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雨靈
摘要:基于需求視角和人口老齡化及健康老齡化背景,以2019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名單中甘肅省、陜西省醫養結合重點單位為例,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老年人醫養結合模式選擇傾向及導致其做出這一選擇的可能原因進行探究。從醫養模式的需求、醫養服務供給、醫養服務需求三個層面,對醫養結合體系構建提出建議,進一步提出醫養結合體系構建的完善方針,為我國實現健康老齡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需求;影響因素
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中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的進程會一直到2050年。翻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國家老齡委公開數據可以看到,截至2010年,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數量達到0.21億,空巢家庭在城市和農村的老年人口中分別占的比例為49.7%和38.3%。失能、失半能的老年人口攀升到了4400萬人,這些老人中完全失能1200萬人。我國又面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發展趨勢,這會使我國的老齡化現象愈發嚴重。
一、研究背景及價值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76億,占總人口的12.6%。預測顯示,在2034年,80歲高齡人口有可能逼近1億,到2050年將會上升到1.08億。也就是說我國必須迅速適應由于“超老齡化社會”衍生的養老與醫療問題。同時,目前我們國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大約4000萬,這里面完全失能的占到1200萬,這一群體既需要貼身的照顧,同時還需要醫療服務的介入。老齡人口壽命的延長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長會使越來越多的老人面對生命后期“帶病養老”的情況,不得不同時面對醫療養老雙重問題。
人口的老齡化造成了醫療服務和養老資源服務同時緊張的局面,這就要求社會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一個新的高度。當前,大部分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普遍不盡人意,專業護理人員較少,床位嚴重不足,老年人看病就醫的需要基本無法被解決;而醫療衛生機構供給不足,老年人的長期住院需求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以前意義上的養老模式根本無法全面符合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建構一個全新發展的養老服務形式,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積極發展。
養老問題一直受到國務院和黨中央的重視,是民生問題的重要關注焦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2019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強調,促進人口均衡發展與健康老齡化,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綜上,對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做調研分析,構建人口老齡化背景和需求視角的醫養結合體系,會產生重大的現實價值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綜合國際上的相關進展,國外對于醫養結合的相關研究開始的比較早,對于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的整合研究已經進行了比較深刻的探究,并進行了豐富的實踐,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特色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國外對于醫養結合方面的研究在理論及實踐上都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國內相關醫養結合的研究起步相對較遲,目前還在探索與試點的階段。綜合國內學者研究觀點,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服務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政策支持不足,制度供給缺位;醫養結合的意愿較強,但實質性的資源整合非常困難;支付能力有限,有效需求不足;發展不均衡等。
如今國內學者對醫養結合的相關研究仍然還有一些不足。
1. 現有研究對于一些主要概念的界定定義和類別的分類仍然不夠明確。對于養老服務體系以及醫養結合等重要詞條還需要國家有關權威部門對這一部分概念進行解釋界定,從而形成一定的共識,方便對比研究結果。
2. 目前研究應注意提升理論基調的縱向深度和橫向廣度,當前對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多元多層次理論探索仍有發展上的較大空間,醫養結合模式的理論研究大多局限于經濟、管理、社會學和人口學的維度,并未實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
3. 大部分研究的出發點基本上是老年人需求主體,大部分以微觀層面和養老問題本源為研究角度,缺乏宏觀視角,應注重頂層計劃和站在全局高度來鉆研醫養結合的延申問題。
4. 當前研究需要加深有關老年人的需求和服務供給的分析,應注重將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需求和醫養結合機構服務供給當作探究基石。
5. 與國外研究相比,中國對于醫養結合的模式研究大多存在區域上的限制性,全國性整體性的醫養結合研究很少。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探究的醫養結合機構模式服務主要基于目前我國三種主要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醫療機構中設置養老機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醫療與養老機構協作并重。選取2019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名單中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康樂醫院、甘肅省嘉峪關市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陜西省寶雞市福樂愛心護理院為主要調查樣本選取地點。調查方式采取老年人問卷調查、機構類型的問卷調查及訪談形式的問卷調查,調查主體絕大多數為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對象。所用的調查方式為多階段抽樣和非嚴格隨機抽樣。
(二)變量選擇
本文所研究的因變量是老年人對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并重三種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選擇意愿。自變量為決定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產生何種偏好的各種類型因素,選擇自變量時可以借鑒安德森行為模型,并根據我國國情對模型進行完善,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及本文研究內容的影響因素模型。
安德森行為模型認為個人是否選擇衛生服務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先決因素、促能因素、需求因素三類。先決因素是指老年人在失能前,傾向于選擇養老服務的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民族、受教育水平等;促能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情況、收入來源及照料狀況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老年個體身體狀況、是否患慢性病等。因此,本文結合安德森行為模型和主要研究的目標和研究的背景情況,將有可能對老年群體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模式類型選擇產生影響的因素歸納為先決因素(性別、年齡、戶籍種類、接受教育的水平);促能因素(老年人收入情況、收入來源、是否有家人照料);需求因素(老年人身體情況、是否患有慢性病)以及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模式(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并重)。
(三)研究框架(見圖1)
(四)研究方法
利用χ2檢驗單因子分析老齡人口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選擇趨勢,篩選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自變量。設置醫養并重服務模式為參照組,利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對選出來的自變量進入多因素的分析階段,探究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選擇影響的因素。
四、結果分析
(一)機構服務選擇影響因素的單因素探究
本文進行數據的單因素分析時,選擇χ2檢驗的形式,分析結果后顯示年齡、戶籍種類、接受教育的程度、收入情況、收入來源、是否有家人照料、身體健康情況、是否患有慢性病對老年人選擇不同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模式具有可解釋的統計意義(P<0.05),老年人面對三種類型的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模式進行選擇決策時性別不具有統計學上的價值(P>0.05)。
(二)對老年人醫養結合機構服務類型的因素分析
在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模式選擇進入多因素分析維度時,因變量我們選擇χ2檢驗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將對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模式選擇的具體偏好作為自變量。設置對照組變量為醫養并重的機構類型,將醫中有養、養中有醫服務模式分別與之比較,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醫中有養服務模式為例,將老年人偏向醫中有養機構服務時定值為1,選擇醫養并重機構服務模式是取數值為0,自變量取值為Χ1,Χ2,Χ3,……,Χn。當老年人選擇醫中有養機構服務模式時概率為P,那么作為對照組的醫養并重機構服務模式的概率就為1-P。分析第一步僅將先決因素(年齡、戶籍種類、接受教育的水平)作為自發性變量,第二步在先決因素的基礎上,引入促能因素(收入情況、收入來源、是否有家人照料)作為自變量,最后在先決因素和促能因素的基礎上引入需求因素(身體狀況、是否患有慢性病)。
經過研究觀察可以發現,醫養并重機構服務模式與養中有醫機構服務模式相比較,受教育程度較低、生活可以自理或半自理以及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喜歡養中有醫的模式;受教育的水平不高、沒有患有疾病或患有一種疾病、生活自理程度良好不需他人照料的老年人更多的會選擇“醫中有養”的服務模式。而農村戶籍,健康狀況良好以及月收入為中等水平的老年人則對“醫養并重”的機構服務模式更為偏好。在這種情況下分析,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模式的選擇主要與個人特征和自身的健康狀況等主觀原因有關,受經濟情況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反而不是很明顯。可以發現,受教育水平較低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養中有醫機構服務模式,這可能是因為養中有醫機構服務模式相比醫養并重模式費用較低,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年人普遍收入較低且思想容易受傳統觀念束縛。
五、結論與建議
中國有關醫療和養老合作的相關研究開始的比較遲,目前對于醫養結合體系構建的探索仍然有很大進步的空間,在目前我國越來越嚴重的“超老齡化社會”局勢下,對醫養結合機構服務的模式思考創新將有促使健康中國目標成為現實。縱觀國家政府當前醫養健康的產業規劃,機構養老將成為未來的醫養健康行業發展和研究的潛力方向。
對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模式進行全面提升和改善,在政策和優惠力度上大力支持,對醫養結合服務有關衍生模式進行探索,促進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并進發展,提高醫療與養老的服務內涵和意義,建立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行業的標桿,提高有關這一行業工作人員的技術水準和專業素質,不斷改進服務態度,有利于醫養結合服務體系的整體化構建和優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Z].2011-12-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Z].2016-3-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Z].2016-07-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R].白皮書,2006.
[5]程春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