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愛華
摘要:目的 在初中生物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法 通過有趣的課堂導言、改變課堂實驗的方法和培養多種實驗能力等方法來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他們在課堂上自我創新的意識。結果 多方面的培養后大多數學生都在實驗課上有了自己的創新。結論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完全放棄了以前的實驗課是由教師領導的意識,把實驗課變的既生動有趣又開發了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生物;實驗;學生;創新意識
前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持久動力,沒有創新的民族是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國社會發展史就說明了這一點。中華民族曾創造過燦爛的文明,四大發明有力的顯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創新才能,但近代中國的創新能力明顯遜色于其他一些國家,原因在哪?歸根結底還在教育: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嚴重束縛了創新思想,產生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謂“人才”,由這樣的人才創造的文明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從教育創新入手,全面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生物學是新世紀的前沿科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擔任著重要的作用.生物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不僅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一、積極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應無疑者,先教有疑。”疑是創新的前提,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每堂課的起始階段,學生對新課的內容和教師在新課中的教學活動或多或少地懷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較集中。教師就應牢牢地把握這一有利時機,把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成若干問題情境,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提出來,以滿足并強化學生的新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弛有效的理想氣氛。
二、 創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創新氛圍,啟發創新思維。
教學民主是創新教學的重要條件,只有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橋梁,以保證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才能使各種智力的、非智力的創造性因素都處于最佳狀態。善于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辯,對于敢于發表反駁意見的學生,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即使他的意見是錯的,也要在肯定他的勇敢精神的前提下,通過討論加以指導。
三、培養實驗興趣,激發創新動力。
初中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但不能持久。做實驗是他們上生物課最高興的事了。但是幾次下來,通過交流發現:他們的興趣在減退。原因很簡單:課本實驗雖然數量不少,但內容和形式與學生的需求有一定的距離,他們感覺好象是一個木偶一樣被牽著走。這樣的實驗遠遠滿足不了他們對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四、改革課本實驗,培養創新思維。
(一)、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實驗
現行的生物學實驗大多還是驗證性的,它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并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但是,驗證實驗的內容有的偏重于技能的訓練,有的則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較被動的情形中,它不利于學生從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不利于形成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生物學實驗進行一定的調整,重新設計和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通過探索事物客觀規律的活動來獲得新知識,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變演示實驗為課外實驗
變演示實驗為課外實驗,可以避免演示實驗只能由教師做,學生看,學生無動手實踐的機會等弊端。例如:演示實驗——種子的萌發條件,教師可在上課前五六天,布置學生在家中按實驗示意圖的要求做。上課時把這兩套裝置帶到教室里,供觀察時使用。還有其他很多演示實驗也可以改成課外實驗。教師提倡每位學生都要親自動手,但不作硬性規定,學生都非常歡迎,大部分學生都能按教師的要求去做。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及獨立工作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思維是大有益處的。
實驗設計訓練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實驗用具、材料、藥品和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方案。如設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實驗可用此法。第二種是給出實驗目的,學生自己選擇儀器、材料、設計出實驗方案。如設計一種方案,使盆栽幼嫩植物彎向左側生長。第三種是要求學生對已有的實驗方案加以改進。如某同學設計了蒸騰作用實驗:用一透明塑料袋將盆栽天竺葵的植株和花盆一起罩住,置于陽光下,觀察到塑料袋內壁上有水珠出現。讓其他學生試找出設計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也提高了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要把創新教育落實在實處,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當成自己的責任,把學生培養為“創新型”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多給學生以寬容、支持和鼓勵,讓學生真正在課堂和學習上、活動和生活中學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