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摘要:語文分為聽、說、讀、寫四個基本部分,而閱讀是最基本的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開始,只有做好閱讀教學工作,才能促進語文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今后語文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本文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全面分析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具體方法和基本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實施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全面發展日益受到重視,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伴隨著閱讀教學的深入,教學行為的模式發生了變化,教學體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以科學理念、創新思維為導向,推動閱讀教學方式與策略的轉變,科學、有效地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活力
小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同時,存在著若干錯誤思維和被動狀態,這些錯誤思維和被動狀態對于學生是很不利的。教師應該讓學生適當地調整和轉化自己的心態和狀態,也能在完成閱讀的同時,秉持著更加積極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模式,還能讓學生實現自我的更大提高和更大進步。小學生唯有能深入地融入到課程上,也能深刻地認識到閱讀對于自己的意義,才能讓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潛力得到徹底地釋放。教師要重新出發,用心地幫助學生,也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意義,獲取足夠豐富的知識,也能讓自己的生命態度變得更加積極。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正確的閱讀策略傳遞給學生
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正確的閱讀策略傳遞給學生,也能讓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同時,克服本人內心深處的畏怯感,體驗到生命本身的美好,這對于學生的意義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師要從頭開始,為學生梳理線索,也能讓學生秉持合理的思維模式,在閱讀的同時,又能積極地克服自己的閱讀難題,讓自己實現更大的成長和突破,這對于學生的意義也是不可估量的。小學語文教師要由一個被動傳輸閱讀方法的人,逐步轉變為一個服務者,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去影響著學生,也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綜合的進步和提高。
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把正確的閱讀策略和閱讀模式帶給學生,讓學生深刻地懂得: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學習者,僅僅具備強大的閱讀熱情是不夠的,也要秉持著正確的閱讀策略,在此同時,學生方可實現自己的更大超越。例如,學生在閱讀《慈母情深》時,筆者=把正確的探析思路、解析思路傳遞給學生,讓能讓學生在完成相關的探索后,實現均衡的超越。教師同時要讓學生懂得把生活和閱讀結合起來,在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后,學生才能學到更豐富的知識。
三、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營造出活躍的閱讀氛圍
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地創設出良好的語文閱讀的氛圍,也能在構建良好的氛圍后,再讓學生用心地完成相關的學習、研究、探索,也能在完成相關的探索后,實現本人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綜合提高和發展。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善于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結合每一篇學習到的文章,認真地梳理其中的線索,也能化解自己的學習層面上的不足,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和同伴彼此切磋的同時,讓自己的閱讀智慧得到更大的提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小學生要在學習語文的初始階段,深刻地懂得相關的道理,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我提高,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出色的個體。
小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時,應該在一個氛圍良好的班級中,唯有如此,學生才能讓自己的閱讀能力實現更大的提高。筆者在幫助學生閱讀《金字塔》時,需要讓學生結合歷史資料、人文資料、建筑學資料去認識金字塔,在完成相關的解讀和探析后,對于古埃及文明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閱讀活動能直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能動意識,培養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推進課后閱讀課程化的過程中,應注重改革、創新,優化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與模式,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通過開展游戲活動、競賽活動、評比等多種形式,激發全體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以達到娛樂的目的,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熱情,促進課外閱讀課程化。
比如,筆者每月組織一次學生讀書活動,閱讀活動有很多種,筆者把文章作為主題,接著,又為學生們準備了課外閱讀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筆者不會過多地參與,完全由學生感受到閱讀內容。閱讀完之后,筆者讓學生再一次總結這篇閱讀收獲,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此一來,筆者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總體上看,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部分,閱讀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語文教育的整體質量,也關系著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真正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把握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以現實與學情為切入點,通過深層次的探索,實現主動創設教學情境,根據課文提出問題,并不斷推廣實施課外閱讀策略,從而完善、優化閱讀教學過程,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最終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潘進明.基于合作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6):269-270.
[2]蒲繼祖.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6):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