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田 趙柏森 許媚
[摘要]“三螺旋”理論為政府、企業、高校等主體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以“三螺旋”理論為工具,提出深入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應遵循“設計螺旋架構、強化內生驅動、搭建螺旋網絡、實現螺旋保障”的融合機理。同時,根據“三螺旋”理論的作用機制,應積極探索以理念融合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課程融合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專業融合為點的結構性融合、以項目合作融合為體的社會化融合等多元模式。文章還從制度體系、組織體系、課程體系、平臺體系、激勵體系等層面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以期為現階段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提供指導。
[關鍵詞]“三螺旋”;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融合
[作者簡介]傅田(1984- ),女,重慶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趙柏森(1975- ),男,四川鹽亭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許媚(1983- ),女,重慶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重慶? 400040)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三螺旋理論視角下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3413)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4-0074-07
我國近年來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給予了極大關注,開展了系統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目標不明確、體系不健全,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變成兩個獨立、平行的系統,既耗費了教育資源,也制約了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因此,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論視角,深入研究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機理、模式和實踐路徑,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促進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向更高水平邁進。
一、“三螺旋”理論及運用
1.“三螺旋”理論的基本內涵。“三螺旋”(Triple Helix)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生物學領域,“三螺旋”模型被用于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分子學中復雜的轉型過程。20世紀90代初,美國學者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和荷蘭學者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Leydesdorff)將“三螺旋”概念引入社會學領域,運用“三螺旋”模型來研究“政府—產業—大學”三者在創新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并正式提出了“三螺旋”理論。所謂“三螺旋”,是指大學、市場、政府三方主體在保持各自獨立身份的基礎上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創新活動的關系模型。
2.政府、企業、高校“三螺旋”結構。厘清政府、企業、高校三方主體之間的“三螺旋”結構關系,是正確理解和運用“三螺旋”理論的前提。政府、企業、高校“三螺旋”結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三方主體的功能既相互獨立又交叉重疊。“三螺旋”理論認為,在創新活動中,學術核心、知識創新與技術轉化是高校的三大主要功能,也是“三螺旋”模型運轉的基礎和前提。企業不僅是區域創新成果的需求者,也是區域創新的直接受益者和推廣者,它通過釋放技術創新需求、推廣技術創新成果來促進區域創新的發展。政府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主體,在區域創新過程中承擔著政策制定、資源配置和資金支持的職能,是區域“產學研”創新的支持者甚至是發動者。政府、企業、高校三方主體的功能雖各不相同且相互獨立,但主體功能又有重疊之處,如企業可以為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高校可以為政府提供政策咨詢和建議,政府自身也有一定的創新需求等。另一方面,三方主體相互融合與滲透。在“三螺旋”理論中,“三螺旋”模型之所以擁有較高的創新效率,根本原因是政府、企業、高校三方主體的角色存在相互融合與滲透的效應,即協同創新效應。在區域創新過程中,政府、企業、高校各司其職,協同配合,使得“三螺旋”結構和功能都得到強化,各主體由此獲得了更大的能量,形成持續的創新流。
二、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機理
1.設計螺旋架構。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首先要立足于“三螺旋”架構,科學、清晰地設定政府、企業、高校三方主體的角色和功能,使其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進程中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首先,在主體角色層面,“三螺旋”模型是應用于區域創新活動的實踐結構形態,該場域內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但是,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場域中,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必須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由教育活動與區域創新活動的性質差異決定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機制、路徑應由高校設計,具體教育實踐亦由高校執行,政府和企業則需要扮演好配合者和輔助者的角色。前者為高校相關教育計劃的實施和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政策支持、資源配置服務,后者為高校育人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必要的培訓資源,并通過與高校協同創新的形式獲得自身發展。其次,在主體功能層面,高校作為教育主體,要著重發揮資源引入和匯聚的功能,做好把控教育目標、形成教育體系、建立協同教育機制的工作,在教育中引入市場規則,鼓勵企業和政府在教育環境中發揮作用。政府在原有的制定政策法規、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上,可以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發揮降低交易門檻和分擔風險的作用。
2.強化內生驅動。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需要不斷強化并充分發揮“三螺旋”模型的內生驅動力,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更加高效、深度的融合。
首先,要著力強化政策驅動力。政府的政策驅動力主要體現在創新活動的投入和產出兩個端口上。在投入方面,政府可以出臺鼓勵協同創新的財政資助政策、信貸優惠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高校和企業深化合作、協同創新,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在產出方面,政府需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創新成果轉換制度等,改善協同創新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其次,要著力強化市場驅動力。強化市場驅動力,關鍵在于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機制,力求在真實的市場需求環境和企業生產情景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最后,要著力強化科技驅動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要立足于市場需求和企業生產實踐,緊跟并依托前沿科技創新成果,以科技驅動力作為推動力。
3.搭建螺旋網絡。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眾多政府部門、高校、企業之間的協同。搭建螺旋網絡,是應用“三螺旋”理論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條件。
首先,要樹立開放、共享意識,認識到人員、信息、技術、資金等要素在螺旋網絡中的合理有序流動是螺旋網絡發揮出整體協同效應的基礎,明確作為每一個節點的主體都應以開放、共享的心態融入“三螺旋”網絡。其次,要確立整個協同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在“三螺旋”網絡中,政府、高校、企業中的代表性主體應按照市場導向、高效創新、平等協商的原則,明確作為網絡核心節點的主體,遴選出以政府主管部門、高水平高校和龍頭企業作為網絡的核心節點,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4.實現螺旋保障。根據“三螺旋”結構的基本特征和主體特性,實現螺旋保障,關鍵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強化組織保障。強化組織保障,就是以“三螺旋”主體間的功能耦合關系為基礎,通過強化主體間的組織關系來達到促進以及放大協同創新效應的目的。在具體實踐中,與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專業教育相關的各類主體應在政府領導下,按照平等協商的原則組成組織領導機構,同時設置必要的職能部門。其次,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確保各方主體間的互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護好每一方主體的合法權益,這是“三螺旋”結構合理有序運作的根本保障。在完善制度保障的過程中,應重點針對產權保護、要素流動和創新成果轉換進行制度建設,抓住并圍繞創新活動的核心要素開展制度建設。最后,加強機制保障。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應在強化組織保障與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聯合培養的管理機制、溝通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
三、“三螺旋”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模式
1.以理念融合為本的感知性融合模式。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是一種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融合。在融合實踐進程中,面臨的第一種融合模式也是較為淺層次的融合模式即感知性融合,其主要體現在理念融合上。感知性融合模式包含兩個層面,分別對應認知層面的理念融合與實踐層面的理念融合。
首先,感知性融合模式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理念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既有明顯區別又有緊密聯系。創新創業是高度復雜、實踐性極強的生產活動,如果缺乏深厚的專業積淀,很難成功。實施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最終應用于生產實踐,而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生產實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創新創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首先要將創新創業理念與專業教育理念相融合,確立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過程中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按照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高度統一、深度融合的理念制訂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其次,感知性融合模式下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教育理念融合。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正外部性特征,政府、高校、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都屬于受益主體,但由于屬性不同,三者在看待和理解高等人才培養的側重點時有所不同,從而造成三方主體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重點在于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協同與互動,需要三者統一認識,求同存異。
2.以課程融合為根的功能性融合模式。所謂功能性融合,即前文所述的“三螺旋”模型中,基于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主體功能的交叉重疊特性而構建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模式。該模式的要點是政府的行政職能、高校的教育與科研職能、企業的市場職能,藉由特定的載體或路徑在融合實踐中實現交迭,從而發揮“三螺旋”協同效應,全面提升融合的效率和質量。
課程是高校專業教育的基本載體,也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要件。“三螺旋”模型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課程融合是重要依托。“三螺旋”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功能性融合模式,就是以課程融合為抓手,聚合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主體的人才培養價值取向與教育資源,打造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依托課程促進“三螺旋”結構的有效運作和功能發揮。政府、高校、企業應聯合開發課程融合體系,其中,教育主管部門可承擔國家創新創業政策、財稅政策、法律法規等創業意識和創業知識普及性課程的開發任務;高校可承擔創新創業系統理論、專業教育類課程的開發任務;企業可承擔與創新創業直接相關的實踐性課程的開發任務,由此構成“意識培養+知識普及+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需要說明的是,政府、高校、企業雖然承擔的課程開發任務各有側重,但它們都是主體,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應保持密切的聯系和溝通,從而讓聯合開發落到實處。
3.以跨專業融合為點的結構性融合模式。結構性融合是指依據“三螺旋”理論,基于創新創業活動內在的實踐結構特性而構建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模式。創新創業是高度復雜的生產活動,其發生和發展往往遵循實踐規律、生產規律和市場規律,而教育規律、人才培養規律卻沒有如此高的契合度。正因如此,創新創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不會按照教育體制內學科劃分、課程分置的方式來呈現,而是以多學科知識和技能交叉融會、相互滲透的方式來呈現,這對創新創業者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寬度和深度要求都很高。從創新創業活動的實踐結構特性出發,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應立足于“三螺旋”結構,走跨專業融合之路。
“三螺旋”理論表明,在區域創新活動中,政府、高校、企業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整體,缺失了任何一方,創新活動都難以正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區域創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離不開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主體的協同聯動。因此,在結構性融合模式中,不僅高校要承擔主體責任,政府和企業同樣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4.以項目合作融合為體的社會化融合模式。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社會化融合模式,是基于高等教育的社會化辦學特征構建的模式。高等教育的社會化辦學特征突出表現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完全可以嵌入校企合作,依托各類校企合作項目來進行融合。在社會化融合模式中,高校聯合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開發創新創業項目,由學校提供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企業提供市場信息、生產場地以及人力資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三方主體共同圍繞創新創業項目展開合作。在項目啟動和運作過程中,高校學生以學徒身份參與進來,全面觀摩、學習甚至介入營利性創新創業項目的發起、論證、決策、實施、驗收過程,在實踐鍛煉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盡管社會化融合模式帶有一定的經濟屬性,但政府、高校、企業都應認識到人才培養目標與項目盈利目標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在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其明確創新創業知識、專業知識如何應用于創新創業實踐。企業在經營運作創新創業項目的過程中,應為學生配備導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啟發和教導學生如何解決創新創業實際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入校舉辦講座的形式,為大學生普及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知識,使其充分了解當前國家關于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和規章制度,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四、“三螺旋”視角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
1.制度體系:優化頂層設計+管理制度建設。基于“三螺旋”理論,政府應在現有政策和制度基礎上優化頂層設計以及制度建設,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營造更加有利的內外部環境。
首先,優化頂層設計,加強政策供給。我國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并沒有涉及“三螺旋”結構,也沒有涉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需要更全面、更具針對性的政策供給,這是我國需要優化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國家應擴大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面向范圍,將其納入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項目,使在校生與畢業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享受同等政策優惠;另一方面,國家應加快制定旨在強化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突出政府和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給予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更多的創新創業教育激勵。其次,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管理制度。“三螺旋”結構屬于一種宏觀結構,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主體均屬于社會聯系廣泛、資源調動能力強、影響面大的主體,因而建設涉及三方主體的管理制度也必須擁有較高規格。一方面應建立省級統管統籌的管理體制,由省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協調下轄各地方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事務,建立起穩定的“三螺旋”創新創業教育結構,避免地方政府因“一家獨大”而造成“三螺旋”結構失衡。另一方面應建立地方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平等協商、民眾決策的管理機制,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充分給予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辦學自主權,尊重企業在人才培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組織體系:專業依托+服務支撐+項目載體。“三螺旋”結構作為一種松散的聯盟型組織,需要一系列資源點發揮鏈接作用,促使政府、高校、企業更加緊密地發揮協同作用。因此,基于行政鏈、生產鏈、“技術—科學”鏈建立專業依托+服務支撐+項目載體共同形成的組織體系,是“三螺旋”模型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過程中能否取得預期成效的關鍵。
首先,專業依托。高校是承擔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核心主體,在針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原則和主線,依托專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有力支撐。當然,高校在狠抓專業教育的同時,要注重與企業的聯合培養,兼顧專業知識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其次,服務支撐。服務是支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重要元素,它既包含行政鏈上的公共服務,也包含生產鏈上的職業培訓服務等。政府機關、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行政管理主體,要切實承擔起公共政策制定者、監督管理者、指導服務者的角色任務,以優質服務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企業應積極發揮育人主體作用,向高校提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所需的實訓場所、實踐基地,為學生配備實訓導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服務。最后,項目載體。開發創新創業項目是“三螺旋”社會化融合的核心內容。政府應依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充分發揮資源配置職能,引導和支持地方高校、企業聯合開發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項目,依托創新創業項目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項目實踐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3.課程體系:意識培養+知識普及+實踐體驗。課程體系設計受教育理念的影響,直接體現教育的價值取向和主要內容,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基于“三螺旋”結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時期我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全新教育模式。為此,應從三個方面進行課程體系建設。
首先,建設意識培養性創新創業課程。高校要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的創新,將創新創業教育課題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在突出專業特色的基礎上,融入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訓練。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思想教育,二是實踐啟發。高校建設意識培養性創新創業課程,也應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開設面向所有在校生的創新創業思想教育課程和創新創業精神培育課程,通過廣泛、深入的課堂教學啟迪學生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另一方面,要開設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的創新創業實踐模擬性課程,高校可根據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開設適合學生學習和操作的實踐模擬性課程,通過實踐模擬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其次,建設知識普及性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創新創業知識的寬泛性、多元性。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要掌握所在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與創新創業緊密相關的政策知識、法律知識、商業知識、管理知識、財務知識、社交知識等。對此,高校應開設一系列知識普及性創新創業課程,將創業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普及創業理論知識與實務操作知識。在具體實踐中,可由政府相關部門、高校、企業根據各自的信息資源優勢和知識資源優勢,分別進行開發。最后,建設實踐體驗性創新創業課程。實踐體驗性創新創業課程是最接近創新創業實踐的課程,它以校內的實踐模擬性課程為基礎,在實習實訓基地中進行授課,可以直接形成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踐體驗性創新創業課程分為兩類:一類是鼓勵學生參與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可以落地實施的創新創業項目,通過真實的創新創業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另一類是由學生自行思考、設計、論證創新創業項目,由專家學者和企業管理者進行評估。開設實踐體驗性創新創業課程時,高校可以根據上述分類原則,立足于校企合作實際以及已有的創新創業成果靈活設置。
4.平臺體系:知識空間平臺+創客空間平臺+孵化空間平臺。“三螺旋”理論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就是以一種特殊的系統論審視和理解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因此,搭建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生態系統”,是“三螺旋”理論視域下的必然邏輯結論。基于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基本特性,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生態系統”應由知識空間平臺、創客空間平臺、孵化空間平臺三部分構成。
首先,搭建知識空間平臺。創新創業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寬泛,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融合的維度和層次也非常豐富,搭建知識空間平臺,就是在校內課程和學時的基礎上,通過覆蓋面更廣、知識容量更大的網絡空間來充實創新創業知識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政府、高校和企業可以聯合搭建互聯網創新創業知識空間平臺,共同開發可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和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在課程和教學資源中,可以在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設計可能產生創新創業想法的啟發點,同時在創新創業知識教學資源穿插需要用到的專業知識教學資源,通過多點鏈接、資源轉換的方式促進創新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融合。其次,搭建創客空間平臺。創客空間平臺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業意愿的青年們進行頭腦風暴、交流切磋、共享信息、遠程協同的新型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政府、高校和企業可以聯合搭建線上線下混合的創客空間平臺,既面向社會提供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吸引社會創客入駐,也面向在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促使大學生創新創業想法落地。區域創客空間建成后,應及時與國家備案的創客空間聯系,并努力與其他規模大、模式成熟的創客空間建立合作,共享信息和資源,壯大創客空間的創新創業項目運作實力和創新創業教育實力。最后,搭建孵化空間平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最好形式莫過于在實踐中開展教育。搭建孵化空間平臺,政府和企業要唱好“主角戲”。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抓好國家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的落實,對孵化空間平臺內的各類創新創業項目給予足夠的支持,促進更多項目落地生效;另一方面,企業要充分利用好孵化空間平臺的創新、試錯功能,利用企業所掌握的市場信息、生產資料、技術資源、人力資源開展自身的創新項目。高校則應積極參與孵化空間平臺的建設和運作,利用孵化空間平臺的資源和項目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和專業實踐教育。
5.激勵體系:教師激勵機制+學生激勵機制+社會激勵機制。“三螺旋”結構要發揮作用,凸顯促進區域創新的功能,必須依賴內外部的激勵機制。相應地,基于“三螺旋”結構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也需要建立健全激勵體系。
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導的教師激勵機制。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屬于公辦院校,教師群體的薪資待遇標準和制度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和把控。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師激勵機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人社部門要承擔起主體責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和薪資制度,將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專業教師教學工作的內容之一,并將教學成果納入績效考評體系,鼓勵高校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和創新創業教育,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創造條件。其次,要建立高校主導的學生激勵機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建立學生激勵機制,以調動大學生接觸、了解、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高校應把創新創業教育擺到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讓創新創業教育核心課程成為專業必修課,學習創新創業課程與學習專業課程取得同樣數量的學分,通過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地位,增強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高校可以將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列為畢業設計的重要形式之一,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主體演講等課外活動,學習創新創業知識,投身創新創業實踐。最后,要建立企業主導的社會激勵機制。市場激勵是社會激勵的主要方面,而企業又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建立社會激勵機制,關鍵要打通生產鏈與“技術—科學”鏈之間的壁壘,使區域創新成果能夠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我國全面深化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企業應抓住政策機遇期和經濟繁榮期,積極與高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武裝”自己,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支持,實現校企共享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一戎.用“三螺旋”理論加強就業指導[J].人民論壇,2020(15):202-203.
[2]周倩,胡志霞,石耀月.三螺旋理論視角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的演進與反思[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54-60+126.
[3]陳勇平.論三螺旋理論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J].教育與職業,2020(10):92-97.
[4]鄭慶華.高校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