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曉蓉
摘 要:法治是建構現代社會一個基本框架,也是現代政治的基礎。法律是國家的根本之道,是不可缺少的治國工具;而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的實施也是靠人,深化依法治國戰略,全方位的建設和發展法治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全面發展落實中國夢。而中國夢的實現,與高層次的法治人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培養大學生的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是實現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動力。本文將從宏觀的角度結合中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歷史,分析總結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與規則意識養成方面的問題,提出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發展內因和實踐路徑,以達到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推動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培養路徑
一、新時代背景下的“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的內涵與意義
在《政治學》這本著作中,針對法治所涵蓋的雙重意義,亞里士多德對其給出了一系列的闡釋: “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法治觀念從總體上來說,就是運用法治理念,將世界以及自身作為需要評價的主體。法治并非是社會主義的對立物,而是人治與專制的對立物。
而所謂的規則意識,“繩墨以求直線,秤以權輕重,規以求圓,矩以劃方”,
從這可以看出,在人類生活過程中,規矩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例如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規則層面的倡導,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規則的體現 ,規則意識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后期的訓練與培養才能獲得。
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教育和規則意識教育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力量源泉。由于中國的近代歷史發展特殊性和我國要實現發展的特殊需求,中國的法治建設只能選擇從上而下進行,所以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著國家法治化的目標前進。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社會每個成員的法治素養普遍提高,才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有力的幫助和支持。高校法治教育事業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逐漸提高,通過對一批批大學生進行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培養,為法治中國的法治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其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育文化氛圍。封建統治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中國大多數人普遍還存在著“人治”的思想?!霸陂L期的的發展進程中,雖然法治觀念偶有迸發,但是總是因各種內外原因而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即使在當下看來,中國高校的法治觀念對大學生并沒有起到任何幫助作用。錢穆說過:“一切問題,由文化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爆F如今,要想建設法治中國,不僅要重視制度和理論的建設,還要對法治觀念的文化進行進一步探究和培養,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完善,補足缺失了的法治文化。要想形成和培養法治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行法治教育。“通過對全社會進行法治思想和公民意識的啟蒙,使廣大人民養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公民觀,強化公民素質?!?當代大學生接受法治教育主要是集中在高校,高校作為學生的象牙塔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任務,所以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和規則意識的養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歷史
中國高校的法治教育的出現,是在清末明初時期。高等教育法治建設在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期期間,被稱做移植模仿期。中國在這個時期內,閉關鎖國的政策被西方列強的大炮強行摧毀,被迫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這時一股“西學東漸”的風潮逐漸產生和興起,這使得中國傳統的法律教育體制受到巨大的沖擊,清末立法教育的指導思想走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奏定學務綱要》中也確定各學堂“均以欽遵諭旨,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 1906年,學部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中進一步把所謂“通才”的標準具體化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很明顯,大學對于清政府來說,不過是為國家所服務和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不以學問為目的而以學問為手段” 。所以,當時的大學是服務于國家和政治需要的工具,在此基礎上,決定了高校的法治教育理念只是擁有“法律”的外衣與框架,帶著濃厚的行政化與官僚化。
1912到1947年的民國期間,高等教育法治的建設漸漸走向頂峰。隨著西方文化進入我國,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制被逐漸廢除,出現了一批接受過西方文化教育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民主派。他們主張“民主共和”以及“科學民主”,希望通過先進的思想來改變中國現存的傳統封建思想,這個改革不僅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為當代大學高校的法治建設給予了參考價值。在辛亥革命到國民黨統治這一時期,其政治局勢動蕩,政府職能不能有效發揮,在一時期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產生趨向完善的形式,因此從高等教育立法這個角度將,其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但由于這一時期政治過于混亂,因此高等教育法律體系無法貫徹落實,也沒有采取措施進行補救,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想要運用法律體系,將革命進行鎮壓,并阻礙社會的發展。
1949年到1977年間,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停滯不前,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作受挫停滯期。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法治建設的目標,即重新取得教育權,對全國高等學校進行整治,開展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法治建設工作已經毫無意義,教育工作無法進行下去,法治已不再成為主流,更多的以人治的形式存在,高等教育法治建設陷入低迷期。1976年,“四人幫”垮臺,高等教育法治建設重新提上教育日程。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的存在,使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缺乏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
1978年至今,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一直趨于穩定,這一時期成為穩定發展期。高等教育體系已經逐漸走向完備狀態,依法治教的氛圍也逐漸發生變化,有法可依等法治體制逐漸納入法治建設中。傳統的“法治教育”已經不再適應法治建設的要求,現在的“法治教育”已經步入時代的主流,一個字的改變,法律的內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也迎合了新時期的法治中國建設,現在的高等教育法治建設更加注重從觀念意識的角度著重培養,旨在培養大學生從內心深處對法治的確信。
總之,通過對中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的歷史回顧,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大學的發展,與政治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將其作為支柱促進大學發展。但從整體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的特色,主要以“泛政治化”為主,行政化也略占部分位置。要“確立學術權力本位,實現高等學校行政權、學術權和民主管理權相互制衡和相互配合,使高等學校成為自主辦學的法人主體” 將制約權力作為基礎,保障權利作為要點,采取制約權力的方式保障高校擁有自主教學的權利,讓高校通過自治來展開學術研究,使學術真正實現自由化,將保障高校權利真正貫徹落實到位,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法治教育體制。
三、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養成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目前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知識的內涵不甚了解、對法律缺乏信仰、大學生的法治觀念、規則意識淡薄,對依法治國信心不足、法律態度不堅等問題。這種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缺失的問題普遍存在于現在高校的大學生當中,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涉及國家、社會、高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等各種因素。
首先,1978年以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中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同時法治建設也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但也存在著不盡人意之處。其中在立法方面,立法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一步,普通群眾對于我國的立法程序知之甚少,能夠參與到立法程序的民眾就更加少了,不免使得公眾對法律產生距離感,直接后果就是公眾對法律的價值和意義缺乏認知。司法方面,司法程序的不完善導致人權的保障不夠,人們在長期的程序性事項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對我國的法治環境逐漸失望;執法方面,有一部分的執法者有個別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不良現象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法治觀念仍然處于落后階段,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在政治化的影響下,具有較強的行政化色彩。
其次,封建統治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中國人的意識和觀念深受“人治”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權力本位以及官本位思想,這些很多的負面因素在中國社會中仍根深蒂固,人們日常的言行不斷被影響著。缺乏對法律權威和法治價值的認知,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在悄然的被弱化。信息化的發展使得過多的社會負面效應和偏頗價值觀傳播速度和寬度被放大,不可避免會使得青年大學生質疑法律的權威,甚至懷疑法律,法治觀念被弱化,法治教育目標與效果間的張力被降低。
還有高校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培養中存在諸多不足,(一)、法治教育針對性較弱,在當前我國形勢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時,只是一味的給學生輸出法律知識,忽略了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培養。我們應該明確一點,法律的核心是人,高校的法治教育的主體應當是大學生,所以在給大學生講授法律知識及法律觀念時,也要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為目標,即通過法治教育和規則意識的培養,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法治人才(二)、法治教育培養模式單一。首先,我國高校當前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只注重教師講授,而不關注學生動態,并且教學模式過于陳舊、教學時間固定、教學內容枯燥、師生互動較少。導致大家對法律知識、法律本身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而且規則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在對于大學生而言,似乎自由和無拘束更加符合他們的年齡。(三)、高校法治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作為當代中國高校的老師,教育者本身的法治素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法治教育是一種具有很強綜合性的教育,既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樣也是法學教育的一部分,這種交叉性知識本身學習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對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
四、提高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養成效果的路徑選擇
關于我國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其主要體現在既屬于法學領域之中,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內容,所以其研究的困難較大,目前我國關于兩者結合的研究項之甚少,況且大學生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養成問題涉及的兩學科交叉性較強,法學領域的學者本身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夠精準,教育學領域的大多學者也對法學領域了解甚少,對兩者進行結合的研究一直不夠透徹。以下本文將從國家、社會、學校、大學生個人四個方面討論如何構建新時代下中國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養成。
(一)國家是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前提。法治是國家的基石,國家對法治的推動隨著我國新時代的到來,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增添了新內容,從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提出來之后,國家對培養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將國家法律體系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通過法律的方方面面來傳達法律知識,將科學、民主立法的先進理念深植于群眾,使更多的公民深入的了解并且參與到立法的過程,提高法律的影響力,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提供重要保障。第二步是建立健全法律監督制度,做到秉公執法,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為公民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使公平正義的法律貫徹到千家萬戶當中。第三步是要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筆者認為應從國家層面構建起從中小學到大學的法治教育體系,分階段、分層次編訂法治教育內容,中小學階段以普法教育為主,培養青少年認識法律、尊重法律的價值觀,大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以培養青年法治觀念、鍛煉法治思維和培養法律意識為目標,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大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二)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有力保證。首先,應不斷改善社會法治環境,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樹立法律權威,營造社會法治文化氛圍,使青年大學生深刻感知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進步和良好的法治環境,讓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能夠在良好平臺中不斷升華。然后,加大法治文化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網絡和自媒體的優勢,使自身成為輿論的引導者,將微信等網絡媒體有效利用起來,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傳播法律知識,加強正面法治現實宣傳,積極引導媒體全面報道公眾所關心的社會法治事件,防止以偏概全甚至刻意歪曲事實,使公眾看到更多公平正義的法治成果,激發青年大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
(三)高校是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培養的搖籃,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學校完成的,要實現大學生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養成的路徑優化,必須要加強高校法治教育主客體建設:教育者對被教育的大學生的影響巨大,而教育者本身的法治素養決定了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養成的效果,所以要對中國各大高校的法治教育隊伍進行優化,全方位的提高老師的專業水平,理論結合實踐,把能調動的社會資源,比如檢察官、法官、律師進高校兼職授課,這樣就能促進大學生對法治理論的消化,更多的能夠從不同方面對法治觀念和規則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優化高校法治教育內容:拓寬高校法治教育的渠道、發揮高校法治教育載體的聯動作用、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的培養不僅僅需要社會這個大的背景環境,同時更需要集中的法治校園環境的滋養,創建一個優質的高校教育環境,實現法治校園建設。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是通過學校的諸多功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高??梢圆扇∽陨隙碌呐e措,從學校層面開始重視法治觀念和校園法治建設,構建起系統的法治教育模式,規范高校中各種主體之間的關系,按照國家最新的法治精神的內涵實現依法治校,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環繞的校園,讓大學生們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在優質的法治文化中逐步培養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實時更新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以國家的發展和變化的前提,使法治建設緊跟時代的步伐,由于每個時代賦予的法治觀念和內涵都有所不同,因此要將時代精神牢牢掌握在手中。最后應依照法治教育所給的要求為法治教育創建新型教育平臺,將互聯網納入平臺中,創建高校法律教育網站。要想建立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就必須遵循網絡傳播規則,為網絡輿論指明正確的方向,加大正面宣傳作用,通過正確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精神。
(四)大學生是中國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傳承者和實踐者。當代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正在以蓬勃的姿態傲立于世界舞臺,支撐中國的內在動力就包括中國的法治建設,我國要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就必須擁有一批具有相當高法治素養的人,大學生作為一批已經在一定基礎上擁有的高素質人才,更擔負著建設法治中國的重大責任,因此,法治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要想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家庭、社會和學校這三個主體共同引導才是核心要點。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懂得“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執法部門要提高執法標準,加大宣傳力度,使尊重法律這種優良品質在社會中扎根;高效對大學生進行行為規范,對學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當實施誠信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制度,通過各種學院活動幫助學生意識到良好行為的重要性,讓學生做到遵法守法,使大學生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因此,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懂法。這里的法不單指法律,而是指規矩,即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準則。既包括法律上的規矩又包括道德上的規矩,還包括所在單位,組織,團體甚至家庭的規矩。其次要守法。懂規矩就要守規矩。守規矩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要發至內心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理由的。因為做正確的事是不需要理由的。然后要會用法。所謂用法,就是要利用規則,在規則內解決問題。公民社會推崇自治,提倡個體之間的矛盾自行化解,也就是所謂的私了。但是絕不提倡私力救濟,除非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否則應當通過公權力的爭議解決機關來處理矛盾。最后要積極進行政治參與。政治權利是公民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權利的行使情況是對一個公民社會優劣的重要評價標準,但這個行使的情況,一方面依賴于公權力對公民權的開放性,一方面還有賴于公民自身行使政治權利的能力。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們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逐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舉措。建設法治國家,關鍵在于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質,使其具有較高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確保我國法治建設能夠順利實現。但將我國公民當前的法律素質與法治國家所給出的要求進行對比,兩者間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要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要從增強公民法治觀念這一方法入手。由于法治觀念不是公民與生俱來的觀念,因此只有通過教育這一途徑,才能夠提升公民法律素質,增強法律意識,培養法律品格。高校法治教育在所有法治教育的種類中,具有著獨特的培養大學生的方法,對我國法治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高校法治教育將大學生作為教育對象,而大學生又是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借此研究希望推動我國法治中國建設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姚仁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2].黃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發展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3):18.
[3].嚴勵.法治建設的基石:構建法治文化與提高公民素質[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5.
[4].祁占勇 中國高等教育法治建設的百年歷程及其反思《高教發展與評估》 2012年第01期。
[5].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M].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89.
[6].譚正航.以高等教育法的完善促進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5):41-47.
[7].黃立 大學生法治觀現狀成因及培養路徑探析 法治與社會2018.3(上)。
[8].孟鵬濤 中國高校法治教育問題研究 ?-《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