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敏
摘要:初中體育教師有必要優化自身的教學水平。隨著分數“第一位”和考試“指揮棒”對體育教學的影響,原本有限的體育課程,又受到了壓縮。鑒于此,初中體育教師有必要優化自身的體育教學效能,由此能夠讓體育課程,更好的煥發出對學生的教育價值?;诖?,本文從滲透現代技術教學,提高體育課程豐富度;結合體育精神教學,優化精神層面的教育;創設多種體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這三個方面,對優化初中體育教學,進行簡要探究,以期為廣大初中體育教師在日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初中體育;優化;現代技術;體育精神;體育活動
初中體育的優化,應該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體育教師方面,即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手段等等,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知、理解等等。從目前體育課程的優化情況來看,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優化并不算成功,因此學生也沒有從中收獲更多的教益。針對此情況,初中體育教師應該首先意識到體育課程對學生的重要性,其后才能夠在后續的體育教學中,積極的幫助學生進行課程方面的優化,幫助學生從有限的體育課程中,既提高自身的精神素質,也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一、滲透現代技術教學,提高體育課程豐富度
初中體育教師要想成功地優化自身的體育課程,就應該在教學中,使用現代技術進行教學。現代技術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其中的學習體驗,而且還能夠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成效。眾所周知,現代科技能夠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提供大量豐富的資源,繼而幫助學生在一個更為先進的領域進行體育方面的學習。而且科技還能夠給與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由此便能夠更高效地提高他們自己對體育課程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體育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還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此才能夠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的體育課程獲得極大的豐富。
具體來說,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其不僅在其他副課方面有著用武之地,而且在初中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可以使用“互聯網+”機制,去引導學生在課下時間,進行體育方面的學習。當然,初中體育教師還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和體育電子課本等手段,來提高自身的體育教學能力,讓信息技術豐富體育課程對學生的教育價值,繼而他們在體育課程中的投入程度。
二、結合體育精神教學,優化精神層面的教育
按照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初中體育教師既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教育,又需要對學生的精神意識進行教育。在對學生精神品質的教育中,體育教師應該從體育精神的方向,對學生進行教育。體育精神對體育實踐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并規定著體育文化模式的選擇。其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不懈奮斗的精神,還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由此可知,體育教師將體育精神教授給學生的重要性。只有當體育精神能夠內化于學生的內心后,體育教師才能夠達到優化自身體育教育的效能,讓體育課程,能夠最大限度的對學生發揮出教育的價值。
具體來說,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初中體育的教學,需要將體育精神傳授給學生。為了成功地將此種精神意識,傳授給學生,教師應該通過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初中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體育精神與個性化之間的關系,促進初中生個性化的發展。只有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體育精神后,他們才能夠對體育課程產生深刻的認知,進而讓自己從中收獲到更多的教益。
三、創設多種體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在體育課程教育中的對象是學生,因此體育教師應該優化自身的體育課程,以方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體育課程之中。為了提高體育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體育教師應該創設出多種教學活動,由此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運動中,全面地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繼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當然,初中體育教師在組建多元化的體育運動活動時,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由此才能讓創設的體育運動活動,對學生發揮出最大程度的教育價值,繼而提高體育課程對學生的教育價值。而且,體育教師在日常體育教學中,還可以以幽默詼諧的話語,平易近人的語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學習到專業的體育知識與技能。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教師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成功地優化了自身的體育教學后,不僅在為后續的體育教師,優化自身的體育課程,提供一定現實層面的借鑒。而且也在提高學生在后續體育課程中的參與程度方面,起到了具有正向價值的作用。隨著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的優化,學生的體育素質也能夠隨之一起優化,繼而便能夠從反方向,促進體育教師對課程的優化程度。基于此,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在后續的體育教學中,積極地優化自身的體育教學,幫助學生從中獲得顯著地進步。
參考文獻:
[1]許正平.聚焦學生個性發展——芻議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升級與實現[J].考試周刊,2019(A3):122-123.
[2]李海紅. 初中體育教育中創新理念的應用[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