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秀
摘要:生物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任務中重要的一科,作為初中階段學生最先接觸的科學學科,具有一定的學科地位,能夠培養學生接受科學的意識,敬畏科學的態度。但對于剛剛接觸理科知識的同學來說,從以前需要記憶背誦的學科,到一個需要徹底學習理解通透的學科的轉化也是一種困難,這種困難的克服需要學生自己轉變,更需要教師在此付出努力,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開始越來越重視高效課堂的建立,來滿足我國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發展的需要,本文就關于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現狀;高效方法
引言
生物學科作為理科教學中的核心內容,是學校進行教學的重點,當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不能做出正確的解釋時,生物學科的一些理論知識可以給學生一些提示,但對于剛剛接觸生物學科的初中生來說,學習生物比較困難,生物學科的學習僅僅依賴于自己對該學科的理解,導致成績不理想,生物學科的科學素養培養進展不順利。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原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理論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一、分析現在環境下生物學科的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現狀
現如今雖然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全國大部分教室安裝,但一些教師仍然跟不上節奏,不主動學習新的技術,仍以課本大綱為講課內容,整個課上時間只有教師一人在講臺宣講,一些理論讓學生在書上隨便一勾也不做深刻講解,學生學習起來痛苦不堪,前面的內容本來就不是很理解又被快速的帶入下一個章節,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迷茫,不知重點。生物本來作為一個難以理解的學科,在新的背景下,一些教師沒有利用好現有的技術對學生進行傳授知識,而仍以呆板的方式對學生灌輸思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效率不高,對化學所表達的知識理解不夠深刻,這是教學現狀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提出,我國現在的教育理念已經不在以學生成績作為唯一成果,教育的關鍵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生物學科在我們的生活中尤為重要,我們每天的飲食和生物知識有很大的關系,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減少獨自念讀課本知識理論,應該鼓勵學生用生活中具體的生物知識進行舉例,將生物帶到學生的生活中,或者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常識或者現象,教師用課本內容對其進行解釋,鼓勵學生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生物小實驗,來驗證生物學科中的原理及反應現象,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物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學習過程難以接受,容易在課上走神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一些有機的相互聯系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利于教師對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建立。初中生物老師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培養初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
三、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及電腦的應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一些難以在課堂中展示的實驗可以通過多媒體及投影展示給學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大的節約了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同時也縮小了教學成本,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
例如,初中生物老師在講解《病毒》時,可以在課前在網絡上尋找一些病毒結構的圖片,病毒的生活原理等等內容整合到課件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播放給學生,學生通過更加直觀的觀看能夠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多媒體的使用也能夠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提升教學效率。初中生物老師在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后,可以結合當今發生的具體事務進行講解。如,初中生物老師可以結合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偉大成就論述生物中的科學,向學生展示科學抗疫的偉大成果,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增加課程實踐性,鼓勵學生動手實驗
生物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學科,生物實驗離不開化學學科的學習與教學,生物培養的科學意識以及嚴謹的態度需要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實驗來體驗,實驗作為生物學科的重要支柱,維持理論的發展及以后的利用需要學生掌握。
例如,初中生物老師在講解《調查周邊環境的生物》時,可以將教學活動搬入到室外環境中,讓學生真正的在生物課堂上進行室外實踐,學生通過自身觀察、動手完成教材中相應的實踐內容,能夠豐富生物學科的教學內容。加強生物學科的相應實踐內容能夠增強生物學科教學的說服力,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結合生物學習能夠對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實驗方法,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科學素養滲透。
五、結合教科書內容,開展科學素質教育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于初中生物學科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將課本內容中包含的知識重難點對學生進行明確的敘述,還要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過程中,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對學生開展科學素質教育,爭取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得以全面提升。
例如,在初中的生物課堂上,生物教師在講到《植物的遺傳和變異》與《生物的遺傳和發育》時,可以借助植物標本向學生展示不同植物在遺傳與變異過程中的不同結果,例如,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水稻標本,結合袁隆平院士通過多次實驗,對水稻的遺傳與變異進行分析,研制雜交水稻的具體事跡,讓學生對于植物的遺傳與變異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也可以對于鳥類、昆蟲以及兩棲類動物的基因遺傳與發育過程加以詳細的闡述,比如,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具體案例,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關于動物的知識,便于與今后的實踐教學相結合,將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學中科學素養的培養有多種方法,這需要初中生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分析當今的生物教學現狀,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教學過程中創新課堂模式,激發學生興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增加課程實踐性,鼓勵學生動手實驗等等。上述文章只論述了部分初中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方法,初中生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交流,共同探索出更加高效的科學素養培養方法
參考文獻:
[1]羅榮光.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2018(20)
[2]楊利軍.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新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