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燕,孫 亮,楊慧科,李雪梅,李益民
(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的立足點在于“育人”[1]。課程思政既是對教書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練,也是教書育人的具體實踐[2]。疫情期間,醫學生見證了數萬名醫護人員爭當“最美逆行者”,因此,抗疫之戰正是醫學教育鑄魂育人的恰當時機。2018 級臨床“5+3”一體化專業實行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課程體系,疫情期間學習融入腹部局解的消化系統及融入頭頸部、胸部局解的呼吸系統內容,蘊含著大量與疫情相關的思政元素。教師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深度挖掘和提煉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線上專業教學有機融合,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深度。
師者,人之范也。教師在學生眼中是智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其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以身為范,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等良好師德師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思政素養[3]。疫情期間,教師應主動關注抗疫狀況,積極做好線上教學工作,與時代同頻共振,將思想性、理論性和知識性有機結合起來,把專業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思政大課堂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育人作用。
教師密切聯系抗疫行動,從中挖掘愛國主義、責任教育、科學精神、健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職業認同等思政素材,并將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融入課程教學中,引起學生共鳴,避免專業教學和思政教學“兩張皮”現象。
人體解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最先接觸的一門線上教學課程,課程教師也是疫情期間學生接觸的第一位專業課教師。第一節課上課之初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抗擊疫情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學生親眼見證了“中國奇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以“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凝聚起“萬眾一心、團結奮戰”的強大合力。從義無反顧、沖鋒在前的醫護人員到勇挑重擔、無私奉獻的科研人員,從群防群守、無縫銜接的基層聯防人員到聞令而動的人民子弟兵,中華兒女將愛國熱情化為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用實際行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作為醫學生雖不能奮戰在一線,但支持疫情防控、積極進行線上課程學習,利用已有的醫學知識粉碎謠言并普及健康防疫知識,這些將小我融入大我的行為均是愛國情懷的切實體現。
呼吸系統教學中總結氣管切開術所經過的層次結構時,結合醫護工作者逆向而行、不論生死奔赴一線的事跡以及冒極大感染風險為危重患者行氣管切開術的事例,讓學生深刻體會大愛無疆和敬佑生命的醫學情懷,感受愛崗敬業和恪盡職守的職業態度,鼓勵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有能力的新時代醫學工作者。結合個別醫院出現交叉感染導致疫情反彈事件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醫療工作責任重大,充分認識到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做好醫院和個人防護以及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的重要性。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涉及眾多小兒疾病,面對哭鬧的幼兒、焦慮的家長,醫生應具備更多愛心、耐心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謹記“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
呼吸系統教學中,結合鐘南山院士對科學的追求和對醫學的奉獻精神,讓學生思考怎樣的人才是自己一生所要追求和崇拜的偶像,感悟今日的努力學習是未來成長為技藝精湛、值得信賴的醫生的必經之路。通過講解手術的創新與發展,即由切除半肝、肝葉到肝段的肝切手術,切除一側肺、肺葉到肺段的肺切手術,開腹到腹腔鏡的膽囊切除術,鼓勵學生不斷追求科學創新,永攀醫學高峰,探究更好的治療方法與手術方式造福患者。結合臨床事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例如,甲狀腺手術中務必注意動脈與神經的位置關系,防止誤切神經。用一些鮮活的事例教育學生醫學是嚴謹的,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引導學生從學生時代就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和工作態度。
作為醫護人員尤其是抗疫主力軍的醫護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更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教師要充分挖掘與知識點相關的臨床案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健康生活素養[4]。例如,講解膽囊結石時,引入“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的大健康概念,教導學生規律飲食,均衡飲食結構,以健康的身體面對繁重的學習和忙碌的工作;講解支氣管和肺時,強調吸煙有害健康。古語云“上醫治未病”。醫生的感動和滿足不應僅來自治療疾病,還應來自減少生病,鼓勵學生做健康知識的傳播者、健康飲食的主導者和健康行為的倡導者。
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存,霧霾導致咽炎和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野生動物的病原體突破物種屏障感染給人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要理念,呼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待野生動物,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成為保護環境的實踐者和倡導者。
線上教學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均缺乏教師的有效監督和指導,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促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并熱愛所學專業,激發學習動機,對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5]。結合“健康中國”戰略和新冠肺炎疫情,說明醫務工作者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與使命,是早日實現“健康中國”的關鍵力量,以此提高學生對專業和職業的認可度,堅定投身醫療行業的信心,激發對所學專業的熱愛之情,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對專業的認知度。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教學、疫情期間還是疫情之后,專業課教師都是課程思政理念的踐行者,要在思想上達成課程思政是所有教師職責的共識,增強育人意識。同一課程的授課教師共同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開發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在教案和課件中體現課程育人內容,凸顯人體解剖學課程思政特色,合理規劃和設計教學進程,構建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課程體系。
綜上所述,疫情期間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有機融入抗疫精神等思政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同行并重,豐富了學科教育的內涵,拓展了學科內容的深度,同時,拓寬了學生認識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激發了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明確了自己的使命和擔當。教師應以此次疫情為契機,持續完善和探究解剖學課程思政體系,助力高校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