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朝美
摘要: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困境,很多青壯年會外出務工,受到時間、住宿、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子女只能留守家中,無法跟隨父母外出。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留守學生的數量在不斷增多。與普通學生相比,留守學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照顧,更容易產生消極、負面的心理,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教育。本文主要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進行分析。
關鍵詞: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現如今,我國留守學生數量持續增長,由于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所以留守學生普遍缺少照顧和關愛,容易產生孤獨、自閉等負面心理。雖然一些留守學生會由親戚或隔代長輩照顧,但時間、精力和能力有限,很難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對學生的關懷和監護也不充分,導致留守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在留守學生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教師應該深入了解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常見的心理問題,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構建完善的教育模式,確保留守學生也可以健康成長。
一、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情緒容易消極
留守學生普遍由家庭中的親戚或隔代長輩照顧,父母長時間外出工作,與學生的交流較少,即使有其他的監護人,也可能沒有時間照顧學生,對學生的關懷較少。或者因為是隔代家長,所以與學生的代溝較大,缺少教育能力,很難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導致學生缺少關愛,進而出現孤獨、自卑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時會引發心理疾病。
(二)認識能力不足
很多學生對世界的了解和對事物的認知都來自于父母,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模式有很大的影響,進而會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留守學生的家長沒有時間與學生相處,所以學生無法通過家庭教育獲得知識和經驗,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僅內心會變得敏感脆弱,同時也會養成很多不思想[1]。由于沒有父母作為榜樣,學生很容易產生觀念偏差,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容易出現享樂、攀比、自私等錯誤的觀念,甚至會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行為,導致學生出現斗毆、逃學、偷竊等違規或不法行為,或養成酗酒、抽煙等不良習慣。
(三)缺少社交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沒有做好引導和教育,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或生理上的問題。很多留守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很容易出現自卑的情緒,造成學生不善于與他人交流或者抗拒與他人交流,在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很難融入班集體。因為與完整的家庭相比,留守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落差,進而產生嫉妒、自卑等情緒,影響學生的正常社交。
二、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一)促進家校溝通,改善家庭教育
留守學生心理教育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教師要認識到留守學生的特殊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構建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落實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學校應該與學生家長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一方面,要提升家長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使父母可以將子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盡可能減少共同外出的情況。如果學生處于單親照顧或親屬照顧的情況,則父母應該多空出時間與子女溝通,在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懷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2]。尤其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通過網絡與子女聯系,教師應該成為父母和子女溝通的較量,為留守學生提供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同時也要及時向學生家長反饋學生的狀態。另一方面,節假日可以根據學生父母的工作情況組織親子活動,大部分工作都會在勞動節、中秋節等節日放假,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到學校中參加親子活動,增加父母個子女溝通的機會,使子女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辛苦,增加學生的感恩心理,使學生可以理解父母、努力學習。
(二)提升教育水平,開展心理援助
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態。為此,可以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在檔案中記錄學生的基礎信息、父母的聯系方式、工作情況等等,確定學校中留守學生的數量,完善資料數據庫,并且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教師可以通過查閱檔案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然后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分析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然后及時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學校應該重視留守學生的教育輔導,不僅要重視文化課程的輔導教學,還要加強心理輔導,積極開展心理援助工作,包括開展心理健康課程、開設心理咨詢室等等[3]。在課程中,教師主要對心理調節、壓力釋放、行為規范等方面進行教學講解,積極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在出現消極情緒或負面心理時,及時到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
(三)深入學生日常,了解學生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開展關愛活動、捐贈活動、親子活動之外,還應該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融入到集體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包括春游、運動會、文藝表演等等,通過豐富趣味的活動來促進留守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對班集體產生歸屬感、信任感,以此來減少學生的孤獨感和自卑感。要關注留守學生的日常行為動態,如果學生出現斗毆、爭吵、攀比等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時進行干預和引導。應該建立學生心理監測制度,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時,不應該采用強硬的手段,應該傾注更多時間、精力,多了解學生的需求,解決學生物質或精神層面的需求問題。例如,教師可以購買一些文具、玩具作為獎品頒發給日常表現良好或學習優異的同學,以此表示鼓勵和支持,使學生感受到關愛和認可。
結語:
綜上所述,留守學生普遍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照顧,所以很容易出現消極情緒,而且認識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比較薄弱。根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構建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還要開展心理援助,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確保留守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令扶國.在核心素養下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課外語文,2020,000(009):P.141-142.
[2]卞麗娜,張亮.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構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00(011):83-84,89.
[3]郭智.淺議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滲透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2021(2015-7):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