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對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創新,調動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采取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與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等,完善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我國數學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鑒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策略的應用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策略;應用
一、探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策略的必要性
1、適應新課改的需求
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創新和優化,它是立足于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其能讓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更加科學合理,更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盡可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與探究。在這種教學環境下,教師才能夠讓學生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讓整個教學更加符合生活化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2、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現代數學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也越來越多,可以說,數學學科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此,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其實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它雖然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它卻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說,教師實現教學的有效性,能夠讓學生構建起更加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能夠讓他們記住理論知識,掌握重點;還能夠促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去解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順應社會時代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他們的學習效能。
3、理論結合實踐的需求
很多時候,教師在教學方面都嘗試著突破和創新,但是整個教學始終無法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真正的結合。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并不是很強,對于教師在課上講的數學知識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也無法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究其根源,還是整個教學缺乏科學性。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卻忽視了學生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就一定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綜合運用。
二、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策略的應用
1、精心安排導入
在傳統課堂中,一些教師常常會直接開始知識的講解,這對于沒有做好準備進入學習和課前沒有認真預習的同學都是不利的,學生無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對本節課知識還沒有基本了解就進入了正式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會顯得有些突兀。所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之一,就是教師要做好導入工作,還需要保證學生課下提前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為了更好地進行知識導入,教師可以以生活中有趣的事例或者是已學知識進行導入,通過將生活與知識相連接或新舊知識間的銜接,帶領學生進入課堂,集中精神正式進入學習。
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以問題導入:我們平時在買東西的時候,物品的單價通常都不是整數,如果我們對同一件物品進行了大量購買,該如何又快又準確地計算物品的總價呢?通過問題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間的聯系,引起學生的思考,然后教師再進行小數乘法的計算教學。最后還可以將小數乘法的特點與整數乘法的特點相比較,使學生構建起乘法的基本學習框架。
2、創設趣味情境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結合學生的既有學情體驗,教師在分析具體教學內容后,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著手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小學階段數學教材中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創造一個學生能很快融入到其中探究學習的情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體驗數學學習樂趣的過程中調動他們的求知欲。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充分考慮情境的生動形象性,堅持以兒童為本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知識時,教材中克隆牛的知識對學生而言較為陌生,教師可以舍棄教材中的例子自己創設學生逛超市買文具的情境,通過這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3、提出有效問題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如何提出有效問題,在實踐課堂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在教學課堂中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同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懂得如何提問,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其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周長的計算公式,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提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解決方案,由此加深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小學階段的學生向來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于較為復雜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思考,使得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還能夠讓學生在探索未知知識的過程中培育他們的問題意識。
4、更新評價模式
評價模式的改善是從原本單一的評價逐漸轉變為多元化、多角度的評價,同時評價也是傳達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新評價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時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小學階段的計算題比較多,學生在遇到計算題的時候往往會在正確率和做題效率上出現一些問題,在學生基本掌握計算規則之后,教師需要給學生一些技巧,并給學生制定一些小規則,輔助學生進行解題。
例如,以小組為單位我們對十道題目進行作答,獲勝的小組分為兩類,教師需要記錄每個小組完成練習的正確率和完成練習的時間,并從這兩個維度進行評價。除此之外,在形成性評價環節,教師也可以設置多種評價,除了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努力程度。對教學的評價模式也需要及時更新,傳統模式下的教師教學評價是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劃分的,在核心素養下,需要關注教師的課程設計,即上課的重點是否出現問題,上課的模式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上課的模式是否能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當然,還需要觀察學生在教師的課堂中的表現是否達到教師的預期以及教師后期采取的靈活應對的方式。對教學和教師的多維度評價,也是對學生全面化發展的保障性環節。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老師必須要充分使用教學資源,優化并創新其教學的流程及內容,靈活化的設計教學流程,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及生活性,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變得更強,帶動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都可以在品質數學課堂上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孫鳳蘭.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 中外交流,2019,26(38):384.
[2] 陳林清. 論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改進對策[J]. 中外交流,2019,26(3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