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娜
摘要:更好地認識素質教育和轉變教學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對此,教師有必要意識到不實施素質教育的不良后果,如在應試教育中,考試成功與教育等同,教師只關注學習水平較好的學生,對其他學生處于放養的狀態,學生的學習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從學科的性質或教學目的出發,語文教學本身應該是一種素質教育。由于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創造性、教育性、人文性,它對促進學生各種階段的全面發展具有特殊作用。因此,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那么,如何將素質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呢?本文從多個方面詳細討論了此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策略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主要課程,合格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已成為小學語文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內容,將其視為基本的教學原則,并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和內容更新教學方法,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積極開展合作研究
素質教育強調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著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小組合作教學來教授教學內容。
首先,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為幾組,并為他們分配適當的學習任務。其次,教師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分配的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協作意識。例如,在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軍神》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按位置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且讓學生嘗試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理解本文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各不相同,而且學生討論的過程也是理解詩歌內容的過程。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除了教給學生基礎的教學知識外,還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的思想道德意義,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使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德育特色,在課堂上正確進行德育滲透,與學生討論相關問題,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為了有效地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教師必須自覺分析每門課程的具體內容,潛移默化地進行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并使學生具有思想道德修養。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還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因為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很多文章都具有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章來感染學生,使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熱愛生活,密切觀察生活。
三、加強朗讀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朗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朗讀能力將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會加深。”就大多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章而言,基本上都需要大聲朗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朗讀教學,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機會,使他們有機會實際掌握語言技能,能夠聽、說、讀和寫,并教給學生大聲朗讀的技巧,以便他們能夠理解教學內容。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自己先做一遍示范,然后讓學生大聲朗讀,之后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語調和閱讀速度,從而使學生對文章進行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在教授新課程時,教師應該提供一個朗讀模板,并且讓學生仿造這一模板進行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之后,教師應根據課文中表達的不同思想和情感,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朗讀方法。這樣,學生將掌握基本的朗讀技能,并且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高,理解能力也將大大提高。
四、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其教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對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利用自己已經學到的基礎知識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和生活溝通技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是有選擇性的,突出所教內容的關鍵方面,并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審美素質。對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了解并發現學生的不同個性和要求。鑒于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學習語文時的接受能力有所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學生的能力差異以及他們從小就受到的家庭教育氛圍不同所致。在一些小學生的家庭中,他們的父母帶著孩子讀書,因此這些學生的語文學習非常輕松,他們的語言使用和寫作能力也更強。然而,有的學生的學習能力較低。面對這樣的差異,教師需要考慮小學生的整體發展水平以及總體學習情況,并根據總體學習情況進行統一教學。一般來說,教師應具有與學生要求相同的標準。該統一標準很大程度上是根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就該年齡段的學生水平而言,教師應有明確的目標,要保持清晰的教學思路。對于教室中的弱勢群體,也應成為教師的重點關注對象。教師有必要了解他們落后的具體原因,解決造成他們落后的具體障礙,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學習并建立起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此外,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習的熱情,影響到學習效果。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注重素質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語文教育是提高全國素質的一項基本工程。
參考文獻:
[1]李保中.“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66.
[2]王靜.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學周刊,2018(1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