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娟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全世界人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美國的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的封面語:“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優秀教學是教師克服心靈恐懼而自我重塑的過程。師生依靠共同體釋放學生內在知識,以學生與教師開展“偉大事情”為主體的共同體,讓教師重新認知自我——審視自我——正面恐懼——戰勝恐懼——勇于重塑——鑄造自我的蛻變過程,刷新了課堂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關鍵字:恐懼 ;共同體;教學勇氣;鑄造自我
2018年5月25日,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公布了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精神障礙患者達2.4億,這一組數據中患者不乏有未成年人精神患者。負責教學教學重任的教師們,更需要強大的勇氣去戰勝恐懼,讓自己擁有身心健康的教書育人強者,教導學生直面與戰勝恐懼,讓他們做身心健康的人。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依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輯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教育學生擁有正面的情感態度素養與人文素養。
一、以敢于了解來源去直面恐懼
身為人民教師,必須以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而面對教學工作、學生教育、家庭問題等等因素,導致教師經常是充滿恐懼。“停滯與絕望 ”——這是教師對于一些調皮后進生的部分對待方式,“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句話成為對學生的“不負責”的借口。恐懼教學成績不理想挨批,恐懼教育學生方法欠缺妥當被投訴,恐懼個別家長對工作不配合,恐懼家庭的上有老下有小的養家活口等等壓力,讓教師經常惶惶不可終日。
1、“失去心靈力量”
教師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繁瑣,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家長對教師教學的指手畫腳,除了教育教學外各種事情已經讓老師們灰心與泄氣,讓老師逐漸失去心靈的力量,特別是教齡越長的老師,更容易出現工作的“倦怠感”。
2、“記住我們是誰”
開學后的某天下午,我呆坐在辦公室,對早上與家長不愉快溝通心里恐懼著不知會不會被投訴。我已對待教學工作充滿倦意,自己內心是想改變,但真的沒有勇氣去嘗試改變。正當看見上學期學校發《教學勇氣》這本書。心里有一個疑問冒出來:“教學需要勇氣?”當我翻開第一章作者描寫他一節課的課堂情景和他對教學的倦怠感,怎么和我的如此的相似呢?我找到了“良藥”,然后不知倦怠的閱讀起來。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知道了我有哪些教學問題的存在以及如何去改進。
馮同學在英語的第一次水平檢測two寫成了tow,我當著全班的面教育了他,怎知道期中考不寫tow了,寫twe了,我當著全班的面特意用two來給他造了一個詞“two xie(吐血)”,全班學生哄堂大笑,馮逸軒同學也露出了尷尬的表情,之后我給她媽媽說了這個情況,他媽媽提出說:“這樣的情況第二次了,不可以原諒,今晚回來我就讓他抄寫two兩百個。”她答應我這個周末讓兒子抄寫完成,但到了當天的晚上我想起來“記住我們是誰”這句話,也理解到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只要改了就沒問題,我就馬上微信她媽媽說:“我心疼你兒子,還是不要讓他抄兩百個two了!”她媽媽笑著說:“我都不心疼,你心疼?”接著是馮逸軒同學給我發語音,說保證以后認真,不再犯這樣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方法比抄寫兩百個two的效果好多了。
二、以積極樂觀態度去戰勝恐懼
明朝杰出教育家王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中闡述了他面臨苦難:環境艱險、居無定所、生活無著、疾病纏身和官吏迫害。王陽明先生并沒有因為苦難與恐懼而退宿,他淡然面對困境與內心恐懼,以“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慧。”心態去面對一切困境,克服內心恐懼。
由于要解決工作與家庭的各種問題,恐懼與焦慮而引起的各種癥狀一直長時間纏繞著我。2019年我不得不認清事實尋求醫生的幫助,同時也意識到必須讓自己直面恐懼而去改變才能改變現狀。為了戰勝恐懼,每當遇到事情心里默默勸自己要釋懷、淡然處理和無需過急。當遇到錯事或者領導建議,一直勸自己要淡然處之,無需緊張焦慮,安靜恬然給時間去改善。就這一個“病”,使我慢慢直面恐懼、接受恐懼、改變自我,成為無論發生何事都能用積極樂觀態度去面對的我。
三、以正面教育去引導學生面對恐懼
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并沒有好壞的定義。教學學生以正面態度去面對恐懼,更是對學生情感素養的教育。學生的絕大部分恐懼是來源于老師與家長,更能直接說老師與家長是恐懼的制造者。當學生犯錯誤需要時候,剛開始我也想通過處罰或者暴力的手段來教育他們。但想想如果我采用這些“敵對”的手段只會“兩敗俱傷”,教無定法,教育更需要方法與愛心。教育學生當遇到恐懼時不要怕,正面地了解與接受恐懼,克服恐懼帶來任何負面的影響,做到超越自我
《教學勇氣》中“來自地獄的學生”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我們班的鐘健聰同學而是全班的“透明人”,沒有學生在乎他的存在,沒有老師關注他,剛開始接手我以為他也是一個“來自地獄的學生”,但通過和家長的溝通,和他的交往我才知道他是一個來自“天堂的天使”,由于在低年級時候同學嘲笑他,他就放棄了書寫,所以現在四年級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但一個學生的已經用了洪荒之力都學不好,我們強迫、鄙視、忽略他,這樣他就可以學好了嗎?倒不如多看他的閃光處:一、他每天必戴紅領巾;二、從不遲到;三、雖然上課不聽課但從來不打擾同學和老師;四、當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他第一個提出給我幫忙的學生......,這個孩子由剛開始對我的恐懼,到積極主動的幫助我,和她媽媽聊天他說最喜歡就是英語老師。其實每一個老師手上都有這樣的“來自地獄的學生”,都會對他們有恐懼的感覺,恐懼他們給自己添麻煩,恐懼他們的成績影響班級的成績,恐懼他們......,但我們有沒有試過了解他們“來自地獄”的真相呢?當你了解他們,你對他們的恐懼就轉變成同情、感動和憐憫,再也沒有“恐懼”的感受了。
四、以共同體為依托師生共同成長
以往一直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師或者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已經深深“烙入”到教師的心田。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結論與傳授知識給學生,教師教與學生學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上顯得枯燥無味。以學生為主體會,如果教師沒有制定相關標準或者缺少很好引導,這往往課堂成為各說紛紜的課堂,為了避免以上的情況出現,《教學勇氣》中提出“共同體形式的核心: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與經驗升華,也就是說達到教學相長。
教師與學生是不可分離,共同構建了教學共同體。教師在戰勝自身恐懼基礎下,利用共同體隱藏的“第三方事情”,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與自我提高的過程。師生依托共同體的多元化、多重含義的解釋、創見性的論爭、奉行誠實和體驗謙卑,而通過教育讓教師與學生成為“自由的人”。被“偉大的事情”吸引,讓學生勇于探索與直面恐懼,成為戰勝任何形式的強者。
“我們四周是黑暗的深淵。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偉大的呼喚、機會和能量,就是把黑暗的地方照亮,點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