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菊
摘要:大家都知道,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中的學習重點,且兩者相互促進。寫作是閱讀能力的外在體現,著名特級教師陸志平明確指出:“學校的語文教育要突出重點,就是要重讀寫。”寫作是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讀者”的四維結構,而這四維結構的核心就是思維。寫作是一種獨特的精神創造,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當以閱讀為基礎,在閱讀中積累名言名句,學習寫作技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點研究讀寫結合促進學生寫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研究
引言: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運用規律,學會語言建構和運用;開拓思維,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而寫作是閱讀和語言運用的體現途徑,在閱讀中開拓思維,在寫作中提高審美創造力。在教學活動中結合閱讀寫作,指導學生找到適合的方法,教會學生積累/領悟/運用寫作方法,充分調動讀寫積極性。使其一通百通,學習不同的主題和不同寫法,實現讀寫結合,共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1.積累語言知識,感知作者的寫作手法
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多種多樣,題材和語言知識豐富多彩。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色,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最好條件。可以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外,還能更多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如對比/排比/襯托等,加深學生的理解。如《烏鴉喝水》,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生動寫了口渴的烏鴉是怎樣喝到瓶中水的,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開動聰明大腦去想解決辦法,最終克服困難,實現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講解分析烏鴉喝水,加深學生的理解,不僅記住烏鴉喝水的故事,更從中明白要勇于面對困難,多去開動聰明的大腦就會解決困難,在自己不能解決時要學會借助外力。
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學習運用表現手法
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立足文字情境,代入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在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上,積累語言知識,為順利開展寫作打好基礎。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寫作方式,在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同時,不忘寫實。否則,即失去了寫作的意義。教材是老師教學的載體,而今語文課本中收錄大量精美質優的圖文,每篇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不同的寫作表現手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能將這些積累下來,在實際寫作中加以應用,會增強文章的美感,升華文章主題。如《雪地里的小畫家》,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下雪后的小雞/小狗/小馬等在雪地撒歡留下的一幅幅美麗畫作,具體分析文章中所用到的寫作手法,繼而總結出在描繪事務時,可運用擬人化,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更重要是這些小動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見到,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描述,更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其在故事中學到知識,不會感到枯燥。同時鼓勵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描寫一種自己喜歡的事物,通過實踐讀寫結合,把握語言特點,加深理解。增強語言運用表達,深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義。
3.讀寫結合模式的教學實踐
經過理論學習和實踐,老師在掌握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下,一致推行讀寫結合模式,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情境再現,學會表達;模仿作者寫作手法,仿寫;閱讀中學習寫作,學以致用;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加強課外閱讀,探討積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可有的放矢,共同進步。
第一:情境再現,學會表達
鼓勵學生在語文課堂多動腦,結合肢體語言,在理解感悟課文的同時,可以加上情境再現,加上自己的語言表達觀點,相互學習,提高表達能力。
第二:模仿作者寫作手法,仿寫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并能熟練運用,可以通過模仿寫出相應的文字,體會文字的魅力,加深寫作知識的學習。
第三:閱讀中學習寫作,學以致用
熟能生巧,每一種學習方法/技巧的熟練,都離不開反復的練習,在老師教會學習方法后,學生要做的即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中學會寫作的知識/技巧和方法,運用到實戰寫作中,不斷練習,直至學會。
第四:相互交流,共同提升
在老師的組織下,讓學生利用課堂或網絡形式,共同交流閱讀寫作學習心得,共同成長進步。
第五:加強課外閱讀,探討積累
要求學生在學懂書本知識外,應去廣泛閱讀課外讀物,但不限于某一種類,凡自己感興趣的文種都可以學習。組織時間,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增長見識。
結束語:
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有目的做好指導,進行有針對性地讀寫練習,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共同學好語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想要下筆如神,提高寫作水平,就要在平時多學習,多積累,量變引起質變,積累到一定量寫作水平自然會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把握閱讀和寫作的教學關系,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積累語言知識/寫作表現手法等。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多應用,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加深理解,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羅莉.取法于課內 得益于課外——小學語文課內外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38-39.
[2]曹紹敏.淺論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7(0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