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節目主持人是媒體的先鋒者,承擔著媒介內容傳播的重要責任。融媒體時代,節目主持人隊伍得以擴大,其社會責任感與職業素養對受眾、節目效果、社會發展均具有關鍵作用。融媒體時代,節目主持人不再是傳聲筒、播音器,而應通過發揮綜合業務能力,堅守社會責任,促進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融媒體時代打上了互聯網的“烙印”。因為是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所以傳播過程具有即時性、主動開放性(互動性)、角色不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主持人要學會通過網絡平臺,運用文字、音視頻等元素進行掌握、處理信息,并選擇熱點進行互動性傳播。與傳統媒體主持人不同,融媒體時代主持人的生存發展與互聯網網民息息相關。定位于網民需求是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角色的重要特征。
隨著互聯網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低門檻、零成本的發布率,使互聯網成為信息的海洋。網民們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擷取有價值的信息。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分析,擇出符合熱點和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減少時間、精力的損失,是網民的迫切需求。定位于網民的這種需求,進行信息有效性傳播,使雙方受益,是融媒體時代主持人必須擔當的責任。
節目主持人因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在社會當中有一定的公共話語權,他們作為"意見領袖",具備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引導力。因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并堅持高道德、高標準、高要求,履行社會義務,承擔起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的職責是對當今節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節目主持人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觀念上增強責任感,使其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愛崗敬業,培養真實的社會責任感和敢于為人民發聲的職業使命感,這是節目主持人的必備要素。
內容為王”是傳媒業經典的名言。“內容”是節目傳播的出發點,也是傳媒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傳統媒體由于政治需要或輿論導向的需要,對內容的把握,大多在幕后已經嚴格把關審核,主持人按照既定的傳播內容,傳播意圖、傳播程式一步步完成傳播過程,“傳聲筒”的地位“凸顯”。與傳統媒體不同,在融媒體時代,依靠互聯網的架構,主持與受眾是實時互動性的,受眾群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具有流動性特點,受眾參與性積極性更強、互動的方式更多,節目演化與發展及所涉內容都具有不可預測性。
所以,融媒體時代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組織者,要突破以往“傳聲筒”的角色,需擔當不可替代的內容把關人重任,及時機智地調整引導傳播內容,引導輿論導向,成為節目的真正操控者。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角色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面對數以億計的全世界網民,任何一位網民都能夠參與其中,可以自由地和主持人進行零成本的互動,實現即時溝通交流,即時互動,
受眾的話語權,主持人與受眾的話語權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與傳統媒體不同,他是話題的制造者,卻又是冷靜的旁觀者。議論的內容由參與者發揮,主持人只是拋磚引玉,“論輿權”交給了受眾。
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融入互聯網元素,這是時代發展的方向。融媒體時代主持必須坦然面對主持人角色的變化,特別要注重主持人角色的突破,跳出傳統主持人的思維框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擁抱傳統媒體的新時代。
日益變化的融媒體時代,傳媒行業的競爭要求和規定也對節目主持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節目主持人需要不斷提升在個人、社會、國家層面上的媒體形象。
作為公眾人物,節目主持人應積極主動踐行文明主導先行精神,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強化社會文明和諧宣傳教育,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此外,具備先進的文明禮儀和較好的社會主義道德形象,傳播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正確的觀念,有利于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提高政治領悟力是節目主持人塑造媒體形象和社會形象的基礎, 節目主持人應全面提升文化水平,拓展知識面。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節目主持人才能提高自身的掌控調度能力,才能輕松自如地駕馭節目,保證節目質量。
節目主持人的個人行為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形象塑造、主持風格、語言藝術等諸多方面,同時會影響受眾對一檔廣播電視節目的評價。節目主持人一亮相,受眾就可以從主持人的禮儀形象、語言表達、體態姿勢等方面獲取最初印象,接著對節目中的臨場應變能力、表達能力、知識儲備、職業素質作進一步的判斷。
主持人的職業素養在節目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帶有素質和個性特點的表現,這種表現對節目效果尤為重要。在信息共享時代,在多元的傳播語境中,只有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突出的職業技能,才能被受眾注意,才能被受眾選擇。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道德素養,才能在日后的主持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