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摘要:德、智、體、勞、美是促進小學生全面素質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將素質教育融入到小學數學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以及明確自身主體地位奠定良好基礎。在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教材中具有許多史料價值的內容,因此就需要深入發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價值,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數學中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五育并舉;德育;小學數學;素質教育
重智育輕體育美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相對缺乏是當前許多小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體系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建議,引導小學學科教學實現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使得小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德能同行”。本文將基于小學四年級數學學科教學中素質教育問題提出優化策略。
1樹立數學素質觀
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基于數學學科特點的研究,促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數學內涵教育過程中,進而使其能夠在創新思維的指引下成為一個創造性人才。數學教師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學生能夠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念,進而更好地深化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講述陳景潤的故事時,數學教師可以將陳景潤在抗戰時期為報答自己的母校而留在中學教書的故事講述給學生,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陳景潤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這樣,才能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小學數學教育中。同時還需要將數學祖沖之的故事引入到數學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不同時期數學家對探索數學原理的熱情與艱辛歷程,進而培養其不斷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為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奠定良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在了解數學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深化對數學內在聯系的感知,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數學學科中的價值內涵。數學教學中的思想教育需要充分找到知識與愛國教育之間的契合點,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道德品質。
2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數學的美主要體現在簡約性以及對稱性上,因此在數學教育的過程中就需要引導學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學,教師也需要將數學教育中的美育素材融入到課程講授中,進而為陶冶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線與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剪刀、醫院的紅十字標志等圖畫呈現于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到線與線之間相交的和諧美和結構美;而在學習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把一些古典建筑的圖畫帶到學生面前,比如中山陵、觀星臺等等,讓學生在自然中感受到數學的美;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平移和平行現象進行敘述,其中可以引導學生用鉛筆進行擺放、用紙進行對折以及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火車軌道等,進而使得數學中的美學得到凸顯,為提升德育的效果奠定良好基礎。在“線與角”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平行與相交的德育理念,當線與線相交的過程中將能夠形成一個更加穩定的結構,而平行實際上能夠更好地向遠方延伸,進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良好的道德品質。
3培養數學模型能力
模型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設置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借助數學模型對已知條件進行分析,由此使得數學能夠在模型構建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為解決數學問題奠定良好基礎,而利用數學模型對數學中復雜的關系進行梳理,也將提升學生利用模型數學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
例如在數據的表示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眾多的數據整合起來,而后利用圖表展現出來,由此更好地提升數據呈現的直觀性。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注重個人衛生以及整潔的行為品質,以此更好地向同學展現更加落落大方的形象。教育的最終目的實際上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將模型數學思想融入到數據的整合過程中需要學生發揮強大的分類、優化能力,針對每一個數據做好相應的繪制工作,進而使得數據信息能夠得到直觀地展現,同時在完成圖表之后還需要做好認真檢查的工作,以此確保每一個數據都能夠完整地呈現在圖表中。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就需要將素質教育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由此更好地確保將數學教材中的價值內涵凸顯出來,進而為深化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奠定良好基礎。“五育并舉”是優化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重要理念指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知識文化,同時還需要促使其將理念知識與生活實踐充分融合起來,進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方方,付麗. 真情境、大任務統領單元整體教學——以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確定位置”單元設計為例[J]. 基礎教育課程,2021,(24):34-40.
[2]是菲菁. 數學課堂中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再探索——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識計算》一課教學為例[J]. 小學教學參考,2021,(3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