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鋒
摘要:長久以來詩歌教學都是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在當前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階段,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持續推進,也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打破思維壁壘,創新教學模式是詩歌教學發展的必然,也是主要的前進方向和前進動力。因此,本文立足詩歌教學的必要性,提出幾點建議,以備后續參考。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背景;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策略
引言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給予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要求,首先便是教學任務上的要求。高中語文詩歌教育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詩歌知識,更應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上,尤其是通過語文教材內的優質詩歌來做好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同時從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來看,詩歌教學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因此,做好詩歌教學的改革是做好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從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來看,首先便是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也是推動學生創新的重要根基。一個人的想象力代表了一個人的思維活力,也代表了一個人的思維創造力。那么從高中語文教材中詩歌內容來看,無不透露著古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學生對其進行學習和賞析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感嘆這些詩句的美,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詩人的想象力來擴充自身的思維,實現自身想象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般認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其二是學生對詩歌內容與情感的表達。那么首先從學生的詩歌理解來看,教師的教學一方面是給予學生理解的方法,通過方法來快速定位詩歌傳遞的內容和情感。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學生自身的思維活躍度上。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理解是感性理解與理性理解的結合,學生在方法應用的基礎上生發關于詩歌的情感共鳴,實現與詩人的精神交流,從而被詩歌中傳遞的或是悲壯、或是豪邁、或是婉約的情感所影響,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的優化措施
(一)關注學生的閱讀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積累,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學生經過了大量的積累后,才能夠形成詩歌的語感,才能夠發現詩歌的規律,才能夠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那么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要對教材內的詩歌進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一般認為,高中語文教材內的詩歌本身便是經過科學篩選的,具有明確的教育意義和教育目標。因此,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來滲透詩歌情感教學。同時,在教師課內素材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關注學生的知識體系建立和思維框架建立,幫助學生完成詩歌類型的劃分,以及對詩歌的規律和本質進行提煉,幫助學生切實掌握詩歌學習的方法。
例如,教師便可以針對網絡資源進行利用。一般認為,在網絡資源利用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通過網絡資源的利用來豐富學生的課外詩歌閱讀素材,給予學生更為豐富的詩歌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則是對網絡教學技術的應用。包括微課教學技術、慕課教學技術等。在此基礎上,制作基于網絡載體的專題教學視頻,對同一類型的詩歌進行專題分類,或者是對同一階段的詩歌情感教學進行專題分類,幫助學生利用自身的課后時間進行集中學習,夯實自身的詩歌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步,也是學生理解詩歌,形成感悟的重要能力。同時,在學生正確賞析詩歌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以及提高自身的審美與人文素質,對學生的詩歌學習,以及自身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如,在具體的詩歌情感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焦詩歌的類型來做好劃分,幫助學生了解不同類型詩歌的創造背景、思想體系等,并找尋這些不同類型詩歌的共同點與差異點,更好地把握詩歌鑒賞過程中的規律和本質。同時,借助于不同流派的詩歌鑒賞,也能夠對學生的價值體系進行引導,去感受不同詩歌所傳遞的不同精神。
(三)創設生動情境,啟發學生想象,細細品味意境之美
詩歌的語言精練,但是蘊含的情感十分豐富,需要我們仔細品味和咀嚼。而且它的表現手法十分含蓄委婉,有時字里行間隱藏的信息量要遠遠大于現代漢語,不是一兩句話能描述清楚的。這也為教師的鑒賞教學帶來了挑戰。此時比起逐字逐句地翻譯詩歌原文,教師不如借助情境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還原詩歌所描述的景象,從而細致地品味它的意境之美。以人教版必修5《歸去來兮辭》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教科書上的兩幅插畫,一邊誦讀課文一邊體會作者那種“悠哉悠哉,不如歸去”的心態。譬如它的第二段:“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在學生的腦海中,則可以展現為一個辭官回鄉的小老頭,走在路上隱約看到了自家的房子,于是欣喜的小跑回去,發現舊日的宅院雖然稍舊了,土地有些荒蕪,但仍可供他怡然自得的養老,閑暇之余還可從窗子眺望遠處的高山,過著完全親近大自然的生活。借助情境的構筑,詩中描述的景象慢慢在學生的腦中“活”了過來,作者所營造的田園之美、寧靜之美,此時一股腦的滲透在情境中,帶給學生真實細膩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學生試著去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自然就會容易許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詩歌情感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高考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也針對高中語文的詩歌情感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還需要教師加速教學理論的變革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切實提高詩歌教學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田睿, 丘天. 從高考試題看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6, 32(001):28-31.
[2] 劉德斌. 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大數據精準教學[J]. 名師在線, 2019, 000(036):P.6-7.
[3] 楊文華. 從新高考檢測趨勢談高中語文詩歌情感教學淺談[J]. 明日, 2018, 000(032):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