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珍
【摘要】當今小學數學教育備受矚目,小學數學老師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簡要闡述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引導與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幾個策略。
【關鍵詞】教育現狀;轉變觀念;創設情境;轉變方法;培養思考能力
我國數學教育起步較早,積累了許多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在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現實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教師在上數學課的時候,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多時候都會出現教學單一以及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仍在課堂上扮演著“演說家”的角色,學生在臺下緊張地聽講解,做筆記,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掌握這一知識點,缺少一定的思考與鍛煉的機會,教師也沒有及時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學生的數學成績逐漸落后,逐漸失去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進而也就導致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或聽眾的弊端,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讓他們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學習樂趣,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理性總結,我摸索出了幾條教學策略,用于課堂教學,頗有效果。
一、轉變固有的教學觀念,扎實備課環節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過去傳統的一些教育教學思想也逐漸不能適應當下的教育教學模式了。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一方面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不斷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以及專業進修;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時地走下高高的講臺,放下身段主動走近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與實際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于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是大有益的。常言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需要一缸水。”這句話也強調了備課在教學當中的重要性。備課可以說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數學教師在備課環節上所花時間的多少都會對課堂教學效率產生直接的影響。俗話說:“教學有法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同時也要鍛煉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做好備課環節。基于此,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的目的與要求,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使得數學課堂教學真正達到“善教者學藝而功倍,不善教學勞而功半”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也能激發較為持久而穩定的興趣。情境教學的關鍵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努力發揮好教師引領的作用。以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比和比例的知識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識的運用模糊不清。在教學設計上,我采用了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直觀、有趣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概念。上課伊始,我拿出準備好的糖塊和一杯水,學生們看到我這些道具很好奇,這時候充分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同學們,我這里有5塊糖,一共是30克,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幫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問題一出,學生們立刻大笑起來:“老師,這么簡單的問題呀,一共330克。”我在看到學生們積極性調動起來后,說:“我們今天要學的知識看起來難,今天就以這杯糖水為例,來層層剝開比和比值這節的真面目。”隨后,我不斷引導學生從比的定義為突破口,各小組探討,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情境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地表達出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整節課學習氣氛高漲,回答問題踴躍,也帶動了我的講課積極性,整體效果非常好。
三、轉變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針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根據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比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倒數這節課時,倒數這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簡單地給學生套用定義,他們可能只是死記硬背的記住定義,但是對于知識的徹底理解與領悟卻相差較遠。這節課的講解,我采用的是開放式討論學習的方法。有的說:“倒數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學倒數有什么用處?”于是,師生共同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研究倒數的意義、方法和用處。在確定了學習目標后,我引導學生從課本開始,認識概念,找清定義,明白倒數的意義。在理清基本知識后,我有拓展一些帶分數、小數、整數……直到最后討論了“1”和“0”有沒有倒數,為什么?怎么用簡單的方式找到倒數?通過大家自己的討論與學習,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習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體現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為學生的思維提供空間和時間,注重思維誘導,把知識作為過程而不是結果教給學生,為學生的思維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維材料,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學習求圓環面積的過程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花壇是圓形的,直徑3米,在花壇外修建一條寬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道題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往往在求大圓的直徑時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壇的直徑兩邊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學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維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慮問題。因此,學生對具體豐富的思維材料接觸越多,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漸增強,從而達到從具體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過渡。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是教學方法的根本變革。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知識引導給學生。教師在探究教學中有效的教學策略,立足與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素質,引導他們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曉.淺談小學數學優化策略[J].新課程(中),2017.
[2]李娟.淺議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軟件:電子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