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學習作為核心素養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已經得到了老師們的廣泛運用,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設計質量不高,探究效果不明顯等多個方面。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性問題;教學設計
一、 引言
初中歷史教學是歷史教學的起始階段,也是初中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一個重要而關鍵的時期,因此把握好這個階段對于學生們歷史素養的培養以及學生們歷史價值觀的養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教育者來說,一堂高效有趣的歷史課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優化歷史探究性問題設計,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不斷地提高自身教學效果是初中歷史教育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二、 探究性問題的概念
探究性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一般情況下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去發現自己學習時所遇到的一系列難點,也是學生們探索和發現知識的過程。問題探究的教學重點在于問題意識,要帶著問題去學習,只有帶著疑問去學習才能讓學生不斷思考,才會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探究,而這種由被動到主動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的歷史成績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產生質的飛躍。
三、 初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者的專業知識存在問題
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初中歷史一般情況下會被認為是除了語數英之外的副課,甚至在很多的教育者、家長和學生的觀念中認為歷史這門學科只需要進行背誦即可,這就導致歷史教育者相對不足,專業的歷史教育者更是非常缺乏,很多歷史教育者都是由主課的老師來兼任的,所以他們在歷史素養的學習方面以及歷史的專業知識上面存在著較大的欠缺,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信息缺乏和教學水平不斷下降的現象,這對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有著非常嚴重的制約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會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
(二)教學觀念落后且陳舊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絡的不斷普及,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會將網絡媒體與教學課堂相結合。但是,依然有很多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秉承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專心于中考的應試教育,目的在于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在課堂上,更多地注重學生歷史事件和基礎知識的簡單羅列,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具體的價值觀塑造和培養被習慣性地忽視,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進一步激發,導致初中歷史的課堂上教育者往往口若懸河,學生們經常昏昏欲睡。
(三)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明顯變得更加的豐富,圖文并茂,而且更加直觀和理性,這其實對于大多數的教育者來說,都是進行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個好機會,但往往受到傳統習慣和惰性的影響,導致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依然比較單一。雖然有些教育者善于將課堂與多媒體進行緊密的結合,但是并沒有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這種單一的照本宣科的應試教育忽略了教材的豐富性和學生間的差異性,也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違背了教學的規律,對于教育者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 初中歷史課堂探究性問題的設計
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來說,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運用歷史探究性的問題設計來進行常規教學是一種較好的授課方式。針對初中歷史課堂探究性問題的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教育者在熟練講課思路和講課方法的過程中要做到對歷史課堂的教學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革,使得歷史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且能夠被學生這個獨特群體所接受。其次,積極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探究總結才能很好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再次,對于歷史課堂的探究性問題的運用來說,關鍵在于教育者在教學過程當中如何根據學生們具體情況設計問題。初中生的年齡段較小,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認知不夠成熟以及學識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在設計問題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難易相間且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能夠和教育者進行積極科學的互動,主動地向教育者進行相應問題的提出,并且展示自己的理解思路。最后探究性問題的設計還必須要注重答案的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育者應該根據課程的設置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提出質量較高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們對這些探究性問題產生一定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歸納探究,提高學生總結能力,這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探究性問題設計的基礎
探究性問題涉及的基礎是對這一問題有所疑問,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除了一些已經被定論的觀點和結論之外,對于大多數的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我們都可以對其設置一個疑問,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當然,這要求教育者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提出創新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從創新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往往受年齡限制,對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的認識和把握處于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于這些歷史事件、歷史觀點以及歷史人物的認識都是不成熟的。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據教材編排的具體體系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要注意由淺到深,由簡到難。如何設計探究性問題是教育者應該進行思考的。首先,教育者要給學生們在課堂上盡可能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以及教輔資料,幫助他們儲備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教育者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為學生進行問題的設計。其次,教育者要引導學生在這個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進行辨析思索。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論讓學生們對歷史的知識和事件進行不同的理解,完成對歷史知識最大程度上的把握,激發學生們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探究性問題設計的方法
1. 利用新材料,設計新問題
高效的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者和學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的保障,為了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的熱情,教育者不僅要對歷史知識進行精確的講授,也要時刻注意學生們上課時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減少只片面重視知識的單向輸送而忽視學生們接受效果的教育現象,要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們也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來,只有這樣學生和老師之間才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設計。探究性問題盡量選擇一些較為新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去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不斷的激發,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育者,避免傳統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枯燥無味的特點,打造出活躍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以人教版《新中國成立》一課為例,教育者就可以根據學生們所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以及二戰后的國際形勢等材料進行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先由最簡單的問題開始,可以設計一些我們的國歌是什么?國旗是什么樣子的?它有什么象征意義?新中國的建立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樣一連串由簡到難的問題設置能夠更好地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效率。
2. 關注學情,豐富情景
對于一些生動、有趣的知識,學生是有極強的求知欲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想要讓他們能夠真正地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來,就需要學生們以已有的知識以及求知欲作為基礎。在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從生活出發,運用多種手段,創設一些能夠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迅速地進入角色,不至于讓學生認為歷史人物與他們距離很遠。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教育者可以先讓學生對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區域特征進行充分了解,向學生展現西域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真真正正地置身于歷史情境當中,有利于學生們更好地去理解張騫在通往西域的路上的艱辛,有利于學生們對這一課的探究問題進行深入了解。
3. 可以更多融入地方史,增加趣味性
初中歷史教學要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地方史的閱讀,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還能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講紅軍長征時,教育者可以結合地方史問學生當地有哪些紅色革命根據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增強他們的自豪感。
五、 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教育者要根據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采用各種方法大膽探究,這對于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在進行新課標解讀的前提之下,從教學站位出發,從學生學情著眼,不斷設計出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的探究性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立鵬.核心素養背景下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智慧,2017(9):29-30.
[2]趙亭亭.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優化研究[J].啟迪與智慧:教育,2020(2):32-33.
[3]黃顯松.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探究性問題設計的優化——以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2):204-205.
[4]馮桂平.核心素養驅動教學,優化設計核心問題——探究初中數學優化課堂核心問題設計的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43):1.
作者簡介:
王燕飛,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江區梅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