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有其特殊的適用范圍,主要適用于國家或軍隊的閱兵儀式、重大慶典以及外交儀式。關于軍樂的教育雖始自現代軍隊建立的清末,但軍樂教育走向專業化與體系化是在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的軍樂教育也歷經了幾多波折,由最初的設想到軍樂訓練班,再到最后的軍樂學校的成立,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范的培養模式。不僅培養出了一批軍樂人才,更為今后的軍樂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本文將梳理現代軍樂教育的發展概況,以民國時期陸軍軍樂學校為例,探討其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具體教學方案及其歷史地位與意義。
【關鍵詞】民國時期;軍樂學校;課程設置;軍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1-066-03
【本文著錄格式】張瑞康.民國時期的軍樂教育概況——以陸軍軍樂學校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1):66-68.
一、軍樂含義及清末軍樂教育概況
關于軍樂一詞,社會上總存在著一些模糊性的認識,在學術界也眾說紛紜。首先是軍樂與管樂的混淆,其次是軍樂與軍歌的混淆。軍樂與管樂在樂隊編制與樂器使用上有著一致性,因而有些學校管樂隊與某些社會團體組成的管樂隊會自稱為軍樂隊。但它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那就是軍樂與管樂的服務對象不同,軍樂的適用范圍主要是國家或軍隊的閱兵儀式、重大慶典以及外交儀式,而管樂更多是供人們娛樂、消遣的一種精神享受。軍樂與軍歌的混淆在于,軍歌的創作是取材于軍中的,也服務于軍中。但軍歌與軍樂在體裁和內容表達上不甚相同,所以軍歌與軍樂盡管有著些許聯系,但兩者更是相互獨立的音樂形式。
自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國門逐漸被打開。在列強堅船利炮的打擊下,使國人開始認識到天朝上國的不足,轉而以夷為師,學習其先進之處。在軍事上購買先進武器,仿西式軍隊建立新軍,在軍隊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現代軍樂也被引入到早期新軍的建制中。從此,軍隊中原有的吹打樂逐漸被改換為西方的現代軍樂,為適應軍隊所需,軍樂的教育、培訓工作也隨之跟上腳步。在清末較為知名的有北洋水師西樂班、自強軍軍樂隊與新建路軍軍樂隊。在北洋艦隊成立之前,李鴻章于1881年正式建成的天津水師學堂中便開設有洋號、洋鼓的課程,這應是軍樂教育最早的開端。如《天津水師學堂事略稿》一檔中提及該校駕駛學堂“計設總辦一員,監督一員,正教習一員,副教習無定數,文案一員,操練習一員,司事一員,漢文教習一員,醫官一員,書識二名,洋號手一手,洋鼓手一名”。李鴻章在此后給光緒皇帝所上奏折《查覆海防報銷折》(光緒十四年五月十八日)中提及“查西洋各國水師皆有軍樂以壯聲威,光緒八年先后募到樂童三十五名,各月給口糧銀三兩六錢,又購買樂譜及油濁等費銀一百兩。業于十三年十月擇定二十人派上鐵艦,設立領隊一名,月給銀十二兩,幫領隊一名,月給銀十兩,一等樂軍六名,各月給銀八兩,二等十二名,各月給銀六兩,余均裁撤”。也印證了水師西樂班的存在。新建陸軍軍樂隊的組建,除了吸納赫德樂隊中一部分人員外,還聘請了一些洋教員。當組建之后,為滿足軍樂人才所需,于光緒二十九年,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在天津開辦了一個類似學校的軍樂訓練機關,這個軍樂學校一共辦了三期,每期訓練八十人。畢業后,被分發到當時的陸軍第一、二、三、四、五、六各鎮服務。每支軍樂隊配備管樂器十四只,洋鼓四面,更鼓鑼號各二具。可見,現代軍樂在傳入中國后,也開展了相關的學校教育,以供新式軍隊所需。但此時的軍樂學校的開辦,更多是實驗性的、急需性的,因而在人員配備與課程安排等內容上缺乏周詳緊密的計劃。而民國時期軍樂學校的開辦,盡管在最初階段也曾面臨諸多的波折,但最終還是走上了專業化與體系化的道路,軍樂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二、民國時期軍樂學校的建設背景
在動亂頻仍的民國時期,現代軍樂卻在這短暫、動蕩的時期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不斷向前邁進、壯大。民國政府成立之后,政府與軍隊中的軍樂隊一直沒有規范、統一的編制。1933年9月13日,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指示:“軍樂重要,急應設校專教,現無經費,可附設于軍校,聘請奧國專家教授,其名額幾何,請計劃將來各師與各處,分配之最低額數,約每年可培成幾名,五年內可出若干計之。”隨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設立了軍樂訓練班,并擬定了軍樂訓練班的組織大綱、編制表、樂器表、預算書等。最后卻因為經費問題,未能通過審批,盡管此次審批并未獲準,但這一階段整理軍樂的工作卻為此后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935年2月,軍政部常務次長曹浩森指示:“整理全國軍樂(編制、分配、樂器等),列為今年最重要工作之一,希切實辦理。”是年6月,軍政部軍務司擬定了“整理軍樂案”。主要有三個方面:樂隊編制、樂隊配屬、設立軍樂研究會。其中設立軍樂研究會中便包含了選派軍樂留學生、開辦軍樂訓練班的具體事宜。1936年,蔣介石電令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軍樂訓練班應盡速成立,對于各種典禮開始與完畢之樂應盡速規定為要。”于是,軍樂研究會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開辦了軍樂訓練班。但由于全面抗戰的爆發,剛剛起步的訓練班又不得不停止教學工作,軍樂研究會也在1939年被迫停止工作。
至1941年6月,民國時期第一位公派出國學習軍樂的洪潘,學成歸國。洪潘,1909出生于馬來西亞吉打埠。1926年在上海立達學園,同豐子愷學音樂入門,同邱夢痕學習鋼琴。1927年經考試進入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1929年的學潮事件與冼星海等人被迫退學,退學后并沒有就此中斷音樂的學習,而是爭取到了在國立中央大學音樂系學習的機會。在國立中央大學時,由于學習成績優秀,經奧地利籍教師史特勞斯的推薦,被選中派赴維也納學習小號、指揮、作曲等課程,并且以優異的成績結業。洪潘的歸國,讓軍樂的發展由此開始走向新的征程。1941年底,洪潘被軍政部派往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任講師工作。隨后,由洪潘籌建軍政部軍務司軍樂組,負責整頓全軍的軍樂工作。1940年,成立于重慶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曾受軍政部委托,招收過一屆軍樂學生,到1942年10月,共招收培養了50名學員。這些學員與原17中隊(軍樂隊)的管樂學生一同組建了軍樂訓練班,由此軍樂的教育工作又得以恢復運轉。但由于此時社會環境的動蕩不安、軍樂訓練班的短期培訓性質,既沒有得到官方的重視,在招生工作上也難以進行,因而在1942年底1943年初,軍樂訓練班改建為陸軍軍樂學校,隸屬于軍政部,蔣介石任校長,洪潘任教育長。至此,軍樂的教育工作終于步入了較為平穩的短暫的發展階段。
三、陸軍軍樂學校
(一)陸軍軍樂學校教學設置
陸軍軍樂學校的生源中除了原軍樂訓練班學員外,其余多是社會中流離失所的青少年與學生,在學生入學前是否會有嚴格的招生考試,雖沒有翔實的資料可尋,但由于所學專業的特殊性以及此前軍樂訓練班招生考試的先例,所以陸軍軍樂學校在學生入學前也應會對學生進行專業方面的考察。由于學生們學成后將直接為國家或軍隊服務,所以軍樂學校的開辦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社會中流離失所的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
軍樂學校共有兩個專業學科,即管樂科與聲樂科。管樂科的樂器種類不多,只設有小號、中音號、長號、長笛、黑管等幾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除專業主科管樂演奏外,還開設有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音樂史、鋼琴等專業共同課和語文、英語等文化課,學制為3年。除此外還另設有一個號兵班,這是專門為訓練部隊中的號長與號兵而設立的短期培訓班,主要學習軍號的吹奏法及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學制為半年到一年。關于軍樂學校的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學制等資料,目前學界多是引自洪潘先生的《舊社會軍樂回顧》,但洪潘先生所描述的更多是軍樂學校的概況,缺乏更為具體、細致的資料供我們參考。因而我們或許可以參照軍樂學校成立前的幾次軍樂訓練班的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學制等具體情況。在軍樂學校成立前,1934年,第一次制定了軍樂訓練班的組織大綱、編制表等方案,但未獲批準;其后又成功組建了兩次軍樂訓練班,卻因時局等原因未能持續下去。盡管前兩次的嘗試維持的時間并不長,但這兩次的籌備工作卻為軍樂學校的開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課程設置等具體教學內容上的方案也必然會對軍樂學校有所影響,所以參照1937年軍政部軍樂訓練班學生隊學術科分配時間表,可以推測,軍樂學校學生的課程時間分配情況也應會有所相似。從分配時問表中可以得知,除晨操外的48節課中,與音樂相關的課程有樂器演奏、軍歌、普通樂學、視唱練耳、音樂史,這幾門課程也是占比重最大的,共19節課。另外,有20節課的樂器練習時間,以讓學生演奏技術得到充分的掌握與提高。在專業理論課程方面,軍樂訓練班與軍樂學校除了開設有基礎理論課程樂理、視唱練耳外,還開設有音樂史課程,可見軍樂培訓在一開始便注重學生對音樂宏觀發展的掌握。同軍樂訓練班相比,軍樂學校的課程設置在音樂專業課程上增添了和聲、曲式、鋼琴等課程,并增添了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程。可見,軍樂學校在專業教學方面比軍樂訓練班更為深入與專業化,也更加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
軍樂學校在師資配備上,由于校址和重慶國立音樂院分院相鄰,所以很多兼職教師聘自國立音樂院分院,如聲樂教師有斯義桂、謝紹曾、勞景賢、胡投、何作良;理論教師有張錦鴻、王孝存、胡靜翔、常任俠、朱崇志、姜希;管樂教師有洪潘、穆志清、夏之秋、方連生、陶國鑫、李真光;鋼琴教師有勞冰心、巫一舟等,其中含有從中華交響樂團聘請的兼職教師。另外,還聘請外籍教師數位,如畢業于皇家音樂院曾任皇家歌劇院首席的潘興(小號)與莎波萊夫(豎笛)等。從師資配備上便可看出教師陣容之強大,盡管當時處于時局不穩的環境之中,但依舊招聘了如此高水平的教師團隊,這為此后學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因而為各軍樂隊培育出了一批軍樂人才。
(二)陸軍軍樂學校與陸軍軍樂團的關系
在陸軍軍樂學校成立后不久,按照軍政部的命令,洪潘負責組建了一支大型軍樂團,即陸軍軍樂團。這支軍樂團的主要成員由原17中隊(軍樂隊)學員、中華交響樂團和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中的部分管樂人員組成,并從其他軍樂隊中抽調了部分水準較高的成員。除此之外,也面向社會招收演奏員,對演奏員的演奏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需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進入。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訓練后,樂團的演奏水準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后便開始服務于國民黨軍政系統,參加各種禮儀、典禮活動,并在社會上舉辦音樂會,曾舉辦的演奏會達百余次。由于陸軍軍樂團的特殊屬性,即主要為國民黨軍政系統服務,所以樂團團員們在地位與薪金方面享受著當時較高的待遇:“最低的級別為同少尉,最高的是同上校。”薪金也高于一般的軍樂隊演奏員。由此,也可看出這支軍樂隊的規格之高、水平之高。
陸軍軍樂學校與陸軍軍樂團之間,是否存在著承接關系?雖沒有具體的史料可循,但從陸軍軍樂團成員構成中便可發現,其主要成員是由原17中隊(軍樂隊)學員、中華交響樂團和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中的部分管樂人員組成。而原17中隊(軍樂隊)學員正是陸軍軍樂學校組建時的一部分,因而可以推斷出,陸軍軍樂團中的成員也應包含軍樂學校的某些學員。軍樂學校與陸軍軍樂團的負責人又都是洪潘,所以軍樂學校與軍樂團之間也應會存在著學習借鑒的交流的機會,在軍樂團存在的短短四五年之內,曾舉辦了達百余次,在這較為頻繁的演出活動中,也可能會發生人員的替補與流動。盡管沒有資料可循,但作某些推測、猜想也是有必要的,以便此后發掘、梳理它們之間的歷史脈絡。
1947年之后,由于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陸軍軍樂團與陸軍軍樂學校的地位逐漸下降。軍樂團先是改組為軍樂教導隊,隨后并入軍樂學校,軍樂學校遷往上海后,于1948年改稱為特勤學校軍樂專修班,最后軍樂教導隊又變為軍樂訓練班。至此,陸軍軍樂團便不復存在,軍樂學校也在經歷了一番波折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四、小結
陸軍軍樂學校盡管存在的時間不長,但這一階段卻是軍樂發展最為快速的一個高潮。它的成立,讓軍樂教育由混亂、零散的狀態走向了更為專業化與系統化的道路。從陸軍軍樂學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可分為三大部分,即專業主課、公共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一般學習管樂的人士往往更重視嫻熟的演奏技術而忽視了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但軍樂學校不僅僅注重演奏技術的訓練,還開設有專業基礎課程與公共文化課程,可見軍樂學校的定位不只是單一性的應用型人才,而是以具備較高音樂素養與文化素養的綜合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另外,軍樂學校與專業音樂院校管樂專業的課程設置也幾乎無太大差異,只是存在程度深淺的不同,由此也可體現其課程設置的專業化。從最初的設想到訓練班的組建再到軍樂學校的成立,在這一次次的嘗試中使軍樂教育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對此后的軍樂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借鑒意義。如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所軍樂學校的建立,其課程設置與陸軍軍樂學校也有著一致性,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先后培養了一批軍樂人才,服務于各軍區軍樂隊。對民國時期軍樂發展相關問題的研究仍存在許多空白區,例如在對軍樂學校與軍樂團成立的時間斷定上,眾說紛紜,缺乏切實可考的史料為證;與軍樂學校、軍樂團相關的詳細資料也是寥寥無幾,因而,仍有待相關學者進行更為深入的史料發掘與研究,以還原更為真實、完整的歷史面貌。
參考文獻:
[1]韓國鐄.中國現代軍樂肇始初探[J].音樂藝術,1981(3):3-12
[2]洪潘.舊社會軍樂回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3(4):60-63.
[3]方仁慧.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記從事軍樂工作40余年的洪潘教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6(2):52-53.
[4]劉偉.軍樂和軍樂隊[J].樂器,1986(5):37.
[5]陶亞兵.中西音樂交流史稿[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6]呂金藻,韓月芳,馮伯陽.中國20世紀上半葉專業音樂教育編年紀實[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5(2):57-66.
[7]陳潔.中國軍樂事業的奠基者——洪潘教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1):109-111,113.
[8]于海.中國管樂第一人[N].音樂周報,2004-02-13(8).
[9]姜鳴.嚴復任職天津水師學堂史實再證[J].歷史研究,2008(3):164-179,192.
[10]段蕊.袁世凱“新建陸軍”軍樂隊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
[11]孫繼南.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12]梁茂春.中國交響樂隊拾零(二)[J].福建藝術,2012(3):40-46.
[13]陳建華.印象中的那個人那些事——記中國軍樂之父洪潘教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6):48-53.
[14]趙慶文,龍偉.也談近代中國最早的軍樂隊[J].音樂研究,2014(3):31-37.
[15]陳毅剛.中國軍樂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
[16]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八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作者簡介:張瑞康(1997-),男,哈爾濱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