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 ? 隨著社會逐漸邁入數據信息時代,中職學校的管理模式也會隨著發生變化,不斷增加“互聯網+”模式在管理模式當中所占的比重,這樣才能夠實現更高效的學生管理。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學生的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能夠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質量。基于此,本文對“互聯網+”和管理工作進行簡單探討,希望能夠實現高效中職學生管理。
【關鍵詞】? ? “互聯網+ ”? ?中職學校? ? 學生管理
引言:
職業中學教育的辦學規模在我國的教育領域當中占比較大,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中職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當前的學生管理工作進行創新,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先進的教育資源以及相關職業信息進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現代化職業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多符合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使用“互聯網+”管理模式開展學生管理的優勢
使用“互聯網+”的管理模式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是需要將以往管理工作的優勢與互聯網數字技術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對學生全面合理的管理。老師可以通過數字系統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幫助老師制定更加合適的教學和管理方式。除此之外,還能夠利用該系統對學生日常消費等內容進行統計計算,從而評選出那些真正品行兼優,真正需要獎學金的學生,實現更公正公平的評獎評優工作。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系統簽到,提升上課出勤率[1]。
除此之外,中職階段的學生心智發展還沒有完成成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隨著學生對網絡的接觸不斷增多,接觸到的不良信息數量也在增加,非常容易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而老師可以通過網絡中斷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實現高效的管理工作。
二、當前“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無法意識到“互聯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雖然,這些年一直在倡導將“互聯網+”技術與學校的管理工作結合在一起,但是,根據當前中職學校實際的管理工作來看,很多學校都存在無法意識到“互聯網+”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從而在實施這一管理模式的過程中,很多學校管理者都抱有得過且過的心理來開展工作,導致很多學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建設相關的數字化設備,但卻忽視制定與之相符的管理制度,影響數字化設備的使用效率。比如說,當前很多的中職院校都已經組建了多媒體教室,但由于有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還是用傳統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導致在申請使用多媒體教室時需要經過非常復雜的程序,很多的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就漸漸地不再使用多媒體教室,致使多媒體教室形同虛設,嚴重地影響了中職學校開展“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2]。
2.2缺少相應的“互聯網+”管理資源
在開展“互聯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使用“互聯網+”系統,這需要投入較大的成本,這也是當前“互聯網+”管理模式開展受阻的原因。當前階段獲取內部軟件以及組成信息庫的數據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系統軟件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學校想要及時對軟件進行更新,就需要加大對系統管理維護的資金。并且在組建信息資源庫的時候,需要使用匹配的互聯網設備,不僅在前期組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后續日常運行的過程中也是需要專業人員進行定期維修的,這些內容對當前的中職學校來說投資成本過大,很少有學校能夠獨自承擔。
2.3缺少“互聯網+”管理人才
當前,有很多中職學校積極響應號召,投入大量資金開展“互聯網+”管理系統的建設以及探索相應的管理模式,但實際上當前很多的中職院校當中的管理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導致無法實現高效率的數字化學生管理。“互聯網+”管理模式與傳統管理模式具有較大的差距,需要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但是當前中職學校當中很多的管理教師都不具備這一能力,無法較好地完成數字化管理工作,并且也不能夠及時發現當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夠實現對管理制度的創新,最終導致“互聯網+”管理模式無法發揮自身優勢,阻礙了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開展“互聯網+”學生管理的方式
3.1提升對“互聯網+”管理模式的重視程度
想要開展高效的“互聯網+”管理工作,學校首先就要提升對這一管理模式的重視程度,樹立先進的信息管理意識,從而制定科學的合理的數字化管理制度,提高數字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學校在開展工作時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第一點,就是要加強對數字化設備和系統的建設,為后續“互聯網+”管理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點,中職學校應該在保障學校日常開支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對“互聯網+”管理工作的投資,建立系統化、全面化的操作系統,這樣才能夠讓“互聯網+”管理工作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提高學校的管理質量。
3.2培養引進專業管理人才
在使用“互聯網+”的管理模式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中職院校還應該重視對管理從業者的互聯網專業能力進行培養,并面向社會聘請具有“互聯網+”專業能力的管理人才,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互聯網+”管理模式的工作質量。學校要定期組織互聯網技術培訓講座,要根據學校中管理工作的實際工作需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從而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水平,讓其能夠及時發現當前信息化管理模式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優化方案,提高管理模式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制定于“互聯網+”管理模式相匹配的績效評價政策。學校可以在每一個學期結束對管理工作者的專業水平進行考察,考察合格的要適當給予獎金或是其他方式的獎勵,考察失敗的可以實行調崗或是培訓補考的懲罰措施,以此促進管理工作人員能夠隨時學習信息化管理領域的最新內容,從而保障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能夠與時俱進[3]。
3.3利用“互聯網+”管理模式擴展管理范圍
隨著“互聯網+”管理方式的不斷深化,中職院校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方式和地點也得到了擴展,能夠對學生進行更加高效的管理。這種“互聯網+”的管理模式能夠讓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更加親密的聯系,這也影響到了以往使用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的有效性,因此,需要老師根據“互聯網+”的管理模式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傳統管理制度進行創新。
在管理方式上,老師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對學生們進行管理,突破了傳統管理模式中的地點和時間的局限性,能夠對學生進行實時的管理。并且這種管理模式還能夠讓老師對學生進行學習、生活以及思想等方面的綜合管理,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4]。
除此之外,使用“互聯網+”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管理,還能讓老師了解到更加真實的學生情況。通過微信朋友圈或是微博等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這一階段的真實心理情況,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避免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于出現頻率較多、現象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學校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通過這樣的方式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指導,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
3.4利用“互聯網+”系統增加學生管理工作實施方式
利用“互聯網+”系統對學生進行管理,能夠有效增加老師開展管理工作的方式,并且能夠實現根據學生性格以及能力水平發展的不同制定出個性化的管理模式,極大幅度地提升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能夠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傳授知識或是傳達其他內容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系統來為學生進行展示,比如說影視頻以及PPT等,結合這些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能夠豐富學生了解知識的渠道,讓學生能夠更加透徹的理解老師所要表達的含義[5]。
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使用還豐富了中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在以往的管理工作當中,師生之間的交流經常都是通過私下面談開展的,但是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QQ等即時交流工具的出現有效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學生對老師存在一種敬畏心理,在面談的過程中經常會由于緊張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導致老師無法真正的理解學生造成誤解。但是這種線下即時交流工具的出現,很好地改善了這一現象,加強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
3.5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互聯網+”技術具有高效、便捷以及準確等優勢,將該技術應用于中職管理工作當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率。
“互聯網+”技術不但能夠實現即時交流,還能夠通過建立班級公眾號或是發送郵件的形式對班級工作進行安排,能夠實現消息的及時通知,解決了學生不能及時接收到老師通知的問題。
老師還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來分享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最新發展消息等內容,讓學生能夠在閑暇時間了解到本行業的發展情況[6]。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突發狀況時,也可以利用這些軟件向老師求助。
除此之外,“互聯網+”系統能夠對學生三年的學習數據進行搜集整理,通過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管理方案,能夠減少對數據信息的處理時間,提高老師的管理效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中的中職學校,要順應時代發展,及時對學校的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優化。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老師要以培養出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制定相應的信息化教育內容,從而不斷提升中職學校學生教育效率和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帥.“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21,23(08):55-58.
[2]吳辰.互聯網+對班級管理制度的影響研究[J].作家天地,2021(13):134-135.
[3]朱璽.互聯網時代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策略[J].文教資料,2021(11):155-156.
[4]陳琳,陳世海.“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研究與實踐[J].職業,2019(09):63-64.
[5]張志偉.新形勢背景下中職學校信息化管理初探[J].職業,2019(09):71-72.
[6]班旦.淺析中職學校學生有效管理探究[J].情感讀本,2018(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