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劉雨萌
【摘要】高校團課是提高共青團員思想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民辦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占據愈加重要的地位。針對民辦高校如何從自身的特點出發,依托團課有效地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從而進一步探討協同育人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真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找尋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協同育人;高校團課;思政教育;路徑研究
現階段,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政教育在民辦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需要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工作成效,以協同育人角度審視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實現高校黨委、團委、課堂內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密切聯系,以此能夠達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互促協作的作用,充分完善高等人才培養工作。
共青團是黨的后備基地,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充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辦高校團課開展的青年教育活動,有著鮮明的政治教育屬性,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夠充分加強學生社會意識形態問題的理解,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就曾明確提出,高校團課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培養人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2017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改革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民辦高校學生共青團員的比例已占到95%以上,與學生聯系緊密,在組織里學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共青團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優勢。筆者認為,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團課的有效融合,建立全面、特色的團課品牌,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時代使命感,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真正實現人才強國戰略。
一、高校團課在民辦高校教育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信息時代的發展下,多元化的思想熱潮、便捷的傳播平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動態變化。思想活躍的大學生面對高速傳達的各種網絡輿論,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青年學生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才能夠在理論學習中建立全面、科學的認知及獲得正確的判斷標準。
學生青年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離不開高校團課的重要引導。高校團課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思想引導、思政理論水平、思想政治素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充分發揮團課教育的時效性,讓團員青年在團課的學習中有所思、有所感,真正發揮效能,切實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應該依托高校團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發揮其在民辦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領導作用。
(一)高校團課是民辦高校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團課是大學生學習或討論關于黨、國家大事、學生的修養、生活中一些現象各個方面的內容。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問題,以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主題展開特色化、專業化的團學研討,在能夠提高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的同時,解決學生學習、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汲取教訓,真正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因此,將團課教育內容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團課的有效融合,促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為實現人才強國目標奠定了基礎。
(二)高校團課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
高校團課是貫穿大學整個過程、長期學習的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校團課的開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時代性,對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著引導、推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效開展需要依托高校團課平臺,我們需要高度重視高校團課的全面建設,才能使其充分發揮著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建設。
高校是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而高校共青團組織對組織、引導和教育青年有著先鋒帶頭作用,對新時代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有著不可磨滅職責。高校團課作為高校共青團履行團員教育職能的重要形式,需要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協助黨組織做好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團結、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充分調動和發揮青年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將團課教育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突出強調理論與實踐二者的結合,引導青年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方面感悟認同相關的價值理念,鼓勵將之用于實踐,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能夠很好的解決高校思想政治課內容枯燥、方法陳舊的現狀問題,進一步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管理體系。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利用團課教育作為重要途徑,通過注重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結合,發揮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作用,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團課是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曾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團組織要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在教育、團結和聯系大學生方面的優勢,竭誠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高校共青團作為高校黨組織的助手,承擔著協助學校黨委教育青年和管理青年事務的重要職責,承擔著引領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指導正確的人生方向、協助廣大青年學生成才的責任使命。
二、民辦高校依托團課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我國目前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開放性、價值多元化、社會利益關系等各種矛盾愈發凸顯。民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也愈加嚴苛,因自身的特點,在內容形式、教育機制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民辦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較為薄弱。
現階段民辦高校較公辦學校而言,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相對較易忽視大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大部分民辦高校會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導致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經費不足、課程配備不夠健全等情況,因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且民辦高校共青團因生源的復雜性、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形式有待豐富。
現如今,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主體多為“00后”,他們學習特點是思想活躍,視野廣闊,具有較強的創新、動手能力,對新鮮事物的認識接受能力較強。當前我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實際案例,難以調動“00后”大學生課堂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授課模式較為陳舊,更多以大綱授課,課堂筆記、課下作業為主,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團課的質量達不到要求,易形成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互動交流,未能在課堂上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達不到學習效果。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程的考試形式通常為考查課,不屬于專業課程,理論內容較多,沒有實際的實用意義,造成學生對課程的忽視現象嚴重。因此,團課教育的內容、形式需要與時俱進豐富提升。
(三)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完善,課堂質量有待提升。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建設整體發展較為緩慢,常出現專業教師數量無法滿足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任務安排。許多民辦高校需要啟用外聘教師和非專業教師承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對整體課程的教學研究不夠深入,授課不夠靈活,教學成效不明顯,難以保證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部分高校的專業教師隊伍成立時間較短,大部分教師仍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水平仍有待提升。
三、依托團課加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對大學生人格的養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有著重要意義,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高校團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途徑,是提升育人實效性的關鍵存在,為民辦高校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方式。
(一)推動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構建協同育人的新環境,確保高效團課教育的實效性。
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協同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教師、黨政、團委、學工、各級團干部、輔導員等教師隊伍組成專業“學習分享小組”,針對學生在課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進行專題解答,在課后深入交流盡心研討學習,讓學生對思政教育課程有更進一步的解讀,提升團課培訓內涵和層次;通過團課創建的和諧課堂氛圍、有效的監督制度、科學的管理體制,使大學生在受到高品質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有效實現“教與學”共贏,真正實現多元化主體間的協同育人模式。筆者認為有效的協同育人的方式和工作機制在于思想上達成共識、思想凝聚、互信互惠、促進其發揮自身的主體方面作用,從而讓參與的每一個協同育人的主體能夠有效的參與其中。
(二)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高校團課內容和形式,營造積極向上的團課文化氛圍。
共青團組織工作涉及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等多個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等進行正確的引導,有良好的組織優勢和活動優勢。
充分發揮全國學習共青團新媒體運營中心的協同統籌作用,推動“網上共青團”的建設,依托“智慧團建”等平臺建設,注重團課學習的形式創新,打造受大學生歡迎、極具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將素質教育內容寓教于活動之中,探索開發吸引青年團員的“網絡微團課”,如利用抖音、微電影、共青團中央、直播等形式,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熱點問題開展思考、討論、體驗等進行開展,通過充滿正能量的共青團員明星代表,擴大共青團的影響力,突出強調理論與實踐二者的結合,教學模式靈活多樣,活動形式切合大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更利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實為青年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搭建鍛煉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動。
(三)加強社會實踐創新,組織多元化主題團日活動。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有效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如果只有課堂知識講解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使命感,通過組織開展“三下鄉”、組織學生學習參觀、發動學生參與實踐調研等系列活動,全面深入基層、親身體驗、了解國情民情、思考分析社會的現實需要,將思政課堂的內容深化,融入、回歸社會實踐,從而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思想覺悟、提高政治素養、充實精神境界、增強社會責任感。組織開展多元化的主題團日活動,落實“做合格共青團員”的實踐教育,鼓勵青年團員組織參與實踐服務活動、傳統文化教育等強化思政教育的教學活動,形成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營造團課教育的長效機制。
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從青年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活動優勢,著力提升其以政治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針對“00”后大學生的特點,塑造打動人心的活力團課,增強教育效果。
現階段,“00”后大學生成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加上父母的過多呵護,普遍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多為冷漠,缺乏集體歸屬感與榮譽感;且多數自我意識較強,受網絡、多元思潮影響較大,對于新聞和熱點事件有自己的判斷,具有獨特的個性。
我們要結合“00”后大學生的特點,針對性的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上課過程中,要考慮學生在想什么,理解他們的想法,與他們取得共情,渲染有抱負有情懷的課堂氛圍,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多是傳授一種對工作、對生活態度的立場和觀點,極大程度的去感染學生。通過真情實感的課堂現場,營造生動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引起學生的共鳴,塑造一堂打動人心、直擊學生內心的團課。
總的來說,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久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關系著大學生健康的成長,關系著高校和諧的構建,關系著社會穩定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一精神指示為民辦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民辦高校依托團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明確了堅定的目標和清晰的思路。民辦高校通過團課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深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自覺性、參與性,創新民辦高校團課的教育模式,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彬生,曾昭偉.民辦高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5(10):125-126.
[2]李宏波.共青團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如何借助團課提升教學效果[J].思想政治與法律研究,2018(1):151,153.
[3]李亞楠,王文舉.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對策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5:194-195.
[4]張衡宇.新形勢下高校團課教育創新的思考[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2:53-56.
[5]陳晨.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6:75-76.
[6]陳范武.民辦高校構建思政協同機制的探索[J].時代論壇,2021:128-129.
注:本文系2020年廣西外國語學院校級“課程思政”專項研究立項課題“協同育人背景下民辦高校依托團課開展思政教育路徑研究”(一般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柳青(1990.3—),女,漢族,籍貫:廣東龍川人,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學位,專業: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工作。
劉雨萌(1990.11—),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省五常人,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專業:廣播電視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