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萍
摘要:教學內容的重構和整合,是教師追求優質教學、構建智慧課堂的重要舉措。它的意義在于,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本文以案例說明高中歷史課程整合的路徑、方法與原則,希望給廣大教師以啟迪和參考。
關鍵詞:歷史課程?重構?整合
一、重構整合之緣由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特別是受體例限制,所呈現的歷史事件的完整性遭到削弱,事件的起因、背景等交代不夠清楚;同一主題內容分散在不同模塊,散見于必修1、必修2、必修3甚至于選修教材中,對學生學習造成障礙;教材內容與初中學過的內容存在脫節現象,兩者都是以專題形式敘述,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為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習的完整性,必須對高中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和整合。
二、重構整合之路徑及意義
(一)課內的重構整合
案例1:必修1《祖國統一大業》一課,一上來就介紹“一國兩制”的構想,對香港問題、澳門問題、臺灣問題是怎么來的以及兩岸關系的現狀等背景知識都沒有交代。在執教這一課時,我們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分三部分呈現:歷史之源,統一之策,回歸之路。歷史之源除了介紹臺灣問題的由來,還補充介紹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的由來;統一之策介紹“一國兩制”政策的偉大構想和含義;回歸之路介紹香港、澳門的回歸進程,還介紹了兩岸關系的發展現狀。
經過重構整合后,內容層次更清晰,邏輯更順暢,補充了港澳臺問題的歷史由來,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回歸之路補充了兩岸關系的近期現狀,超越了教材,更貼近現實和學生生活。這一設計被很多網站收錄,也成為課程整合的經典案例,被廣大教師所吸收使用。
(二)單元內的重構整合
單元整合是較為常規的做法。隨著一個單元教學任務的結束,要對知識進行梳理,幫助學生復習,形成知識網絡,了解歷史事實發展的進程以及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等。例如,對必修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單元,筆者做了如下整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復習和梳理。
案例2: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各地孤立發展的狀況被打破,聯系日益密切,歐洲的商人開始同世界各地建立聯系,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西歐殖民者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使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產階級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建立。
(三)與初中教學內容的銜接整合
高中歷史必修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一開始就是“光榮革命”和《權利法案》,對革命的背景、過程缺少必要的鋪墊。由于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學習的著重點不同,高中著重政治制度學習,初中著重革命過程學習,因此學習這一課必須與初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容相聯系、銜接。我們用兩節課時間,把初中內容融入其中。
案例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教學設計,分三大塊:
(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a.原因:材料分析得出;過程:提供材料讓學生概括;結果: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力的法案。
b.《權利法案》的頒布
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主權,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權力,還可以監督政府和決定重大的經濟政策。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
(3)歷史與現實的選擇
分析英國選擇君主立憲制的原因,進一步分析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本設計彌補了沒有歷史淵源和背景介紹的缺陷,學生學習從過程到制度、從感性到理性,符合其認知特點。本設計第三部分補充英國為什么選擇君主立憲制的道路,是適合高中學生的知識延伸和分析。這樣的整合有利于學生了解國王權力轉變的過程,從“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從“有限王權”到“統而不治”的形成,從而進一步理解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最高行政權力的來源;內閣相當于政府,首相是議會多數黨領袖,是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的國家領導人和決策者。
教學必修1《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也同樣注重與初中內容相銜接。
(四)三個必修模塊之間的整合
必修模塊之間的整合,主要以柔性整合為主,也就是滲透、延伸、對比,用于解釋背景、原因、結果、影響等,旨在建立內在邏輯聯系,幫助學生理解。
案例4:必修2中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得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這對中國有什么影響呢?這就聯系到必修1的鴉片戰爭。英國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美建立越來越多的殖民地;為了擴大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幅員遼闊的中國,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五)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之間的整合
必修1、必修3與人物史選修,必修1與改革史、民主制度史選修,三個必修模塊與戰爭史選修,等等,都可以進行一定的整合教學。
(六)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
可以適當地將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地理學科等整合。融入語文功底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等。
三、重構整合之原則
以上探究了幾種整合的路徑和意義,當然主要是前三類整合,尤其是第一類課內重構整合。在重構整合的設計中,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一)教師要提高整合能力。重構整合顯示了一位教師的專業功力和創新精神。在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目標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中,實踐創新能力是重要指標,是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里首要的是要用創新思維武裝教師隊伍,廣大教師要善于創新,敢于超越教材。
(二)重構整合尊重史實。創新整合中的增加或減少要以歷史事實為準則,如《祖國統一大業》增加了背景認識,《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整合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史實,這些都有助于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有利于新課的教學,有利于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
(三)重構整合要減輕學生負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而不是故弄玄虛。要抓主線,讓學生整體感知,幫助學生記憶,利于學生學習。
(四)重構整合要處理好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要做到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啟勝,李應平.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培養路徑的探究[J].新課程評論,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