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隆燕
摘要:幼兒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而自理能力可以說是其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一項內容,在小班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保持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基本認識,讓其了解自理能力的重要性,這一活動需要園區與家庭之間的緊密合作才能保證整體的培養效果,本文正是要通過對相關策略的探析,為家園配合培養工作提供一些導引。
關鍵詞:自理能力;教學方式;家園合作
引言:所謂自理能力其實就是自己為自己服務基本能力,人在幼兒階段還不能對這些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因而需要教師與家長的科學引導,從園區教育方面來說,主要就是要做好幼兒園區生活相關內容的指引,幫助幼兒在園區生活中獲得自立能力方面必要的經驗與知識積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化家園合作,逐步弱化幼兒的依賴性,提升其環境適應性與自理能力。
一、當前幼兒自理能力普遍偏弱的原因簡析
很大一部分幼兒自理能力差與獨生子女家庭地位高,父母在生活中大包大攬有很大關系,盡管現在國家已經放開二胎,但是家庭對于幼兒的智力發展重視程度遠高于自理能力,致使家庭在這方面教育缺失嚴重,而且幼兒本身在自理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現代人對效率的追求,使得家長總是不自覺的選擇直接“代為負責”,這有進一步弱化了幼兒自理經驗的獲取,幼兒環境的適應性也大打折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園區教育工作開展難度也會相應加大[1]。
二、小班教育中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主要策略解析
(一)以幼兒樂見的教導形式推進自理能力培養工作
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應當注重把握幼兒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做好相關工作。可以抓住幼兒樂于模仿的行為特點,由教師向幼兒展示具體工作的完成方法與步驟,通過對各個步驟重要內容的講解以及難點的梳理分析,讓幼兒更加準確的把握要點,然后引導幼兒自主進行訓練。比如說在教導幼兒自主洗手方面,教師可以現將一些基本的要求向幼兒傳達,像是“飯前便后要洗手”這類的俗語形式可以讓幼兒更加方便記憶,然后教師要向幼兒完整而準確的展示洗手的全過程,從卷袖口開始,邊洗邊向幼兒講授其中的要點,像是打好香皂之后要手心手背都反復搓洗,然后帶領幼兒進行實踐練習活動,要保證每一位幼兒都能充分掌握其中的要點并有效執行。當然,根據幼兒的成長特點,將一些自理能力中的小技巧編成朗朗上口兒歌或者繞口令形式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可以在進行此項活動是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樂趣,另外,園區還可以注意將一些常用的技能要求以漫畫形式懸掛或張貼在相應的地方,更好的指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技能應用,通過這些幼兒樂見的方式使得自理能力培養不會受到其排斥,提升培養的實際效果[2]。
(二)注重自理能力培養與游戲活動的有機搭配
1.園區可以注意設置一些相應的活動區域,提供生活相關的材料,讓幼兒自行在玩耍之中提升相應的生活技能。比如說可以提供一些帶孔的珠子與絲線,通過引導幼兒進行穿珠子的游戲,強化其手眼等的協調配合能力,還可以將一些拼圖玩具提供給幼兒,在拼圖活動中培養其邏輯思維以及耐心。通過這樣一些游戲活動,著力提升幼兒的基本能力,為自理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2.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設計,帶領幼兒融入到“現實生活”之中,像是幼兒比較喜愛的過家家游戲,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進入游戲場景,在游戲中傳授相關的知識。比如說教師可以幼兒觀察父母在生活中是如何安排購物活動,如何與售貨員溝通,然后讓幼兒組成一個“家庭”,由教師創設一個場景,組織“家庭”一起去購物,通過這樣親身的實踐去掌握生活中的相應技巧。
(三)注重在培養活動中的策略運用
幼兒對于事物充滿好奇,但是其持久力并不強,也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策略方法僅僅抓住幼兒的好奇心與參與熱情。這就需要教師在培養自理能力時做好語言等的運用,將簡單平時的內容生動化,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3]。比如說,在換季或者天氣干燥幼兒易感冒的時節,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為幼兒準備一塊手絹,但是幼兒往往不能很好的處理用過的手絹,這時候就需要教師來引導幼兒做好手絹的折疊工作,當然如果只是簡單的指引是很難讓幼兒投入到學習中的,教師可以在教導中注意語言的運用,像是對折的手法,可以通過“兩個小角握握手”這樣的表達形式來提升幼兒的興趣。幼兒的成長特點注定其對與具象的內容更易理解,因而在自理能力培養中教師也需要注意做好指向具體與生動幽默之間的平衡。
(四)注意多采用鼓勵形式引導,做好對幼兒自信心的保護
教師要在自理能力培養中保持足夠的耐心,多多使用鼓勵的形式來引導幼兒的行為活動。幼兒階段正是其獨立意識出現的重要時期,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這一時期幼兒自信心的保護,多對幼兒的行為給予鼓勵與支持,讓幼兒獲得應對生活技能學習的信心[4]。此時的幼兒有很強的表現欲,教師應當注意對這種行為的保護,像是很多時候幼兒在完成了獨立穿衣之后會急不可耐的向周邊人包括教師來“宣揚”,此時教師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及時給予鼓勵,讓幼兒獲得足夠的滿足,絕不可以斷然的否定幼兒的行為,哪怕只是些微的進步也要給予足夠的表揚。當然,教師還可以做好相關的制度設計,比如說組織幼兒進行值日活動,定期組織評比,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全體的認可,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幼兒提升自信,使今后的培養工作變得更加順利而高效[5]。
(五)強化家園之間的合作關系,營造完善的培養環境
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絕不是園區單方面的培養能夠做好的,需要家園之間的緊密配合,在幼兒周邊營造起一個良好的培養環境。幼兒在園區得到的教育需要通過在家庭的實踐應用得以強化,家庭教育的內容也需要在園區的印證中得以升華。而且就現階段的發展現狀來看,很多時候由于家園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通,家庭不能做到與園區緊密配合,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拖垮園區教育的效果。要強化家園之間的交流溝通就應當注意通過園區觀摩、親子活動等形式,將家長帶入到園區生活之中,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去感受園區的生活學習狀況,疏通家園之間的溝通渠道,通過家園之間合作,扭轉家長的觀念,保證讓家長認識到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另外,現實狀況來看很多時候幼兒是由祖輩帶大,這種時候祖輩的“隔代親”問題一般會比較嚴重,園區應當注意將家園合作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將祖輩也納入到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體系之中來[6]。
三、結束語
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斷的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選取適合幼兒成長特點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要注意在生活學習過程中不斷的錘煉與打磨,此外,還需要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強化家園之間的溝通合作,給予幼兒更多的鍛煉學習機會,提升自理能力培養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焦玉娟.如何在家園合作中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J].新課程,2021(42):217.
[2]史海媚.在家園合作中提高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J].天津教育,2021(27):113-114+143.
[3]李靜.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大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現狀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08):169-171.
[4]茍進霞.淺談如何在家園互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4):237-238.
[5]黃文燕.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J].讀天下:綜合,2020(27):1.
[6]徐翠婷.探究家園共育培養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4):1.
381150190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