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改的推進和“雙減”政策的落實,要求廣大數學教師做到減負增效,而題組就是有效減負增效的教學方式之一。題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思考力和辨析力,讓他們掌握知識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成效。文章就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如何設計題組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建構更加精彩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題組篩選;鞏固練習;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張桂娟(1994.8—),女,江蘇南通人,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栟茶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對于小學數學課堂而言,設計有效的題組,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好地吸收接納、鞏固提升數學知識,提高歸納、整合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更好地發展。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優勢,通過優化題組的設計,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通過有效且適度的練習,幫助學生提升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優化題組練習,開展知識整合
(一)精心篩選題組
合理、有效的數學練習題,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精心挑選適合學生練習的題目,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篩選不同類型的題組,通過由易到難的綜合題組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和鞏固。教師在篩選題組時,應根據課程進度和教學目標開展工作,不能盲目隨意。教師在充分分析教材知識、了解數學教材當中的重難點的基礎上,才能通過多樣化的題組,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深度理解,進而幫助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數學學習體驗。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在課前根據兩位數除以兩位數以及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教學目標,分析例題中所講述的重難點,為下一步設計題組打下基礎;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數學教材中例題的重點知識,篩選相對應的題組,每一例題采用同一類型的題組練習,對于例題當中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簡便算法,設置對應的小組練習,如90÷30、160÷20、240÷60,350÷40等,讓學生認識到在計算“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時”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而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教師根據精心篩選出的題組,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練習,根據課程進度安排相應的題組,提高學生對于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計算的掌握程度。
為保證班級學生都能夠充分進行練習,掌握不同種類的例題知識,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中的三維教學目標篩選相應的題組。同時,教師也應合理分析教材當中的例題,并精心篩選相應的題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
(二)歸納整合題組
要想使學生真正理解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教師需要通過合理的題組練習,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鞏固。教師在設計相應的題組練習時,應對自己篩選的題組進行歸納整合,開展進一步的優化工作,將所篩選的題組進行合理分類,根據題型的難易程度和重難點的突出程度進行劃分,以便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開展有效的課堂練習。題組練習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它的有效性,教師應對篩選出的題組進行歸納整合,按照教學進度出示相應的題組練習,這樣更加便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也使學生能緊跟教師的講授步伐,在自主思考和練習的過程當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例題當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采用分步計算的方式進行解答。為了進一步擴展練習,教師組織學生將分式列成綜合算式并進行計算和求解,加深學生對例題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師應合理篩選相應的題組,組織學生開展鞏固練習,將之前精心篩選的例題進行合理分類,由簡單到復雜,引導學生進行做題鞏固。當教師講到混合運算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較為精準地組織學生進行混合運算的練習,以題組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掌握。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題組練習進行評價,分析學生在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當中的易錯點,再設計相應的題組,幫助學生練習和鞏固。
在小學數學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將精心篩選的題組進行歸納整合,在課前、課中、課后皆可以對題組練習進行分類整理,來更好地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識,鞏固教材內容的重難點。
二、多元化設計題組,優化數學課堂
(一)針對性練習,優化課堂
由于小學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面對數學知識中的計算和實際應用題,會犯一些知識性錯誤,難以理解題中所表述的問題,進而導致思路錯誤,很難完成相應的練習活動。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整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題組,發揮題組的有效性。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教師應設計不同類型的題組,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在調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之后,可以針對學生的部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和鞏固。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小船和魚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觀察它們運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再以相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旋轉的特點,使學生初步掌握平移、旋轉的概念。其次,教師應根據它們概念的各自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題組練習活動,如用多媒體展示一個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快速回答出該物體是以怎樣的方式運動的,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同時,為防止學生混淆概念,教師可以通過表格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平移、旋轉的不同。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題組練習活動,通過有針對性的題組訓練,使學生掌握它們的特點,并能夠根據相應的練習,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題組訓練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概念和公式等基礎知識的理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取得階梯式的進步,幫助學生提高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拓展性練習,豐富課堂
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參與練習和鞏固,并加以方法指導,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教師在講解數學基礎知識之后,可以開展相應的拓展性練習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練習,對相同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通過題組的拓展練習,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快速完成計算和解答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質量。教師在設計題組時,應深入剖析教材內容中的重要知識點,并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拓展練習,以這樣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系統掌握,幫助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設計由易到難的題型,也可以采用新知識與舊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拓展。這樣,學生能夠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啟發對于新知識的思考和理解,并通過拓展性練習,掌握數學計算技巧,學會相應的數學學習方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首先,教師應根據本節課相應的教學任務,組織學生了解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組織學生對相關例題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推導出相應的面積公式,加深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認識,引導學生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為長乘寬,正方形的面積為邊長乘邊長。其次,教師可進一步設立相關的題組,組織學生開展練習活動。例如,有一片果園,長50米,寬70米,問:這片果園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面積公式作答。最后,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師對于基礎知識進行相應拓展,并提問:有一片果園,長50米,寬30米,如果每3平方米可以種一棵梨樹,一共可以種多少棵梨樹?以此來組織學生發散思維,進行題組的拓展練習,深化學生對面積公式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設計相應的拓展練習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了解概念和面積公式的基礎上,加強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而掌握數學知識的學習方法,更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成績,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
三、完善題組練習,促進知識遷移
(一)對比型題組,提高思辨能力
教師在設計題組時,可以針對相應的教材內容和解題方式,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不同的題目,發現解題方法的差異和題目之間的區別,從而使學生能夠靈活、全面地看待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于整體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應鼓勵學生靈活、主動地思考和判斷問題,通過觀察和對比來感知解題方法的差異和相關題組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思考和辨別的能力,促進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問題。所以,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合理的對比題組,來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課時,首先,教師應組織學生通過觀察題目,引導學生以分數的形式對1分米進行表示,從而引發學生思考1分米除了用分數來表示,還可以用小數來進行表示,讓學生通過分數和小數之間的對比,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小數的性質,并設置相關的題組:將3.56擴大10倍所得的數是多少?將3.56乘10,所得的數是多少?教師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對小數的性質進行陳述,使學生深刻理解小數的性質,通過分析題組中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學生對于小數性質的理解、最后,教師組織學生自己設計相應的對比型題組,根據學生對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掌握情況,親自設計對比題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對比型題組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學生根據基礎知識的呈現方式以及表述方式的不同,進行合理的思考和判斷。學生通過對比型題組的練習,能深度理解數學基礎知識,把握教材知識當中的重難點,從而提高思辨能力,合理掌握數學知識。
(二)綜合型題組,完善知識結構
對于小學數學知識來說,基礎知識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我們要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利用數學基礎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來設計相應的題組練習,開展綜合式題組練習,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數學教學環節,應合理分析教材內容的銜接性,通過聯系新舊知識以及難易知識的題組類型,由淺入深地設置相關的題組練習,以綜合型題組的方式進行呈現,由簡單到復雜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發揮知識的遷移性,利用新舊知識以及新授的基礎知識,合理解決問題,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用整體、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建構學生的數學思想。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首先,教師通過例題講解,引導學生學習長方體的周長、表面積和體積的相關計算公式,使學生掌握基本算理和相關的計算方法。其次,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設計相應的綜合題組:已知一個長方體,長5米,寬4米,高3米,如果用鐵絲圍這樣的長方體,需要多少米鐵絲?如果在這個長方體中裝滿水,需要裝多少升水?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長方體的相應知識來進行求解,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長方體的周長、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解答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和指導,通過梳理長方體相關的基礎知識,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相關知識點更加清楚地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過有效的綜合練習,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長方體同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完成對長方體相關知識的基本建構。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題組教學時,應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和分析,通過設計綜合型的題組,將相關知識點進行串聯,發揮學生的自我思考和創新能力,將題目當中的數學基礎知識串聯起來。同時,綜合型題組教學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完善相應的數學知識架構,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知識遷移,理解相關的數學基礎知識。教師設立綜合型題組,也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在綜合練習的過程當中,梳理知識脈絡,豐富數學知識儲備。
結 語
教師通過有效題組的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效能,讓小學數學課堂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也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鍛煉和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刪繁就簡、歸納總結,不斷挖掘出適合學生練習的題組,以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快速發展。同時,有效的題組練習,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在思考和體驗的過程當中建構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徐聰玲.巧用題組,展數學課堂精彩[J].啟迪與智慧(中),2020(8):43.
[2]王瑩.題組教學,讓小學數學課堂更精彩[J].小學教學參考,2020(14):94-95.
[3]劉蓉.基于題組訓練,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小學生(中旬刊),2020(11):27.
[4]黃淑珍.運用比較 凸顯本質——淺談“比較”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2016(7):70-72.
[5]楊才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思考——
“歸一問題”題組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數學
教育,2015(Z3):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