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慶 李彥


摘 ?要:疫情嚴重期間,全國上下教學采用線上教學,單純的線上教學活動存在一定問題,而線下教學存在枯燥乏味問題,在此背景情況下,結合淮南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機械設計》課程,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并為其他工科學科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機械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1,G42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
中國現在在是疫情控制最好的國家,少部分地區仍存在中高風險情況,但疫情并沒消逝,境外輸入、本土不確定性等問題還在困擾著國家,但基本已不再是2019年情況,中國基本進入后疫情時代。隨互聯網科技迅猛發展,5G技術發展等,現在網絡速度已得到徹底改觀。尤其對于大學生,,學生全部擁有手機、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且各網絡營運商針對學生套餐,月流量基本在100GB以上,流量充足,學校附近幾乎都設置信號基站,網速快,為線上教學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疫情爆發期間,全國大、中、小學校幾乎全部取消學校線下教學,考慮到教學問題,國家各部門、各院校等啟動線上教學,通過網絡直播、騰訊會議、釘釘、電視等進行線上教學,開拓了一場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同時暴露了線上教學的弊端,例如,學生由于自覺性不強,師生互動少,教師對學生掌握情況不足等情況,因此,本文針對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基于《機械設計》課程在后疫情情況下探討應用型本科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適應教學活動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1 高校線上機械設計課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主動性低、自覺性差。機械設計是學生專業核心課程,理論知識較多,力學計算較多、設計較多,理論學習略為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部分學生主動性不足,惰性強,學生在屏幕的另一端,不自然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聽課。教師雖可以通過在線上教學中點名,提問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效果有限,同傳統教學比有差距,在傳統線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對學生有一定威懾力,對于走神、不聽課的學生也能及時提醒和糾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上課期間主動性問卷調查,調查結論指出19%的學生可以全程認真聽課,43%的學生上課基本可以聽課,剩下24%不能注意聽課,還有13%學生完全不聽。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1.2 教學中師生互動少。對于錄播教學幾乎無師生互動,對于線上直播教學,教師只能通過軟件看到學生的頭像,因頭像較多,每個人的情況都看不清,只能看到學生是否參與課堂,無法像傳統線下課堂中教師可以觀測、察覺學生聽課情況、掌握情況,并通過學生面部表情,課堂表現對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等進行判斷,也不能像傳統課堂中,根據觀察等來與學生交流、互動,只能通過一定的詢問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詢問方式多為語音、視頻、文字等形式,但這些方式又受制于網絡情況、線上教學軟件等情況,容易出現卡頓、語音混亂不清、甚至掉線等情況,且文字形式速度慢,耗時長,教學效果很難保證。
1.3 教師線上教學熟練度欠缺
教師已經習慣于線下教學,對于傳統模式教學方法非常適應,而對于線上教學,教師需要很熟悉直播軟件、錄播軟件的使用,并具有線上授課對于設備和直播、錄播過程中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在此情況下,教師能積極認識到需要學習新技術、積極適應新方式方法以進行教學,但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仍有超過30%教師認為有壓力及壓力非常大大,如圖2所示,其中對于壓力大和壓力非常大,50歲以上教師占比73%。
1.4 線上教學教師工作負擔過重
線上教學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將線下教學可以用肢體語言、面部表達的東西在線上教學中以文字、PPT、動畫等等表達,這需要教師在課前更充分的準備課件,準備課程,當然也會耗用更多時間,付出更多努力。課程需要錄播時,教師需多人合作、后期剪輯等,加重教師工作負擔,調查顯示,對于線上教學準備工作超過2小時的超過50%,調查圖標如圖3所示。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機械設計》國家相關精品課程、網絡資源運用到線上教學課程中,以減少教師準備時間,降低工作任務。
2 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內涵與特征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依托網絡平臺,將教學課堂的物理時空延伸到網絡的虛擬時空,把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先進學習工具和課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實現育人目的的一種新型混合教學模式[1]。線上教學和線下相結合,這種模式可彌補線上問題的缺點并且能夠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優點,保留線下教學的優點,根據學生掌握情況不足,重點教學、針對性教學。
3 機械設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基于淮南某高校,該高校定位為應用型技術型大學,《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核心課程[2],根據專業培養計劃,理論學時為56學時,實驗學時為8學時。《機械設計》課程作為核心課程,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通用的、基本的機械零部件的基礎知識、性能參數,能夠進行相應的設計和校核,學習完課程后,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設計簡單的工程設備,如獨立完成二級圓柱減速器設計和校核,同時具備一般工程技術人員的基礎能力。也為學習其他后續專業課程做準備。因此,基于《機械設計》課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來設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希望為今后《機械設計》及其它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提供一定參考[3-4]。
3.1 課前預習階段
在此階段,主要為利用線上教學為主。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如學習通、學而思、云課堂等平臺,發布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程資源、布置學習任務。教師在發布課程資源時可依托現有的《機械設計》國家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等線上資源,以降低教師工作強度、降低工作負擔,且能夠保證教學質量。
學生在教師發布課程之后,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以及網絡的課程資源進行學習,并及時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習中存在一些問題,可通過QQ群、微信以及面對面同學間進行討論,也可咨詢老師,或者將問題記錄下來在線下課堂中咨詢老師,以待教師針對性講解。
3.2 線下課堂實施階段
教師了解線上學生學習任務答題情況,給予學生知識點梳理講解,加深學生理解,并針對問題在課堂中進行針對性授課,并回答同學們線上課堂學習不理解之處。以使同學們全面掌握知識。教師在課堂中可通過傳統PPT、板書等,還可以將實物帶入課堂,以利于同學們快速理解掌握,且課堂不再如傳統線下課堂般枯燥乏味,學生的主動性提高[5]。學生通過前期線上學習,線下教學中教師就不會再像傳統線下教學,不停講、快速講,部分學生也疲于接受吸納,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效果有較明顯提高。
學生在線下學習中,作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將不理解、不懂之處告知教師,并積極聽講,構建自己知識體系架構,以全面理解知識。結合教師所帶實物,主動參與觀察、測量等等學習中,增強學生的應用水平,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3 課后評價與反饋階段
在線上線下課堂結束后,教師可通過線上平臺,發布課后評價和反饋意見,可以改善教師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中的不足,提升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效果[6]。
教師同時也對學生掌握情況予以評價,使學生對自己掌握知識情況有客觀的認識,對于不足之處再通過線上課程資源學習,獲取了短缺的專業知識。
4 總結
在疫情得到控制但仍有不確定因素和外來輸入影響的情況下,在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給人民帶來便利的基礎上,基于《機械設計》課程單純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解決線上教學學生主動性差、自覺性差,師生互動少、學生參與度低,教師負擔重,以及純線下教學枯燥乏味等問題,在總課時量較少的情況下,學生增強對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推動應用型本科學校發展,為國家培養應用型高素質、高質量人才。同時也為其他工科專業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郝冬梅,陳志翯,楊洋.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7,19(11):35-37.
[2]陳永,趙寧,丁攀等.《機械設計》課程資源建設與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內燃機與配件,2021,:254-256
[3]高全福.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的思考[J].科技視界,2021(05):73-74.
[4]朱雙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南方農機,2021,52(13):129-132.
[5]胡瓊,申屠留芳,桂艷等.機械類課程新型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機械工程師,2021,(07):31-33.
[6]朱玉.應用型高校機械設計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及質量評價體系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01):39-41.
作者簡介:劉國慶(1987-),男,安徽淮北人,漢族,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機電設備設計、有限元分析、研發與制造。李彥(1990-),男,安徽滁州人,回族,博士,從事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