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麗娜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一直貫穿于我國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中。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沿著感知--激發--拓展這一途徑展開,進而實現教育目標和落實教育方針,培養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大學語文 ?愛國主義 ?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情感。對中華民族而言,它是一面旗幟,引領著各族兒女團結奮進,勇往直前;它是民族的精神核心,激勵各族兒女把對祖國深層持久的偉大情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自強不息的紐帶。愛國主義教育是指建立敬愛國家并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項重要工作和提升全民族素質的根本性工程。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作為我國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愛國主義教育一直貫穿于我國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并且滲透于學科教學中。
(一)能夠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宏觀上,這一教育方針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指明了方向;微觀上,要求不同學段的學科教學都需要圍繞教育方針實施教學,不能偏離。愛國主義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重要環節和內容,現行的《大學語文》課程是公共基礎課,涉及專業多,涵蓋面大,更應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優勢。
(二)有效達成學科的教學目標
“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① 。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更高質量的全面發展,倡導“立德樹人”,是我國目前大學階段的主要教育目標。可見,《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既可以促進學科目標的達成,也可以激發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意識,增加為國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
(三)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的學習一方面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適應社會和個體發展需要的職業能力;另一方面,作為學校教育為社會輸送的高水平人才,他們還需要逐步形成正確的政治意識,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全完美的人格。“文以載道”是我國一直以來文學創作所遵循的傳統,千百年來,那些濡養人們心靈的名篇佳作對于愛國主義情感和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價值體系的樹立等較之其他學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在邁入社會前的準備階段中,借助《大學語文》這一人文沃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疑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大學語文》中的愛國主義的教育,可以沿著感知--激發--拓展踐行這一途徑展開。
(一)感知歷史文化,增加認同感
對一種文化的認同感,一是源自于公眾的認可,一是源自于自我的認可。對于大學生而言,充分認識本民族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卓越貢獻,肯定其價值和持久生命力,是增加文化自信,激發愛國情懷并為自己國家的強盛努力奮發的前提。
“漢語言是漢民族的母語,是每位公民維系民族認同感,弘揚中華文化,構筑心靈,深化意義探究,傳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礎和有效工具 。”②借助語言得以傳承的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文化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大學語文》編選的膾炙人口的篇章中,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偉大智慧的華夏兒女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取得的成就。《齊桓晉文之事》讓學生了解到先人的治國理念;《老子二章》教會學生要用辯證的眼光認識事物,和而不同;《赤壁賦》啟迪學生如何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起落……教學中借助這些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才智的篇章,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它們對世界文化發展起到的作用,進而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學生滿腔的愛國主義熱忱,自覺維護祖國的統一。
(二)閱讀鑒賞文本,激發愛國情感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雖然有諸多版本,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閱讀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憑載體。因此,在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于文本,通過閱讀鑒賞,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利因素,把握時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來看,以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第11版)為例,教材按照“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12個主題來進行編排,每一個主題中,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著愛國主義的因素。如果說屈原的《哀郢》、班固的《蘇武傳》、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旗幟鮮明地表達著對祖國、故土深深的眷戀與熱愛;那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孝祥的《念奴嬌 過洞庭》則借助生花妙筆描繪并謳歌了祖國壯美山河。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朗讀、情境創設、問題討論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品鑒文本,激發起學生由衷地熱愛祖國,忠誠祖國,獻身祖國的高尚情感, 凝聚成不可撼動的中華民族強大向心力。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大學語文》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雖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但是要把這種對祖國的崇高敬愛之情化為社會生活中的外顯行為,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活動等進一步拓展延伸。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古往今來那些為了抵御外族侵略,維護民族大義和祖國統一的優秀作家及他們感天動地的作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革命歷史觀。教師可以組織以“愛國”為主題的有針對性的文學活動,通過辯論、演講比賽、文學作品朗誦、表演、征文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的巨大變化,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把熱愛黨、報效祖國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動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做義工、支教、支農,參軍等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活動踐行對祖國的熱愛。
當然,強調《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履行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能削弱對學生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①陳洪.大學語文[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②何宏曄.試論高職院校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