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峰
【摘?要】教師閱讀的意義在于通過閱讀完善自身,啟迪和引領學生閱讀,做到師生共融、師生共讀、師生共成,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當前,教師閱讀現狀不理想,既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信息時代閱讀方式轉變的原因。學校中,教師閱讀支持服務體系構建需要閱讀環境、閱讀方法、閱讀團隊和閱讀志向的全方位實踐。教師不僅要在閱讀中提高自我,還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養成閱讀習慣。
【關鍵詞】教師閱讀 立德樹人 閱讀環境 閱讀方法
關于閱讀的價值,朱永新先生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其專業閱讀經歷密切相關。
教師閱讀的意義就在于能夠涵養心性、修為德行、廣納博識、啟迪智慧,從而實現師生共融、師生共讀、師生共成。學校中,教師閱讀支持服務體系構建,是閱讀環境、閱讀方法、閱讀團隊、閱讀志向的全方位實踐,從而實現教師閱讀對學生閱讀的啟迪和引領。
一、“靜謐書香”的閱讀環境
觀察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主要是后天習得的,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結果而習得的。要想形成閱讀行為,必須要給予人們后天習得閱讀的環境,換言之,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閱讀環境。教師閱讀環境的特征是“靜謐書香”。
1.閱讀物質環境
學校圖書館是師生閱讀的重要場所。引導教師閱讀一定要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功效,但在實踐中圖書館實際利用率卻不高,原因在于書的種類和管理的方式都存在一定問題。
如今,許多學校都配置圖書館,但由于圖書館多是面向學生而設置,所以可供教師閱讀的書籍很少。學校應充分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和利用,豐富學校圖書館藏書的種類,并不斷增加新書。
要確保圖書館管理的開放性。擴大校園的閱讀空間,滿足教師的閱讀需求。教師的辦公室、走廊甚至整個校園,都可以成為圖書館的延伸。比如,教師的辦公室應該有書柜,擺放若干類書籍,形成辦公室的“讀書角”,樓道建“開放書吧”,各班設班級書架。如果空間允許,在校內可以建供師生自由閱讀的讀書亭、讀書廊等。
同時,當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無線互聯技術、移動存儲技術、信息共享技術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教師生活。因此,可以補充建立電子圖書館,同時,圖書的管理也電子化,使之呈現流通、變化、及時和無邊界的特點。
2.閱讀心理環境
教師應在安靜的環境中閱讀。學校應該創設“靜謐”的讀書環境,這種環境更多的是指心理環境。
辦公室既是教師工作的場所,又是教師休息、生活的小空間。一間不大的辦公室,幾位或十幾位教師棲身其中緊張地工作。教師辦公室的布置一定是制度上墻、電腦上桌,而其他的呢?恐怕就是成堆的作業了。辦公室還應該是“桌上一本名著,墻上幾幅手書名句”。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才能隨時平復浮躁的心情,進入閱讀的“后花園”。
學校還應該根據師生發展需求,開展系列讀書主題活動,如“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一本書,教師讀,學生也讀。這樣教師和學生就有了共同語言、共同話題,在校園內形成讀書的心理大環境,校園也成為藏書、讀書、論書的場所。
二、“由博返約”的閱讀方法
當前,教師閱讀的現狀令人擔憂。既然教師閱讀存在“先天不足”,那么就要“后天補救”。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寶貴的,“讀什么”和“怎么讀”就成為首要問題。“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都存在著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每一個教師而言,都存在著一條獨一無二的閱讀路徑。”[2]22錢鐘書先生主張先博后約,由博返約,即先廣泛涉獵,博覽群書,然后再在此基礎上提煉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一,博覽群書。要學會魯迅先生的博覽式讀書法,閱讀面要寬,涉及政治、文學、歷史、哲學、科學、語言、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不專看一家之書,而博采眾家之長,《論語》《孟子》《荀子》等經典著作,無所不讀,以便得到更多的思維啟迪。教師不只看本專業之書,也要多看本專業外之書,除了蘇霍姆林斯基、盧梭、契科夫、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著作,還廣泛閱讀雨果、巴爾扎克、歌德、莎士比亞、普希金、海明威、康德、馬克思等的著作,汲取營養,修煉自我。
第二,開展專業閱讀。教育本身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其特殊的規律與方法。“如果沒有專業閱讀,就沒有教師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在特定發展階段中的具體的教師,面對特殊的場景,一定有一本最適合、最需要他閱讀的書籍。”[2]23依據學科專業的邏輯體系,借鑒他人讀書經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梯度專業閱讀計劃,如全面閱讀《咬文嚼字》等刊物,可以了解當前教育教學和學科改革的前沿信息,從而找準自己專業結構發展更新的缺項。
第三,進行文獻綜述。教師根據一段時間的閱讀重點,形成專業閱讀主題。教師對于學科專業閱讀,要邊讀邊收集文獻資料,進行文獻綜述式的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要進行摘抄積累。“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長江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文獻綜述是經過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對所研究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新的發展趨勢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3]關鍵在于全面把握文獻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行反思與發現,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看法。
三、“合作共享”的閱讀團隊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往往走不遠,一個團隊則能走得更遠。有了團隊,在合作共享機制中閱讀,就有了約束機制和動力系統。團隊可以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也可以是校內外打通的。
1.構建閱讀群
基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的心理傾向,并從中得到快樂和幸福的體驗。每個人都需要和他人建立一種關系,找到身份和情感歸屬。學校中,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愛好的教師自發形成若干不同特色的閱讀群。此外,構建師生共同閱讀群,可以成為特殊學生教育的途徑。比如,教師與學生組成閱讀群,推薦適合的學科課外書籍,通過閱讀不同難度的學科內容,為學生搭建學習的階梯。
無論什么樣的閱讀群,都要開展定期交流共享。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讀書、聊書、用書、寫書的圈子。通過一系列的讀書活動,為每個或每類成員設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通過定期的交流展示使教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從而轉變教師對讀書的情感,增強其信心,將興趣不斷地加以強化而成為習慣。
推而廣之,以學校為主導,教師聯手社區、家庭可以共同創造“書香文化”,也可以理解為更寬泛的閱讀群。在“書香文化”中,學校、社區、家庭都是閱讀場域,其成員都是書友,建立閱讀制度和評比機制。學校可以設立讀書日,每學期或每年評比書香班級、書香之家、書香教師、書香學生、書香家長等,分享閱讀成果和閱讀經驗。
2.尋找讀書榜樣
學校應該形成“勤讀書,會讀書”的閱讀文化,使“勤讀書,會讀書”的榜樣級人物脫穎而出,成為師生共同學習的目標。同時,這些讀書榜樣也會成為不同閱讀群的核心,起到“領頭羊”的作用。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學校中,教師要帶頭閱讀,成為學生閱讀的“榜樣”。完善個人魅力,形成師生共同閱讀的風氣,這樣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一本書、一篇文章往往能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主發展,才是我們學校教育的春天。
四、“讀以致用”的閱讀志向
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學校需要通過扎扎實實的教育行為,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品質,一定要在校園內、教師間創造一種“讀以致用”的深厚氛圍,樹立一種讀書實用的理念,引領教師將閱讀與工作掛鉤,為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閱讀,為自己的成長而閱讀,為解決學生困難而閱讀。
第一,以學定讀。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教師專業閱讀的起點。當今是一個變“教”為“學”的時代,核心素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掌握適應社會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品質,打破“知識本位”的牢籠,促進學生素養和能力的提升,特別是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所需的判斷力、思維力等。因此,在閱讀中,教師要經常思考到底應該教會學生什么,為什么要教這些,怎么樣來教。教師需在閱讀中反思怎樣不斷創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第二,教師閱讀要始終關注“學生怎么讀”。閱讀要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需要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更要指導學生閱讀。教師不僅自己要成為讀書高手,也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策略和方法,要引導學生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紙質閱讀和網絡閱讀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讀與聽說相結合等。
總之,“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責,每一項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教師閱讀的意義在于通過閱讀完善自身,師生共鳴,最終實現全面育人目標。其實,教師本身也是一本書,一本既知識豐厚又思想雋永的書。構建教師閱讀系統,就是要豐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體驗,師生共同感受、理解和傳遞人類美好的愿望與情愫,為民族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們的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永新.專業閱讀: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J].教育科學研究,2009(6):1.
[2]?朱永新.推廣閱讀,“新教育”在努力[J].中小學管理,2014(7).
[3]?張慶宗.文獻綜述撰寫的原則和方法[J].中國外語,2008(7):77-79.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中小學閱讀素養提升的混合式學習研究”(課題編號:DHA1803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區次渠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