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濤,張永鋒
(安徽科技學院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為推動實踐創新性教育改革,滿足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對高素質復合人才的需要,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國家開始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開啟了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途徑的探索,其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1-2]。國內各類型高校在培養方案革新、學科競賽推動、校企產學研合作、課程實踐改革、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積極探索,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3-7]。
為鞏固高水平本科建設成果,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引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與模式改革,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能力,完善與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相適應的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安徽、遼寧、江蘇等省紛紛加強了卓越人才或卓越人才師資培養的力度,甚至構建了具有各省自身特色的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以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度。本文基于電子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項目的前期建設成果,對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進行一些探索性研究,該項目曾先后獲得校級和省級立項建設。
學校辦學定位各有不同,專業人才培養也各有側重,但可以相互借鑒,根據自身情況取長補短。浙江大學王沛民教授對培養的工程性人才歸納為“存是去非、務求實學,造就實用可用之才”,在工程活動維度方面要回歸實踐,在工程知識維度方面要科學集成、在工程職業維度方面能夠工程創業[8]。南京工業大學孫偉民副校長認為卓越工程人才要有創意、能創新、善創業,具有團隊合作能力、工程系統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如圖1所示[9]。

圖1 卓越工程人才標準
在探索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路徑過程中,本文立足地方高校實際,制定了相應的卓越電子工程師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知識系統寬厚、富有主動精神、團隊意識,特別是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突出的電子類高層次工程師人才。同時,結合學校電子專業自身特點和辦學特色,制定了與卓越電子工程師培養配套的建設方案:推動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鍛煉,引入企業一線工程師人才,建設一支工程師特色鮮明的“雙能型”教師團隊;結合電子信息行業標準及學校專業特色,考慮工程師專業根基牢固和輸出方向差異化,制定強化“工程”核心,模塊差異化工程師培養方向;進一步加大實驗、實訓場所建設,升級現有資源,提高其與企業環境相似度,并建設一批旨在提高教師科研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專有場所;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和層面,擴大合作范圍,為工程師的無縫培養打下堅實根基。
與傳統大學教育理念不同,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是面向現實環境,培養受到嚴格工程技術訓練的綜合性人才,必須以強化工程技術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需要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標準與培養方案,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可以采取的措施:依據各校自身建設大目標,兼顧該專業特色,以“工程”為核心,充分借鑒國內外高校、企業優秀理念、經驗,建立自己的電子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重視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和實用性,依據專業培養需要精選課程,杜絕冗余,重構課程體系;突出“工程”核心理念,但不能片面強化工程唯一性,需做到課程體系前后的系統性,打好基礎,為學生將來發展注入后勁能量;科學研究所設課程內容,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學時比例,科學利用現有實驗實訓室、創客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等優質教學資源;通過充分研究課程的性質和其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探索和嘗試教學新方法,創新實踐新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學校要培養出卓越電子工程師,就要有理論功底深厚、教學經驗豐富、創新創業及工程實踐能力卓越的師資,這也是關鍵所在??梢圆扇〉拇胧禾暨x優秀中青年教師以多種形式與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如借助企業優質資源,到企業掛職鍛煉,橫向課題研究,科技項目聯合申報,企業博士后師資培養等;建立企業師資聘任制度,直接挑選企業優秀一線工程師來校兼職授課;在校師資與企業聯合授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為電子專業迅速培養雙能型師資。
校企聯合是工程人才培養的重點,但企業對工程人才的培養缺乏動力是主要瓶頸。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激發企業參與興趣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放思想,換位思考,加強現有合作企業合作深度,建立強有力的合作關系,創新合作新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營造校企共贏局面,如學校與駐地某芯片測試企業建立了長期實習就業機制,該企業需要優秀的電子專業人才,且掌握編程技術,與企業共同制定了卓越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互利共贏;有針對性的增加合作企業數量,通過學校優質智力資源優勢,帶動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加大實驗、實訓場所建設,升級現有資源,提高其與企業環境相似度。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應跟上時代的發展,在專業領域做到與時俱進。在電子信息技術相關領域,人工智能技術、5G通信技術、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在高速發展,是推動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培養卓越電子工程師應在培養關鍵環節中融入這些新技術的學習,并對該領域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方向上進行把控。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存在一刀切式現象,電子專業同其它專業設置一樣,一般采用的是類“2+1+1”方案,第一年均為通識教育,幾乎無專業基礎教育,第二年開始進行專業基礎教育,但仍充斥著大量通識課程。第三年進行分方向教育,第四年進行少量專業課學習,主要進行進企業實習、實訓。但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課程設置內容冗余,有重復性學習現象;模塊課程導向性不明確,甚至有些模塊實際不能開設;大量壓縮專業基礎或專業教育,致使學生專業基礎不扎實,專業素質不過硬;實踐環節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存在表面豐富、實際空洞現象,教育過程也受到制度制約;企業實習與畢設環節死板,學生不能選擇有興趣的項目開展研究,實習與畢業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依據自身專業優勢,重構“2+1+1”方案。每個高校各個專業設立之初或建設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或亮點,要堅持下去,繼續秉承優勢,但同時應更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能力、創業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學校實際和卓越電子工程師培養要求與實踐,本文對學生四年的學習進程重新規劃:第一年進行通識課程教育,第二年進行專業基礎課程教育,第三年進行工程差異化模塊化教育,第四年進行工程技術鍛煉,且每個階段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應進行仔細把關,體現工程教育理念??紤]企業維度,借助企業豐富工程實踐經驗,校企聯合制定專業模塊課程和實習實訓課程的培養方案;校企聯合實習實訓科目通過深入企業或場景再現的形式,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實際工程工作環境,目的是為就業做準備。
課程體系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載體,目前電子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課程結構的靈活性不夠,通識課多,必修課程多,選修課程少甚至都變成了必修,個別課程內容相對陳舊,工程性不足,跟不上當前科技發展要求等缺陷。
更新課程內容。根據當前電子信息發展行情,及時修正了老舊課程內容,跟上技術變革步伐,使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與時俱進。根據市場需求和就業前景,設定嵌入式系統開發、光電儀器開發、智能設備研究等三到四個模塊出口,培養專業人才,模塊的選擇依據學生的興趣自由選擇,但選擇之后需系統接受后續對口課程教育。擴大選修領域,服務于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
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和層面,與企業聯合培養雙能型師資力量,通過讓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對口企業參與工程項目研究、輪崗實習、聯合申請縱向課題、聯合進行博士后培養等形式,提升教師工程實踐教學能力;進一步擴大企業教育教學實踐與實習基地規模和合作培養人才方式,為工程師的無縫培養提供了堅實基礎。有針對性的聘請企業家、卓越創業者、卓越工程師、優秀管理者等企業高級人才擔任專兼職教職,拔高卓越電子工程師師資隊伍質量。
以卓越電子工程師人才培養建設機制為例,結合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制定了相應人才培養目標,并對在卓越師資重構、培養方案改革、校企合作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剖析和研究,對相應的應對措施給出了應對建議,構建了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