歌》這首詩蘊含了幾層孤獨感?
(二)資料助讀:
1.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失意感。補充資料一:寫作背景。公元696年,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討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為人輕率,缺少謀略,屢戰屢敗,而建功心切的陳子昂屢現奇策未被采納。他懇請分兵一萬,自為前驅破敵也被拒絕,最后竟因出謀劃策,被降職為軍曹。該詩便作于被降職之時。
2.生不逢時、時不待我的憂生感。補充資料二:《郭隗》
3.知音難覓、獨立蒼穹的孤悲感。補充資料三:《燕昭王》
【環節四】比較閱讀,品“悲情”獨特之處
【設計意圖:在比較具有同樣“悲情”的經典詩歌之中,體會本詩的獨特藝術。】
(一)比較閱讀:杜甫《登高》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教師提問:《登高》這首詩歌同樣表達出作者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懷的“悲情”,“無邊”“蕭蕭”“不盡”“滾滾”這些詞對于“悲情”的表達有何妙處?教師明確:這些意象的屬性詞讓此聯有形有色,有聲有狀;有空間的廣闊和時間的深邃,悲秋而不孱弱,有渾厚之感,使得個人的情感在時空中得到較大程度上的渲染,這一點與《登幽州臺歌》情感的抒發較為相似。
(二)比較閱讀: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節選自屈原《楚辭·遠游》。
教師提問:《登幽州臺歌》不管是在詩句語言還是思想感情,都與屈原《楚辭·遠游》中的四句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你覺得哪一首詩歌更具藝術感染力?(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提示:“詩句化用”:將古人、他人的一兩句詩句稍加改造,使之更符合自己詩的意境后,用在自己的詩詞中。
教師總結:在浩瀚的詩歌中,關于作者抒發失意感、憂生感、孤獨感的詩詞不計其數,比如李商隱懷才不遇而發出“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失意之嘆,李煜觸景生情而道出“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憂生之感,再如溫庭筠所描繪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孤獨思念之感。與一般的詩歌相比,《登幽州臺歌》情感表達的獨特之處,從形式上看,具有語言參差錯落的音韻美;從內容上看,側重體現在將個人的細膩情感與無限的時間、廣闊的空間交織在一起,從而使得詩歌“悲情”深沉而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