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
摘要: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最為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學生通過對史料實證的學習能夠更加正確與客觀地認識歷史,促進自身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將史料實證合理融入課堂教學。學生在學習、分析、辨析史料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認識歷史,促進史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課堂教學
史料證實是指對已經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且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是不可逆的,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習時,要想了解真正的歷史,只能憑借現存的史料。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史料在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入,強化學生對于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學生在提高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后,能夠更好新高考歷史科目改革,在高考考場上能夠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一、注重材料篩選,重現歷史真實
教師在進行史料實證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對史料的搜集與選擇。教師首先要重視史料選擇的權威性,盡量從權威性的專著或者史書中選取史料。學生通過學習較為權威性的史料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原貌。其次,教師應該注重史料的針對性。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間短,課堂教學任務重,為學生展示大量的史料雖然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加深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理解,但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為學生展示大量史料往往會適得其反,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效果較差。因此,歷史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該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選擇最為貼近某一歷史事件的史料,以強化教學效果。最后,教師應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史料。學生在進行史料學習時既能夠有效理解,又可以在學習后提高歷史素養。教師注重對史料的選擇,才能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例如教師在教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本課引言來對學生展示一些即權威又具有針對性的歷史史料書影如: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在展示書以后,教師可以引入本課第一個小章節——戊戌維新運動。在學習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關條約》簽訂時的圖片,以及《馬關條約》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在進行第二個小章節——義和團運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義和團揭帖》,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義和團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更好地理解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在進行第三個小章節——八國聯軍侵華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學生在觀看地圖后可以提升歷史空間感,感受當時中國局勢動蕩,危機四伏。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克林德碑》的圖片,彰顯中國為保衛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貢獻,當時中國局勢動蕩但中國民族風骨猶在。教師在講解本課最后一個小單元——民族危機的加深,可以向學生展示《辛丑條約》條約簽訂現場的圖片。歷史圖片可以讓學生較為直觀的感受到當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與真實性。在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史料閱讀的作業。教師可以根據嚴復的《論世變之亟》和梁啟超的《戊戍政變記》中有關于本課的內容,設置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對史料理解與分析的能力,加深對本課歷史知識的理解。
二、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成為教師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史料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如: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藝術作品、民間傳說等等。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妨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形式的史料。這不僅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歷史知識積累。[2]
例如教師在教授《遼宋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宋朝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和元朝青花瓷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藝術的魅力。學生在觀看圖片后也能夠加深對本課所學知識的印象。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China瓷》紀錄片。一個時代的文化發展水平往往體現著一個時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狀況,學生在觀看紀錄片時,不僅僅能夠感受到中國匠人高超的技藝,也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這對于學生解答試卷中的選擇題與問答題很有幫助。教師在教授《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時,應該注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古書與繪畫的圖片。因為教師在教授古代文化時,對于一些古代藝術家的作品往往很難用語言去描述,利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展示,教師不用再對其進行多次描述。教師可以有效降低課堂教學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三、引導實證剖析,提高分析能力
史料實證最為重要的內容是史料辨析。教師如果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就要培養學生對史料去偽存真,分析與理解的能力。學生對于史料的認識不僅僅局限于淺層次的閱讀,而是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分析,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提高。[3]
例如,教師在教授《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北京學生在天安門游行示威”的照片與上海《新申報》為五四運動爆發印發的“號外”文字史料。教師在利用史料教學時,不能僅僅利用史料對學生進行知識方面的傳授,還要激發學生對于史料所代表的歷史事件的原因與意義的思考。更為重要的是,一些歷史事件對于學生往往有啟迪意義,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與五四運動有關的史料后,應該培養學生“強國有我”的社會責任感。“一個國家的進步,印刻著青年的足跡;一個國家的未來,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從百年前的五四運動開始,青年的身影不斷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為當時積貧積弱的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到了今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生逢盛世而身為“后浪”的青年人更應有所作為,不負前輩期待!學生通過史料的學習,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歷史科目的立德樹人任務得到有效完成。
四、組織合作探究,發展核心素養
教師在進行史料實證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搜集、篩選、分析史料。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可以對史料進行分析與交流,促進自身獨立思考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的提高;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解決,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4]
例如,教師在教授《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結成學習小組進行史料的搜集。學生在進行史料的搜集后,要在課堂上展示并且解釋選擇該歷史史料的原因。同時講解該歷史史料代表的歷史事件,并對歷史事件進行講解。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對學生進行積極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史料搜集過程中遇見的問題。學生通過收集與抗日戰爭有關的史料并對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入了解抗日戰爭的背景和意義,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夠得到有效激發,培養家國情懷。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夠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史料實證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史料,并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歷史科目的學習。學生通過對史料的分析與學習,可以提高歷史核心素養,更好適應新高考。
參考文獻:
[1]于浩. 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探究[D].西南大學,2021.
[2]張毅.探討史料實證下的高中歷史問題情境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0):33-34.
[3]谷獻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2):125-126.
[4]聶蘭敏.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策略探究[J].教師,2020(3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