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價值觀念和思想的初始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應該科學地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而孝德文化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孝德之心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基于這一背景,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孝德教育滲透策略進行探究,避免學生出現道德缺失的現象。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孝德教育;策略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德的必要性
(一)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時期是學生性格啟蒙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缺乏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小學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可以借助與孝德相關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完善學生的性格特點,所以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年齡特點和發展階段針對性地實施孝德教育,傳授給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滿足時代發展需求
小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是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的重要內容,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道德培養,通過加強孝德教育規范學生的行為,從而提高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見,要想培養社會未來建設者,就要加強孝德教育。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孝德教育滲透策略
(一)開展演講比賽,推行孝道
小學時期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而且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學生的想法和行為有重要影響,所以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校園氛圍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個學生心存孝道,學生之間互相影響使每個學生都心存孝道,他們在學校會自覺尊敬教師、在家自覺尊敬父母,在社會熱情地幫助他人,這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重要意義。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競賽,通過分享自己身邊的或者從書上學習的孝道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對父母、教師、家人的感謝,這種生動的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而且還達到推廣孝德教育的目的,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積累素材,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創設教育情境,自覺踐行孝道
教育情境的創設可以增強學生對孝道文化的認同感,便于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認識孝的含義。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具體字詞或句子來加深學生對孝道的理解。比如,在學習《游子吟》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帶著情感朗讀,然后讓學生試著翻譯詩句的含義,當學生理解這首詩的大致含義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這首詩的視頻讓學生閉目想想詩中的場景,然后引導學生開始討論以下問題:如果你是詩中的游子,會怎樣做?并在這首詩的基礎上讓學生闡述父母平時是怎樣表現對自己的愛的,最后讓學生思考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同時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最后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畫一幅畫來感恩父母。
(三)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孝德教育
語文教材為孝德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中許多內容都蘊含孝文化,因此如何挖掘語文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育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文章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分析結合教材滲透孝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旨在達到孝德文化教育目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通過親子故事,滲透孝文化
孝最根本的先是對父母孝順,善待自己的父母,如果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又何來對他人“感恩”呢,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親子文章開展孝文化教育,相關文章的選擇和獲得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方面,教師要著力關注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之中關于親情與友情的故事。比如,以《媽媽睡了》這篇文章為例,來滲透孝文化,讓學生學會關愛父母。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可以跟著唱,然后讓學生思考在唱這首歌時想到了誰?平時觀察過自己的媽媽嗎?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后開始帶領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媽媽的愛,從而培養學生對母親的感恩和關愛之心。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課堂內容,讓學生思考當你媽媽睡醒后你想對她說什么,從而引導學生表達對母親的愛。此外,為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做一件事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如倒水、捶背等。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還要關注課外閱讀中關于善意傳播的故事,語文教育重在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積累,所以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教學視野局限在語文課本之內,注意擴展自己的閱讀范圍,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外閱讀養料。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理解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針對低年級階段的學生特點,選取一些關于孝順的兒童故事,諸如《孝順的小黃狗》等文章,此類的兒童故事往往以擬人的修辭方式,以動物的視角和故事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選取這樣的內容既有助于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
也貼近低齡兒童的生活世界,進而以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守護小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而對于更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則應該避免選取童話故事,可以選擇經典的《二十四孝故事》,教師在選取資料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辨識原始資料的價值,應該秉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選擇符合當代主流價值觀的古代故事,為學生講好中國故事。
(五)通過感恩故事,滲透孝文化中的感恩意識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感恩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養,也是作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觀念還不成熟,這時教師的引導是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徑,所以小學階段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經過教育專家精挑細選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教育意義,所以在開展感恩教育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內容,如《父愛之舟》這篇文章,讓學生感受到父親偉大的愛。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生知道感恩的真正含義。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總結文章中描寫了哪些場景,然后通過反復朗讀,體會這些詞句所蘊含的情感。當學生朗讀后,再讓學生在這些詞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認識從多個角度對文章中的父親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類比自己的父親為自己付出哪些,使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以此來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意識。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找一些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的親情事例來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父母的無私奉獻。
(六)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孝德教育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課上時間是有限的,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并在課外活動中開展孝德教育。同時教師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在豐富的課外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孝德文化。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學生推薦融入孝德文化的書籍,如《孝經》《弟子規》等,通過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感知孝德文化。再如教師還可以設置情景劇表演、孝德主題的演講活動、小組辯論等課外活動,具體如,教師可以通過班級班會的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比如說,教師可以按照分小組表演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講述或者表演自己所喜歡的孝德故事,與其他同學和教師一起分享,為了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舉行相關主題的比賽或者獎品等,以鼓勵為主的形式鍛煉學生進行分享的能力。由此,在這樣的課外活動之中,教師可以全力為學生提供幫助,比如資料的搜集與呈現、道具的準備與制作指導等。通過這樣的活動籌備,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效地獲得了激發,并且小組的形式也提升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力、溝通的素質等,也可以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等相關能力。比如學生可以選擇表演或改變《孝經》中的經典故事的現代性轉化,一方面可以加深表演學生對故事的認知,也可以擴大故事的影響力,通過課外的表演活動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切實的故事體驗。小學階段的學生情感感知能力、認知能力等均有待于提升,所以通過立體化的情景呈現,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感受力,推動學生情感能力的萌芽。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置諸如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之類的課外任務,從小就幫助學生養成從小細節幫助父母的主人翁責任意識,學生幫助父母打掃衛生、疊被、洗碗、洗衣服等活動都會給予家長以驚喜,擴展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空間,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
三、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蘊含豐富的孝德教育資源,為孝德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與孝德教育相關的內容,然后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落實孝德教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君青.小學語文教學中孝德教育滲透探討[J].學苑教育,2016(19).
[2]游美蘭.傳承孝德學習語文:開發與利用孝德文化傳承中的語文資源[J].教師,2015(4):36.
[3]王邦福.農村中小學孝德教育實踐與探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0):243.
[4]周燕.小學孝德教育立足點的審視與模式構建[J].科教導刊,2018(4):18,32.
[5]徐笑.淺議孝德文化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2019(5):229.
作者簡介:張志晶,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廣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