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冬 魯伊東
摘要:當前公證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證明活動,人們通過公證申請能夠公平、公正的確認事件或者文書的存在與價值,這一證明效力在很多場所當中都適用并高于其他方式的證據,有著較強法律意義與效力。不過也正是因為公證的這一特征,使得公證處近年來業務數量逐漸增加,公證存在的社會認同問題也更加嚴峻。本文以公證社會認同為切入點。依據公證概念,以及公證社會認同問題展開深入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公證;社會認同;問題
引言:為使我國公證業務得到進一步推動與擴展,讓公證業務可以在市場經濟以及社會背景下更加合理化、科學化,提高公證具有的公信力,增強社會公民對公證認同感,需要正確了解公證業務在擴展與落實中存在的現實困境與問題。
一、公證簡述
公證簡單來講就是指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1]。公證制度在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當中有著重要作用,是國家依據有關規定來預防民事糾紛、維護法規合理性、鞏固法律程度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措施。公證處所開展的證明活動和司法案件審核訴訟活動有一定差異,公證證明活動是在民事爭議問題發生之前,來針對有著法律行為、意義的文書或者真實的事件給予充足肯定,避免出現民事糾紛問題,讓民事訴訟減少,并不能夠為自然人解決爭議現狀。而法院的審核訴訟活動,則主要是針對已經發生的民事糾紛問題展開裁決。
二、公證存在的社會認同問題分析
(一)公證負面案例增多,社會認同感降低
我國公證行業從組織形式上主要被分為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法定結構、公司制以及合作制等,公證體制改革在新時代的一定推進。且依據《公證法》要求,公證處已經成為能夠獨立將公證職能進行落實、承擔民事證明的責任機構,致使公證制度、社會公信力以及影響力逐步增加。而公證社會認同從字面意思當中可以理解成為,公證處以及公證從業人員在社會中取信能力以及社會各界對公證結果認同程度。公證社會認同感并不簡單存在于服務滿意、審查標準以及收費情況等方面的對比和疊加,更應該綜合考量社會公眾主觀價值與對結果心理感受。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并不一致,發達地區要求公證機構能夠不斷擴展民事案件證明來源,對新型、高效公證進行落實,公證機構難以將這種新要求進行落實,可能會出現公證資源浪費情況,在新的公證領域出現問題時對于社會公證機構公信力、社會認同以及形象勢必會帶來影響[2]。
(二)公證證源不夠充足出現惡意競爭的問題,公證社會地位問題
在社會建設和發展范圍當中,公證存在一種需求量較為有限的特征,對于公證機構以及人員考核側重點大多都是公證業務辦理數量,為獲取充足公證資源,公證機構之間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競爭現象,自行擴展案件業務對于公證形象勢必會帶來影響。且受到公證性質影響,現今公證在拆遷定房抽簽、小升初定校等社會民事問題層面展開有效監督,對于社會各項矛盾化解帶來非常重要促進作用,公證人員在社會中立場也逐漸獲得人民與社會肯定,在降低民事訴訟、推動法律落實以及普及法律等層面獲得人民肯定與認可,但是在整體社會中公證機構仍舊存在地位偏低情況,并沒有獲取社會全面認同和支持,在社會法律體系和社會民事問題解決中的價值體現仍舊有著較大的提高空間。
三、公證社會認同感增強措施與建議
(一)依據法律法規增強公證地位,提高社會公民對公證認同感
公證作為一項重要證明,其雖然沒有對民事案件裁判權,但是在證明時仍舊要收集各種證據來獲得社會認同。在公證案件辦理之前要告知公證申請人有關公證的法律意義和后果及在辦理公證時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為其解釋公證法律知識,并依據當事人實際文化強度來調整談話形式和方法,將書面與口語相結合,在防止出現法理失誤基礎上來保證當事人可以聽懂。
受到司法公正這一措施在社會當中大力推行,在執行與貫徹法律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認同與信仰。簡單而言,就是在公證社會認同感全面增強的目標下,加強社會公民對公證業務與內容理解、認同程度以及信仰,讓公民理解公證具有的利民、便民價值,獲取切實利民感受。在依法治國全面推動與落實的環境下,將公證業務當作基礎,讓公證活動朝向利民化、便民化的方向前進,以此來增強社會公民對于公證處以及公證活動的信任[3]。同時,需要利用公證法律來明確規定公證處和人員職權,引導社會各界尊重并重視公證人員,全面配合公證人員證明工作展開,以此來發揮出公證人員職能代表的作用。
(二)構建一個立體化公證工作,提高社會公民對公證權威認同感
公證業務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業務內容,在公證審核以及文化判定中,必須要與其他政府部門相互聯系。在聯系過程中,將公證處與有關機構之間聯動、協作與溝通程度加強是提高公證知名度以及認同感非常重要的措施與途徑[4]。同時,可設置專業權威性較強管理機構,由其向公證處提供每年所需的各項費用并研究公證處遇到各項問題,整合社會公證資源,制定各種案例提供給社會各級公證處,以此來提高公證處工作規范程度。并由其開發公證軟件,保證互聯網公證可以在社會中落實,讓社會公證發展可以更加均衡,以此來增強公證在社會中形象與權威性。
(三)完善公證工作權力,樹立權威形象
需要公證機構結合遇到的各類作假案例,在規范、合理情況在社會當中選擇性的公示,以此來震撼社會中失信人員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公民,改變公民對于公證業務負面印象,樹立一種較為權威正面、積極形象。此外,對一些有著明確必要的便民公證任務,需要利用法律來對公證活動提供保護,例如:讓公證機構在遇到全新工作問題和情況時,能夠針對問題規范、合理制定工作機制,以此來增強公證社會證明效力,不僅可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持,還可為社會群眾提供更加全面幫助,
結束語:綜上所述,社會認同是公證業務活動以及價值觀念重要體現,如果公證業務得不到社會公民認同以及擁護,那么勢必會造成公證業務未來擴展與進步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需要結合公證業務內容以及公民信任對公證的價值,來鞏固和增強公證社會認同感,將其當作公證行業的根本與生命源泉。
參考文獻:
[1]王金雷.公證公信力的實質——論提升我國公證公信力的瓶頸和對策[J].法制博覽,2020(27):117-118.
[2]趙炎臨.淺析我國公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和完善[J].山西青年,2019(22):221.
[3]特孟.探討大數據背景下公證行業的發展[J].法制與社會,2019(17):155-156.
[4]徐景美.論公證公信力的維護和公證質量審查[J].法制博覽,2018(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