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調研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對就業態度的影響,發現學生的就業態度水平總體偏向積極,實習滿意度和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總體處于中高水平;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對就業認知、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均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P<0.05),并提出高職院校規范實習管理制度、用人單位優化崗位晉升和管理機制、通過課程思政增強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建議,切實保障頂崗實習工作順利開展,促進學生就業態度的積極轉變。
【關鍵詞】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 高職學生 頂崗實習 就業態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027-04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比高達18.70%,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重,社會的養老服務需求隨之增加。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144所高校設立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其中以高職院校為主。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隊伍規模逐年擴大,但因存在薪資待遇低、職業發展不順暢、職業規劃缺乏等諸多問題,導致準畢業生對口就業態度產生轉變,造成養老行業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嚴重流失現象。如何優化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修補養老行業高素質人才缺口,積極應對老齡化趨勢帶來的挑戰,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進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研究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對就業態度的影響,探索保障頂崗實習工作順利開展的措施,以促進學生就業態度的積極轉變。
一、學界對實習與就業之間關系研究簡述
畢業生的就業態度具有顯著的指導性和動力性,能夠推動人的就業行為。學生的就業態度研究是高校提出就業對策、解決就業困境的重點。相關研究指出,實習經歷是影響就業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頂崗實習是指初步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學生到對應崗位相對獨立參與實際工作的活動,它既是提升畢業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畢業生形成其就業態度的關鍵時期。因此,可以從畢業生頂崗實習的角度切入,分析頂崗實習與就業態度的關系,循因施策改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就業現況。
當前,學界對實習與就業之間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實習對就業能力、就業選擇、就業結果的影響關系。例如,卿石松通過分析山東省高校畢業生調查數據,發現與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概率都存在促進作用;王振源以上海大學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統計的方式分析實習、就業能力、就業結果的關系,得出實習能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增進職業認知、提升自信心,從而提高就業錄取和薪資的結論;陳文芳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畜牧獸醫類專業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對就業的影響,總結出頂崗實習對高職學生會產生促進就業、影響就業選擇、提高就業能力的效應。
既有研究佐證了實習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選擇和結果存在正向影響關系,而關于實習對就業態度的影響關系研究較少,聚焦養老類專業學生現狀的則更為匱乏。基于此,本文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對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頂崗實習感受和就業態度分別統計測度,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兩者的關系,為推動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判斷抽樣的方法,選取廣西、重慶、云南、北京等地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已進入實習階段的大三學生為被試,共發放和回收問卷121份,剔除不合格問卷1份,有效問卷120份,問卷有效率為99.17%。使用統計軟件SPSS19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變量定義與說明
本文將高職學生的就業態度分為就業認知、就業信心、就業意志三個維度。由于經歷了頂崗實習的高職學生,不僅會對實習活動本身做出評價,也會深化對專業和職業價值的認識,因此本文分別從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與對職業社會價值的感知兩個方面進行探究。變量具體說明如下所示。
1.就業態度
就業態度是就業者對自身就業問題所持有的看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態度主要可以分為就業認知、情感與意志三個方面。
就業認知反映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業方向、職業發展等方面的理性認知水平。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就業方向包括護理類、管理類、營銷類等,具體的崗位包括護理員、康復師、健康管家、基層管理人員、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營銷人員、保健按摩師、公共營養師、老年能力評估師等,每一種崗位對就業者能力素養的要求不盡相同。可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認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否明確自身是否匹配某個特定工作崗位,本文以“頂崗實習之后,我很清楚自己未來要從事什么崗位”為題考察被調查對象的就業認知水平,每個題項均采用Likert 5點記分,從“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記為1~5分。
就業情感反映了畢業生對本專業就業形勢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主觀判斷,實際上代表了畢業生對自身就業信心的強弱程度。相比就業認知,就業情感更多體現為一種非理性的信念,它對個體的就業活動存在直接和顯著的影響。本文以“頂崗實習之后,我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有信心”為題考察被調查對象的就業信心水平,題項設計與計分規則與就業認知一致。
就業意志是一種心理過程,反映了畢業生想要克服重重障礙實現在本專業領域就業的決心。就業意志強調本專業就業,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流失率逐年提高的背景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意志就顯得非常重要。與就業信心相似,就業意志也是一種非理性因素占主導地位的就業態度,本文以“頂崗實習之后,我愿意畢業后從事養老服務相關工作”為題考察被調查對象的就業意志水平,題項設計、計分規則與就業認知一致。
2.實習滿意度量表
實習滿意是實習過程中的各個因素與實習者期望相符合或超過實習者期望的心理狀態,實習滿意度是一種可以通過征詢實習者的方式而得到的水平評價,既有文獻顯示出學者普遍認為實習環境、實習薪酬、實習內容、實習時間等方面是決定實習滿意度關鍵因素。結合既有研究的問卷設計,參考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實際工作經驗,選定和修改相關題項,形成自編的《實習滿意度量表》對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進行調查。該量表分為工作環境、待遇、強度、時長、人際關系五個因子維度,題目分別為“我對實習工作環境很滿意”“我對實習工作待遇很滿意”“我對實習工作強度很滿意”“我對實習工作時長很滿意”“我對實習工作人際關系很滿意”。題目采用Likert 5點記分,從“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記為1~5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3.職業社會價值感知量表
職業價值是特定職業工作的過程或成果所表現出的效用和意義,職業價值觀則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背景下人們對職業價值的認識和態度,職業價值觀對高職學生的職業選擇具有關鍵性的指導作用。社會價值感知是職業價值觀的重要維度之一,人們通過社會價值感來評價該職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們通常依據他人評價、社會互動、集體價值等途徑構建自我概念,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必然會與包括服務對象在內的各類人群互動交流,從而得到他人關于職業的社會價值評價,再結合學生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之后,形成職業社會價值感知。本文參考既有研究中的職業社會價值的定義,編制出《職業社會價值感知量表》,題目分為老人認同、社會大眾認同、自我認同三個因子維度,分別以“實習中老人對老服相關職業的認同感很高”“實習中社會大眾對老服相關職業的認同感很高”“經過實習,我認為老服相關職業對社會很有意義”3個題目進行調查,題目計分規則與實習滿意度量表一致。
三、結果
(一)就業態度的總體現狀
被調查學生的就業認知的得分為(3.29±1.06),就業信心的得分為(3.21±1.10),就業意志的得分為(3.22±1.07)。
(二)實習滿意度與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的總體現狀
如表1所示,被調查學生的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維度得分均值均大于3.1。其中,實習滿意度量表、職業社會價值感知量表的信度指標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955和0.926,結構效度指標Kaiser-Meyer-Olkin(KMO)值分別為0.885和0.731,Bartlett p值都小于0.01,兩個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實習評價與就業態度的關系
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就業態度與實習滿意度和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各維度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59,并且所有的相關系數都具有統計顯著性(P<0.01)。
將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量表各題目進行降維,形成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兩個標準化變量,采用回歸分析進一步探究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對就業態度的預測性和影響程度,其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1、模型2、模型3的被解釋變量分別為就業認知、就業信心、就業意志,調整R方分別為0.501、0.688、0.703,F值分別為60.774、132.447、141.942,F值的P值均小于0.000,三個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三個模型的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均為2.563,表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三個模型的解釋變量的系數均為正,除了模型2的實習滿意度在5%水平顯著,其他解釋變量均在1%水平顯著。
四、討論
第一,就業態度的總體分析樣本在頂崗實習后就業認知、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的均值全部超過3.2,其中就業認知維度得分最高,均值達到3.29,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略低于就業認知。以上結果說明樣本群體的就業態度水平總體偏向積極,這與王文煥、段微秀等的研究結論相似:正是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程度日益加深,養老相關產業成為具有很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社會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因此學生普遍認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就業前景總體上是廣闊的。
第二,對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的總體分析(見表1)表明,樣本的實習滿意度和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總體處于中高水平,均值全部超過3。在實習滿意度方面,工作環境得分相對較高,均值為3.38,當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習基地多為中高端養老機構,得益于近年來社會投資的加大和建設規范的完善,學生實習環境的客觀條件普遍較好。工作待遇和工作時長得分相對較低,分別為3.23和3.19,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頂崗實習多為護理崗位,經常存在倒班或加班、輪休的情況,而實習薪資按實習待遇較低標準發放,存在工作時間長而實習工資少的情況,學生對頂崗實習的預期與現實境遇之間產生心理落差。在職業社會價值感知方面,自我認同得分相對較高,均值為3.45,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通過開展專業性工作,認識到養老產業密集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體會到社會對敬老愛老事業的尊重和期盼,建立和增強了對養老行業的情感連接,從而切實感受到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對老年人和老齡化社會的意義,因此對職業價值的認同感得到了增強。老人認同和社會大眾認同得分相對較低,均值分別為3.26和3.22,根據實習指導中與學生的談話交流,盡管在頂崗實習中老人非常認同養老行業的社會意義,但涉及學生從事的具體崗位時,有相當一部分老人認為養老服務崗位應該由有經驗的或有從業資格證的人員承擔。社會大眾的觀點與老人相似,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持誤解與偏見的態度,根據學生的反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不了解老年服務與管理的專業性,認為在大學讀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是“大材小用”,認為護理崗的技能無須接受專業化的教育;其二,認為為老服務的工作強度大,工作內容頗具身心考驗,社會地位“不夠體面”,這些觀點對學生心態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三,對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與就業態度的關系分析(見表2、表3)表明,樣本在頂崗實習后的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對其就業態度均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可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高職學生的頂崗實習經歷顯著影響著其就業態度,當學生頂崗實習后的滿意度、職業價值等方面的評價越高,就越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就業崗位的認知,提高學生在本專業就業的信心,堅定學生在本專業就業的決心,最終樹立起積極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比較表3的3個回歸模型,在就業認知的回歸模型中,實習滿意度的非標準化系數(以下簡稱“系數”)為0.454,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的系數為0.344,實習滿意度的系數略大一些,表明實習滿意度對就業認知的影響比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的影響稍強;而在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的回歸模型中,實習滿意度系數分別為0.211和0.315,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分別系數為0.742和0.628,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的影響作用明顯高于實習滿意度。以上比較表明,頂崗實習當中學生就業態度的形成存在不同的結構特征:就業認知的形成過程中,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的影響作用大致相同,而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的形成過程中,職業社會價值感知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實習滿意度的影響作用較小。
五、對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頂崗實習對學生的就業態度產生正向的影響,實習滿意度對就業認知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則對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促進作用明顯。職業重塑是指學生在實習工作中重塑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理想,為此,本研究建議在頂崗實習中用職業重塑的方式,從實習的“校、企、生”三元主體出發,通過規范實習管理制度、優化崗位晉升和管理機制、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三個方面,切實保障頂崗實習工作順利開展,促進學生就業態度的積極轉變。
(一)高職院校規范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習管理制度
一方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前高職院校部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從“2+1”向“2.5+0.5”轉型的趨勢,頂崗實習的時間被壓縮,頂崗實習的制度設計和工作模式要適應這一轉型,改善頂崗實習的總體工作安排,減少頂崗實習當中過高的工作壓力,豐富頂崗實習的實習內容,引導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充分見證職業生涯發展的全貌,提高學生對未來就業的全面認知,鍛造其就業信心和就業意志,努力做到壓縮頂崗實習時間而不減少其成效。
另一方面,落實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院校只有在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強有力地貫徹落實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管理規定,構建校內外的頂崗實習權益保障監督責任體系,保障學生實習中最基本的權利和需求,才能切實改善甚至轉變學生的就業態度。高校要在校企合作中處于更主動的地位,在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和薪酬等方面爭取更大的話語權,避免企業為追求效益最大化而不充分遵守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特別是不能模糊薪酬與補貼的區別,明確“跟班學”和“頂班做”的界限,使學生頂崗實習期與試用期的員工同工同酬,促進學生在本專業擇業就業的積極性。
(二)用人單位優化崗位晉升和管理機制
一方面,創新崗位晉升模式。用人單位的崗位晉升和管理辦法直接關系到人才的流向,要打通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的晉升通道,可以參考借鑒其他領域的崗位晉升模式,引進“管培生”人才儲備管理制度,制定實習期伊始的可視化、可量化的人才晉升條件及通道機制,提升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認同,減少本專業的消極認知,提升畢業生的職業期待,促使更多人才在本專業就業。
另一方面,加強實習風險防范管理。用人單位應通過提高風險防控監管意識,設身處地理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加強指導和監管。針對實習生在實習中對部分工作存在“難做、怕做、不做”的畏難、怕擔責和逃避心理,用人單位應在頂崗期間安排師傅進行密集指導,持續維持實習中的師徒關系,避免或減輕學生在職場的挫敗感和失落感,提升學生的就業自信心和勝任心。
(三)通過課程思政增強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
一方面,強化線下課堂教育中的課程思政。形成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理念,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加樹立職業理想、培育職業道德的內容,在課堂教育中強化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另一方面,創新推動線上課程思政。考慮到頂崗實習的學生已經脫離學校課堂教學,為了強化課程思政的效果,持續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就業態度,可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方式加強線上課程思政的學習,組建實習研討小組,通過定期的師生案例研討、倫理分析和專業價值探究,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雙向工作分享和心理輔導中進一步提升實習獲得感,養成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
本文探索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對就業態度的影響,采用自編量表收集樣本的實習滿意度、職業社會價值感知以及就業認知、就業信心、就業意志等信息,并用SPSS19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發現頂崗實習滿意度和職業社會價值感知對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態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通過職業重塑改善頂崗實習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參考文獻】
[1]曹雅娟,馮景明,楊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例[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4).
[2]余運英,曹雅娟.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研究: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例[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6(4).
[3]桑子青.農民工的就業態度及其社會影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4]王菁,顏軍,孫富惠.大學生專業滿意度與就業態度相關性實證研究分析:以非師范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6).
[5]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6(Z2).
[6]卿石松,曾湘泉.就業能力、實習經歷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基于山東省2007屆高校畢業生的實證檢驗[J].中國人口科學,2009(6).
[7]王振源,孫珊珊.大學生實習與就業結果關系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0).
[8]陳文芳.高職院校畜牧獸醫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對就業的影響淺析[J].中國獸醫雜志,2020(9).
[9]李曉靜.求職信息渠道與大學生就業信心的實證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7(11).
[10]閆立媛.高職旅游專業學生實習滿意度實證研究: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5).
[11]何欣,徐筱秋.基于結構方程模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實證研究[J].職教論壇,2017(21).
[12]遲雯,張堅雄.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8(11).
[13]但菲,王小溪,劉笑男.基于結構方程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滿意度模型[J].學前教育研究,2018(10).
[14]唐鋒,張忠海.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滿意度影響因素探析[J].職教論壇,2013(27).
[15]Ros M,Schwartz S H,Surki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1).
[16]李志強,秦啟文.職業價值感研究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
[17]張愛榮.人文視閾下的高職生職業價值評價標準探析[J].職教論壇,2012(2).
[18]王奕俊,呂棟翔.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教育對農業轉移人口外在職業價值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CFPS數據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8(3).
[19]吳洪富.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5).
[20]蒙藝,汪洋,施曲海.社會工作者敬業度的工作重塑路徑:工作意義與職業認同的中介作用[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21]王文煥.新冠肺炎疫情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影響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20(2).
[22]段微秀,黃芬,廖穎輝.高職生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認同度的調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23).
注: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1KY0950);2019年度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學改革專項(GXYZJGZX2019A01)
【作者簡介】黃寶瑩(1993— ),女,碩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老年福祉服務研究。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