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佩佩
摘要:生本理念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生本理念下的教學需要教師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生本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將生本課堂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教師要立足“生本理念”,提升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今年七月,“雙減”政策落地。如何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同時,又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了現階段的新課題。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雙減
一、生本理念的特點
生本教育,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在現代教育背景下,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應該得到轉變,這種乏味、單向的課堂,不僅無法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而且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生本教育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只是學生自主發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引領者。將課堂真真正正地還給學生,這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更為重要,與科學學科的發展特點是相適應的。
二、生本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探究
(一)加強生本理念,注重對學生的分析
生本理念的核心是學生,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分析。科學學科不像語數英學科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傳統的科學課堂學生并沒有占據主體地位,學生沒有真正成為一名參與者融入到學習中,對科學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平時教學工作中要及時了解班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比如分層教學,它是立足于學生個體開展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水平等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再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最后分層次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分層教學很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真正將生本理念的價值體現出來,同時可以做到減負提質。
(二)多樣化教學的開展,突出學生主體性
當“生本”遇上“雙減”,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真正融入到科學學習中。在現代教育背景下,許多創新的教學模式得到了應用,如多媒體教學、探究性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課堂,都能夠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生動形象的多媒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教師利用視頻、圖片等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蠶的生長變化》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對蠶生長過程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蠶生長的過程,動態的視頻讓學生感嘆生命的神奇,對養蠶多了一份期待。接著教師組織學生科學喂養蠶寶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直觀地感受蠶的生長變化,培養了他們的愛心和耐心。又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探討和總結,在小組內,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激發,有更多自主思考和學習的空間,有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科學實驗積極開展,發展學生科學思維
小學科學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教學中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教師可利用科學實驗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從中獲取科學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培養科學思維。如教學六年級上冊《不一樣的杠桿》時,教師在簡單介紹杠桿后,提出任務:用尺子作為杠桿,方木塊作為支點,小石塊作為用力點,想出各種方法把大石塊從起點A撬到終點B。為了讓更好地完成挑戰,教師在實驗前播放了一個操作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操作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學生充分交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后,教師放手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完成任務。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不斷地調整,發現支點與用力點越近,支點的高度越高,越容易把大石塊從A點撬到B點。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說得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探究。又如教學《運動的小車》,教師提問:運動的小車具有能量嗎?怎么證明?學生回答:小車能撞倒物體說明它是有能量的。教師隨即出示一些材料,追問:你們能根據這些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運動的小車是有能量的嗎?學生分組交流后,上臺邊演示邊說實驗方案。學生一起完善實驗方案后,分組動手做實驗。然后教師把學生實驗所得數據做成柱狀圖,讓學生自己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真正的學習還給學生,學生在有趣的探究過程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識和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生本課堂,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高課堂教育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參考文獻:
[1] 顧霆. 基于生本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44):40.
[2] 馬曉遠.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剖析[J]. 學周刊,2020,16(16):1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6.050.
[3] 周桂琴. 生本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J]. 文淵(小學版),2021(4):1673.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1.04.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