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必須讓學生愿意學習和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確保學生有效地學習。我們應當最大程度地利用歷史的教育價值,使歷史課堂在一個新時代大放異彩,并確保學生在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能有很好的理解。在多個層面上有效地提升。但是,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我們還需要做出多個方面的努力,使歷史課堂教育的現狀得到逐步的改善,有機地達成許多教育目標,提升學生歷史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性;策略探索
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初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較低。而且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需要得到改進,課堂上比較枯燥乏味,為了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需要積極開展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更新,在這個過程將核心素養理念滲透其中,讓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等得到提升。
一、以生為本,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學生進入初中后,歷史知識更加豐富,課本上的內容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能夠教給學生的內容也是有限的,要想學好歷史,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扮演好指導者角色,既要按照要求傳授學生歷史知識,還要引導他們更深一步地學習,以此激發其潛能,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持續顯著提高。尤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障礙,教師應引導其有效的思想,使學生學習水平能夠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此外,應當不局限于既定的課程,而是靈活指導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有有效的基礎外,教學還應該科學合理地進行,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鼓勵學生有機地合作,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巧妙開展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可以說問問題是一門技術活,問題的質量可以決定課堂氣氛的質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差異,并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教師只需要為學生介紹背景和人物,然后提出一個看似非常有趣的問題:“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會爆發,如果你是當時歷史下的一個小農民,你從心底里希望政府做出怎樣的變革呢?”學生感覺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表現出了很強的興趣。教師仍鼓勵學生分組討論,使他們能夠更充分,更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妙就妙在讓學生轉換了角色,不在作為一個簡單的學習者和學生的角色,而是身臨其境,真正將自己代入角色,作為腐敗清政府統治下一個受自然災害與資本主義入侵雙重傷害而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且生存艱難的農民。學生們似乎也想到了應當從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和時局出發:“我們小組經過討論后得到了最終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作為一個農民,我們認為清政府要變革,讓清官和好官走馬上任,廢除那些貪污腐敗的官。總而言之就是還是在清政府的統治下擁護人民,根據農民的實際收入進行征稅。其他很多學生肯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但是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應當推進清政府變革,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清朝應該被推翻,不破不立;還有極少一部分學生認為清政府應當制定開放的國策吸引大量國外的人才推動新思想的融入,以此學習國外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有些與保密政策有關。教師必須鼓勵每個學生有不同的思想和想法,并且適當拉回學生不著邊際的觀點,同時指導學生提供充分的理由和理由。這種巧妙的提問激發課堂氣氛,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建立知識體系,培養時空觀念
想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打造高效課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們抓住知識的脈絡,將所學知識以時間為線整合成一個體系,從而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體掌握,培養起學生的時空觀念。在歷史教學中,因為歷史的內容就是實際發生的一切,所以總有可能在歷史的各個部分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利用這一點,幫助學生根據學習進度,在一個時間軸上持續地組織系統中所學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看到整個歷史知識,更容易發現隱藏在具體案例背后的歷史規律。例如,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隨著教育的發展而增加對知識體系的更多了解。當這部分知識完成后,教師將帶領學生復習整個系統,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會發現,每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實際上都是權力集權的過程。它代表著君主權力和封建王朝的集權化。也代表著封建王朝君主集權制度逐漸向著巔峰發展。通過這種理解所學到的各種系統的知識,給我們一種“透過表面看本質”的感覺,對于種種制度的認知也就更加深刻了。
四、穿插時政,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件,可以說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件的記錄,缺乏時效性,因此部分學生認為歷史較為枯燥和乏味。因此,初中歷史老師應多關心時事新聞,在教學中加入時事事件,讓學生可以借古鑒今。例如:在講美國政治時,可以結合美國的總統選舉來分析美國的制度。在學習中國政治制度時,可以告訴學生什么是“兩會”,主要的目的和議題是什么。總之,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加入一些教材相關的時事內容,這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擴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
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初中歷史課堂上,擴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作用,并對其科學運用。例如:教學《甲午中日戰爭》中,帶領學生觀看鄧世昌帶領中國軍艦撞向日本軍艦的影視片段。通過多媒體設備的演示,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戰場的畫面,學習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這種歷史教育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感受到身臨其境,極大的增強了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總之,教師需要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有效設計方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進他們發展為教育宗旨,同時,教師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和升級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最后,教師應該能夠及時地在課程中反映他們的問題,以實現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整體發展和自身行為的發展,并促進他們的整體進步,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艷霞.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0(46).
[2]黃菊華.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探討[J].讀與寫,2020(34):61+63.
作者簡介:姚必挺(1971- )男,水族,貴州貞豐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歷史教育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