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晶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我國現階段學校越來越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大多數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分小組進行學習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培養自身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但在實際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環境的不同,以及學生學情的不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數學問題,開發自己的智力,培養樂于學習和樂于探索的精神。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數學;實踐應用
合作學習法是教育改革中形成的教學方法,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并且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感受和主體能動性,能夠從根本上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與素質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分組不合理
在我國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已經開始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應用到數學教學課堂中,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對這種模式初次接觸,很難從傳統的教學形式中脫離出來,因此導致教師在分組時過于隨意,往往會將學習能力較強的一些學生分在一個小組,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分在一組,導致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得不到相應的幫助。這種不合理的小組分配方式直接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效果。
2教學內容選擇不當
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盡管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但如果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過分的應用也會導致事倍功半。一些數學教師,由于不會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相結合,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夠理想,例如在學習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時,教師其實可以將概念直接陳述出來或通過直觀的形式向學生展現,完全沒有必要分組進行討論,而教師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也說明教師并沒有真正的掌握這種學習模式的應用規律和原則。
二、應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對策問題
1組建科學的合作學習小組
針對上述提出的分組不科學和不合理的問題,教師應當及時的注意和觀察到自己班級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狀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以及成績、性格的多種因素來分配小組,并且在每一個小組設置一名組長來帶領學生討論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幾何圖形》這一單元的知識時,由于一些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很難從之前學習的方程式內容中分離出來,這時就需要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予以引導,通過教師科學的分組,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得相應的能力增長機會。
2素材支持拓展思維,信息技術發揮作用
我認為在數學的合作教學中光靠話題引導和形式上的小組溝通合作是不夠的。因為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和日常積累有限,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很可能比較單一。多角度的了解,這可以給學生帶來多角度的思路,這才有利于在合作學習中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所以,為了保證合作學習的效率,我會給同學們準備一些素材資料作為參考。這些素材,往往是和合作學習的知識點相關聯的,可能是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案例、事物現象;可能是數學界圍繞這一數學問題展開的討論,進行的文獻研究,或者有些學者教授等發表的觀點等等。老師會通過多媒體展示這些素材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拓展。
3利用合作學習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數學教材當中包含了較多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囊括了一些具有較強抽象性和復雜性的理論和概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僅憑傳統的黑板、粉筆課堂講述的方式往往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更別提靈活的運用相關的知識來解決數學問題了。因此,教師就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利用互聯網絡收集一些與教學主題有關的聲音、圖片、文字、視頻等著教學素材,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構建教學情景。通過情景問題來引導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另外,也可以在課堂當中增加一些學生熟悉的實踐和案例,引導小組學生從實際生活入手來進行復雜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也能夠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發揮應有的教學效果。
4把握過程跟蹤結果,合作學習更有成效
合作學習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大家一起把某道題做出來,給出答案就算了。作為教師,我關心的不僅是學生的討論研究成果,也包括合作學習的過程。為了不干擾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同時有效把握學生的討論成果,老師會要求各個小組給出學習報告。我也將根據學習報告中的內容,與各個小組進行核實,聽同學們講解合作學習的過程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九年級關于概率方面知識點的合作學習中,教材提出利用樹狀圖或者表格的方式來計算概率。但也有的同學提出這樣的操作只適合小數據的概率計算,不適合大數據和復雜資料下的計算;所以應該有更加便捷的計算方法,是不需要畫圖或者做表格就能了解有多少種可能的算法。在這里,我給同學們適當的普及了一下關于排列組合方面的數學知識。這就給同學們帶來了關于數學的新的啟發和新的興趣,實現了數學教學的發散。
5數學教師需重視弱勢群體
教師在對任務進行分配之時,需要注意讓小組內部每個成員承擔不同任務,并且擔任發言人,對于不善表達以及成績較差的初中生,數學教師需要進行適當表揚以及鼓勵,讓學優生來幫助同組當中的學困生。這樣一來,可以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期間得到鍛煉以及提升。例如,在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進行合作探究期間,教師可讓每個小組對一種判定定理進行探究。例如,讓1和2小組對"SSS"判定定理進行驗證;讓3和4小組對"SAS"判定定理進行驗證;讓5和6小組對"AAS"判定定理進行驗證;讓7和8小組對"HL"判定定理進行驗證。同時對組內每個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并在合作探究期間讓學優生指導學困生,一邊探索一邊說明為什么這樣做,并讓學困生表達自身想法,這樣不僅可以給學困生更多機會,同時還能幫助學困生對判定定理進行深入了解以及掌握。
結論
綜上可知,合作學習乃是新課改重點提倡的一種教學形式。而且,合作這種能力十分重要,如今各行各業都越發重視合作精神、合作意識與合作技巧。而在數學課上,運用合作學習這種方式,能夠形成師生和生生的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模式,促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對自身想法以及觀點進行表達,同時樂于對他人意見進行傾聽,對學習樂趣進行感受,進而提升其課上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謝甜甜.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83.
[2]邱曉星,吳姝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八年級5.1.6《鳥》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9 (20):22-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