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莉,劉 玲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7)
2019 年1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水準對社會分工協作效率有著直接影響,因此中職學校的作用不可忽視。根據國家政策的號召和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出具備較高素質、擁有一定專業知識以及掌握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中職學校中醫藥專業課程是培養學生中醫藥文化素養、學習中醫藥知識、提升健康素養的重要途徑。筆者通過學習、查閱文獻,結合本專業課程教學經驗,對中等職業教育中醫藥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作以探究。
近年來,由于普通高中擴招,大部分成績較好的初中畢業生都選擇升入普通高中繼續學習,這使得中職學校的生源受到一定影響,使得中職學校招生門檻降低,最后進入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較以往有所下降。由于中職學校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沒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入學后的學習自主意識也不高,整體學習氛圍較差,這就給其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理論知識學習帶來了挑戰。此外,因為中職學校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打好基礎,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學習專業課時,對專業知識理解比較困難。再加上中醫藥理論知識深奧,有些知識點晦澀難懂,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理解和記憶,既要對知識點倒背如流,又要靈活運用,這對于本身基礎文化知識薄弱的中職學校學生來說無疑難度更大,這也導致學生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力不足。
由于中職學校本身不受重視,再加上學生厭學、學習態度不積極,導致中職學校教師缺乏教學熱情,覺得無論怎么講學生都不會認真聽,所以教學方法往往陳舊、單一,使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法,難以使枯燥乏味的中醫藥知識變得容易理解。機械式講解,沒有啟發性,也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對深奧的中醫藥知識缺乏學習熱情和興趣,其結果是學生不喜歡學,教師不喜歡教,如此惡性循環,致使中職學校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欠佳。
當前,很多中職學校一直沿用傳統的基礎教學設備與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忽視技能訓練,導致學生無法在學校學習中掌握真正的技術,使得中職學校的專業教學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大量“灌輸式”的理論教學模式不但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且也無法突出中職學校特色。尤其是中醫藥類專業畢業生將來要從事康復、護理、藥學等工作,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因此中職學校要盡快改變教學模式,教學中除進行理論知識講授外,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新的發展形勢給中醫藥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 號)中提出“要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到2020 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尤其是在這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給學生學習中醫藥專業課程樹立了信心,證明中醫藥知識的重要性,值得我們用心學習和傳承。在當今形勢下,中職學校的中醫藥教育教學應根據自身特點,緊密圍繞職業本位構建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為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校與企業、醫院、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突出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加速構建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是構建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目標,實行“1+X”證書制度,滿足中醫藥中等職業教育和中醫藥產業發展需求,與用人單位的實際工作崗位需求相銜接,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考核獲得職業技能證,作為將來就業時的“敲門磚”。中醫藥學博大精深,不僅要牢記于心,更要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要與臨床相貼切,考慮學生就業后工作的實際需要,增加實訓課學習時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在教學中兼顧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的實用性,以專業培訓為核心,促進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接受性學習方法是中等職業教育中使用較多的學習方法,學生完全依靠“聽”和“記”,學習方法單一、僵化且缺乏自主思考過程。這種學習方法屬于被動學習,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適應畢業后的專業發展需求[1]。隨著社會對中職學校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根據中職學校的專業要求和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有必要改變課堂教學的重點,把課堂教學主體從教師轉變為學生。對學生來說,要成為教學主體,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動腦,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配合以融入學習情景。這樣才能掌握知識要點,養成勤于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綜合能力,激發學習動力,對抽象、深奧、枯燥的中醫藥專業課程內容感興趣,并從中汲取營養,有所收獲[2]。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后,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雖然,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代表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完全放任不管,教師要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正確引導,特別是那些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被動學習的學生,以及在課堂中不能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除引導外還應加強監管,防止其渾水摸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學習任務,還要重視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存在“滿堂灌”現象,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是專業課程的講授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還要熟練掌握課程的所有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依據課程資料,又不局限于教材,靈活生動地進行講授,知道從業者必須掌握以及了解什么,使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關注并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3]。因此,鼓勵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和豐富專業知識的“雙師型”教師來校教學。其次,教師應該是一個出色的課堂組織者,上課時間看似很短,但是如果合理安排,良好的課堂組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這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其他相關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最后,教師應成為教學中的主導者。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將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適應角色變化,組織好教學過程。所謂的主導者是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采用創設情景、問題引導、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特點這部分內容,如果單靠教師講解,非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效果差。但如果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通過設置問題、案例分析的形式,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六淫各自的致病特點,這樣通過主動探索獲得的知識記憶更牢,且知識點不易混淆。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必須注重課前準備,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每節課都能有所收獲。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近年來,校企合作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校企合作的指導方案,提倡中職學校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工學結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以及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4]。自此,許多中職學校開始嘗試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指出,產學結合和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開展職業教育的關鍵。中職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產學結合培訓模式”。而這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關系到學生將來能否在崗位立足。教學應貫徹“以實踐教學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實踐訓練為主體,理論課依附于實踐課之上[5]。中職學校各專業都有實習安排,雖然護理專業有見習和畢業實習,藥學相關專業也有畢業實習,但難免有流于形式的情況,難以確保學生在實習中真正提高實踐技能。應將實踐能力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例如在護理專業學生學習中醫護理這門課程時,將學生分配到醫院,以床邊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比如講授四診及辨證內容后,將學生帶到醫院病房,分小組(每組5~6 個人)到不同病房觀摩,觀察病人的癥狀、體征、舌苔、脈象,并將通過四診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對病人進行辨證,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果因條件有限,實訓課無法到實地開展現場教學,學校應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比如建立模擬中醫康復治療室、模擬中藥房、模擬中醫診所等實訓基地,創設真實的職業氛圍。同時,加強校企合作以及工學結合,學校與醫院、制藥公司和藥店等密切合作,建立相對穩定、長期合作的實訓基地。
總之,在國家方針政策的引導下,中醫藥中等職業教育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同時肩負培養面向社會的護理、藥學、制藥、康復、農村醫學等專業人才的重任。借助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春風,積極尋找提高中職學校辦學水平的途徑,使學生不但學到專業知識,也能學到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成為有良知、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歸根結底,中職學校應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改革以提高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出高水平技能型中醫藥相關專業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