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隨著“雙減”意見出臺,課后延時服務已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對于語數等主學科教師而言,這意味著工作量增加,但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而言,這是一個發展的契機,老師能有更多時間帶領學生體驗編程的樂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編程教學;雙減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展了計算機編程教學,有的學校直接把編程列為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也有的學校以社團的形式開展編程教學。第一種形式,由于小學一個星期只有一節信息技術課,既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還要訓練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常用辦公軟件的應用能力,再加上編程教學,時間明顯不足。對于編程學習,學生只能淺層次的體驗,模仿,很難進入深度學習。社團形式的學習同樣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圖示化、積木式的編程環境降低了編程門檻,但對于大多數小學生而言,編程并不有趣,無論編程語句還是編程規則,都是抽象和枯燥的。在學習編程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具備這些能力的學生往往學業負擔更重。有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過多接觸電腦會影響視力和學業成績,而拒絕讓他們參加信息技術社團活動。而那些積極報名的學生,往往沖著偷偷玩電腦游戲而來。
“雙減”意見的出臺,不僅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更重要的是,它促使素質教育真正起航。信息技術教師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可以理直氣壯的搶占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帶領學生探索編程的奧妙和樂趣。那么老師如何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開展高質高效的編程教學活動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與編程思維相關的課外游戲化活動
學習編程并不一定就是要坐在計算機教室里,對著電腦學習。老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開展游戲化活動。比如蒙眼障礙走接力游戲。按學生人數進行分組,4-6人為一組,每組一個指揮,其余人進行蒙眼接力比賽。戴眼罩的同學要按指揮的指令移動位置,撿到沙包得一分,撿完就換下一個人;如果碰到障礙物,游戲結束,換下一個人,總得分最高的組獲勝。這種游戲化的課外活動形式用到了編程中的移動語句和假設語句的思想,老師可以鼓勵有能力的學生把游戲過程用編程工具設計出來。既增加了課外活動的趣味性,又有利于學生深入學習編程知識。
2.優化編程教學模式
編程教學一般采用的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執行任務-展示分享。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學生通過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雖然完成了任務,但作品都非常相似,缺乏自由想象與創新,根源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程序背后的思想,因此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編程思維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王榮良教授提出的“故事-規則-語句-作品”編程學習流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接蘋果》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前的做法是自己先設計一款接蘋果游戲。課上先讓學生來體驗游戲,然后提問:這個游戲是老師設計的,你們想自己設計嗎?接下來帶著學生對這個游戲進行分析:場景分析,角色分析,每個角色對應的動作分析,游戲規則分析。分析完之后帶領學生分步驟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生剛開始接觸編程的時候可以有效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任務。但當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后,就可以采用王榮良教授提出來的方法。給出一個主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場景、角色、故事和游戲規則,即讓學生自己完成編程任務的分析與建模工作。老師提出:“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蘋果成熟后從樹上掉下來,小貓想幫果農伯伯接住蘋果,如果你想讓小貓成為接蘋果小能手,你能編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同學甲:蘋果樹上結了很多蘋果,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小貓提著籃子去接,一會兒它就接到了5個蘋果,成了接蘋果小能手了。
同學乙:蘋果樹上可能掉蘋果,也可能掉樹葉,它只能接蘋果,不能接樹葉,它要接到6個蘋果才能成為接蘋果能手。
同學丙:蘋果如果掉在地上就摔壞了,小貓必須在蘋果落地之前接住蘋果。要接住6個蘋果才能成為接蘋果能手。
通過讓學生自己設定故事情境,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分析任務的目的,為游戲規則的制訂做好準備。然后,教師繼續提問:1.根據你的故事,舞臺怎么設計,有哪些場景和角色?2.每個角色會做哪些動作?3.如何設定游戲的獎勵和懲罰?4.如何認定小貓為接蘋果能手?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填寫學習單,歸納整理游戲中的對象和游戲規則。
3將編程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
隨著STEAM教育理念興起,學科融合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覺得STEAM高不可攀,不知如何下手。而在編程教學中,融合其他學科內容,是個很好的嘗試。比如學生數學課剛學習計算長方形面積,在編程課中,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程序。學生不僅學會了編程思維,還對數學知識進行了鞏固。學生在英語課中學習了情境對話,可以讓他們用編程工具把對話情境展現出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夯實了英語基礎。
現在小學編程還沒有系統規范的教材,這給老師進行編程教學造成了一定難度,但同時也給老師留出了更多自由想象和探索的空間。信息技術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嘗試,不斷摸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信息老師一定要站在時代前沿,面向未來,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國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任帥.日本小學編程主題式教學實踐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7):73-76.
[2]陳晨.基于計算思維培養的小學Scratch編程教學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21(20):71-72. DOI:10.3969/j.issn.1674-6023.2021.20.034.
[3]陳云.小學信息技術Scratch編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3):21-22.
[4]賴楊志.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探索——以圖形化編程教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1(5):78-80,27. DOI:10.3969/j.issn.1671-3176.2021.05.022.
作者簡介:姚柳青(1988.4),女,漢族,湖北咸寧人,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二級教師,從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
34195019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