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云斗笑社》是德云社的一個團體綜藝,由班主郭德剛、于謙帶領的年輕相聲演員進行內部評估,為相關任務創造新的相聲;并通過重組搭檔和極限考核的方式,選擇新的“德云一哥”。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之一,相聲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受眾群體逐漸趨于年輕化。如今,市場上的大部分流行文化節目都是“舶來品”的,作為中國相聲的主品牌,德云社在相聲的深度培育和挖掘文化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本文將從傳媒文本的角度,淺析綜藝《德云斗笑社》帶來的社會影響,及其對傳統相聲的繼承與創新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統相聲;綜藝;繼承;創新
一、概述
傳統相聲大多是以線下劇場演出為主,雖然很受歡迎,但很難大規模出圈。德云社與騰訊視頻聯合,在“相聲+陣容秀”模式下給出答案:打破安逸舒適圈,實現相聲交叉創新。
相聲和真人秀的結合即有趣又專業,《德云斗笑社》將傳統相聲與流行真人秀相結合,并在相聲表達方面引入了創新體驗。這不僅給觀眾帶來了歡樂,同時也拓寬了傳統相聲的發展維度;在獲得較高口碑的同時,實現了從傳統曲藝到相聲“新國潮”的年輕化蛻變。通過平臺的力量突破圈層,讓相聲“新國潮”觸達更廣泛的人群。
二、傳統相聲藝術分析
(一)相聲藝術主體
1.相聲的起源與發展
相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語言藝術之一,是一種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起源于清朝末年,傳統的相聲段子大多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古代的神話傳說以及名人的歷史典故。起初相聲是單純的具有故事性的聲音表演,但在清末民初的北方有很多人用口技開始拋頭露面的表演單口笑話,在講到故事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開始用收錢的器皿向觀眾收費。后來,不只是單口笑話,逐漸出現了對口以及群口,最終成為真正的相聲。而場地也從開始的露天表演逐漸地發展到初具規模的小劇場,慢慢增加了表演所用的桌子以及觀眾圍坐的一些板凳。緊接著,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省開始有了自己的廣播電臺以及廣播網絡,隨著“雙百”方針的提出,相聲藝術變成了由國家機構管理的文藝種類。
三、傳統相聲的媒介傳播
(一)傳統相聲媒介傳播的缺陷
1.自身作品老化
相聲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即時性,因為它和人民大眾始終緊密結合在一起。隨著相聲一步步發展,很多相聲演員缺乏創新意識,相聲創作的內容無法與時俱進,逐漸脫離與觀眾的聯系。外加在當今數字媒體流行的時代,信息傳播速度飛快,創作的作品被大家廣泛流傳;創作出的作品跟不上流傳速度,最終導致重復表演陳舊作品從而導致觀眾喪失新鮮感。
2.專業人才后備不足
相聲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強大的倫理訴求,從入門拜師,到習練過程中將孝順、誠信以及勤勉等美德融入到記憶提高中去;但是傳統相聲藝術隨著商演化的發展,過于追求時事熱點的片面理解使得許多相聲演員顧此失彼,認為傳統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些言語技巧與形式套路。以至于對傳統的精髓則無暇顧及,把創新的片面理解以及對相聲藝術、傳統精神的忽視,造成了相聲藝術在傳承過程中的斷層現象。
(二)傳統相聲對于媒體市場帶來的反思
1.抓住主流媒體傳播的步伐,優化傳播策略
在《德云斗笑社》開播之前,網上就流出各種節目錄制現場的小視頻,為節目賺取了一波熱度。參加節目的9 位徒弟也都為節目發微博造勢,郭德綱攜弟子在抖音直播等一系列前期宣發活動足足吊起了觀眾的胃口。節目上線之后,各種話題也是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榜;短視頻平臺更是利用其自身優勢將節目中的精彩時刻進行碎片化傳播,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加入到收視大軍中。
2.堅守傳統相聲優質內容同時加以時代性
緊跟時代潮流的創新節目大膽的將相聲與不同類型的藝術結合起來將太平歌詞、京韻大鼓融入到相聲中去,節目中唱火了許多小曲。《探清水河》《小娟》《送情郎》等曲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成為了當下流行的熱曲。不僅在運用傳統框架的同時還加入了熱點時事、網絡流行詞等一系列新媒體時代創造的流行用語例如“什么是快樂星球”、“奪筍啊”、“普通卻自信”等等。
3.通過傳媒拓寬了解渠道
相聲作為傳統藝術樣式 ,它的受眾定位為中老年人。而《德云斗笑社》作為以“相聲”為基礎的真人秀綜藝節目,其受眾定位為“80 后”到“00 后”的年輕群體,《德云斗笑社》的營銷策略也轉向了“年輕態”新媒體傳播進行營銷。該節目是在騰訊視頻播出的網絡綜藝,借助互聯網為主要傳播媒介。年輕人不僅是收視主力軍,更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人,走“年輕化”趨勢更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新媒體時代相聲的機遇與傳承
(一)對于傳統相聲形式的藝術借鑒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相聲藝術的發展變化天翻地覆,而德云社在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也做到了全方位的接續傳統。德云社不僅注重演出內容,整理了大量的傳統相聲段子,還在深入發掘傳統劇目的同時,接續了相聲界舊有的演出習俗,比如在開場前唱十不閑蓮花落。除了內容和風格的接續,相聲的拜師傳統也算是接納了相聲的傳統,每人都有自己的藝名,人員管理方面采取家族式班社制度,反復強調口傳心授,對傳統相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媒體產業中全方面接續傳統相聲
媒體傳播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但也為傳統相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電視的出現,缺乏現場感,互動性和嚴格的時間控制限制了相聲演員的發揮,導致相聲藝術的發展面臨著繼續依賴電視媒體還是回歸傳統的兩難境地。德云社認識到內容已不再是稀缺資源,因此需要加強媒體傳播,利用其優勢揚長避短。盡管有著不可避免的問題,新媒體產業可以加速相聲傳播影響力,保持傳統的呈現和全新的方式。
(三)樹立品牌形象,成功實現新媒介傳播
現代傳播促進了新老媒體的融合,激發了中國人對傳統藝術的追尋。德云社很好地利用了現代媒介傳播這一平臺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德云社在2006年前后,以《我這一輩子》、《我要上春晚》等相聲作品為德云社贏得了口碑,打造了品牌形象。岳云鵬、張鶴倫、孟鶴堂等一眾弟子也通過參加各種相聲綜藝比賽拿到名次,打開觀眾認知度。如《相聲有新人》、《歡樂喜劇人》等綜藝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并且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廣泛流傳。德云社緊緊抓住相聲的即時性這一特點,根據時事熱點,結合生活實際素材,不斷推陳出新。這樣一來,不僅傳承了傳統相聲藝術文化,獲得了大眾的喜愛,同時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五、總結
弘揚傳統文化不同于延續傳統,“新國潮”是基于傳統和當代的審美創新。而這是《德云斗笑社》的核心思維,不僅保持了線下表演的形式和傳統相聲作品的結構,還引入了年輕人喜愛的真人秀元素,融合了“說學逗唱”的精髓,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以巧妙的細節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對于這場新媒體傳播相聲文化的交流產品仍處于探索階段,但與傳統藝術的有機融合也使該節目成為最有可能性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張之琳.淺析新時代背景下曲藝表演藝術的繼承與創新[J].鋒繪.2021(6)8-9
【2】何志鋒.傳統相聲藝術現存問題與創新路徑[J].藝術大觀.2019(11)
【3】何舒鴻.對傳承傳統相聲文化的思考——以德云社為例[J].今古文創.2021(30)8-86
作者簡介:林卉,女,江西省萍鄉市
大連藝術學院2019級藝術設計學專業學生
指導教師:章萌,大連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