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瓊 李婷婷


【摘 要】本文論述將新媒體融入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誠信教育中的策略,即課前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子項目,課中創新地運用多種新媒體載體組合并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課后學生在線上進行評價并反饋學習效果和鞏固新知識,提出優化和整合新媒體的誠信教育資源、加強依法納稅責任感教育、開展依法誠信納稅教育活動等教學建議,從而有效開展誠信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 誠信教育 稅法與納稅實務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046-03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在高職院校,學生也在廣泛使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貼吧等新媒體。新媒體的發展,為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在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中以誠信元素為重點,探討如何將新媒體融入誠信教育中,切實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
一、新媒體融入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是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涉及五個項目的教學,包括企業納稅實務工作流程、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四個稅種計算與納稅申報等。根據課程標準,明確該課程的培養目標主要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養目標。知識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涉及稅法方方面面的政策規定,如納稅人、納稅時間、稅收優惠政策、稅率、稅額計算等。技能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相關稅種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應納稅額的計算,以及稅種的納稅申報。素養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實現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過程中,提升誠信依法納稅的意識,增強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的責任感。因此,需要將誠信品質培養貫穿于該課程教學和考試環節,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以此更好地實現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我國推進了一系列稅收政策改革,如2016年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工作,2018年國地稅合并,2018年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2019年深化增值稅改革,2020年出臺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等。可見,稅務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從事稅務工作的人員需主動適應因稅收政策導致涉稅業務可能發生的千變萬化。現代稅務局的辦稅特點,基本都體現“互聯網+稅務”,即納稅人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辦理涉稅業務,因此,需要從事稅務工作的人員能夠熟悉并接受“互聯網+稅務”的工作特點。
面對時代的要求,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結合“00后”高職學生更喜歡的學習方式,運用新媒體教學優勢,引導學生用手機從多種渠道與時俱進認知稅制改革,依托新媒體手段提升自學知識能力水平,將誠信教育多層次、多方式融入課堂進行傳播,突出趣味性,從而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二、新媒體融入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誠信教育的教學思路
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誠信教育應以多種新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隨時隨地學習,突破課堂40分鐘的學習限制,將教師角色由單純的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輔助者、傾聽者等。重視學生素養教育,選擇以誠信為重點元素,貫穿學生學習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的全過程,使學生能在持續的誠信教育熏陶中樹立納稅誠信的意識,明確誠信納稅的意義和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建立一種“平等、親切、輕松且賞罰分明”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教學模式具體分為三個過程:課前、課中和課后。課前,學生在職教云資源平臺接受課前學習任務,發揮團隊力量,通過互聯網,運用新媒體等各種信息資源去解決問題,逐漸完成每個任務,通過小組合作或單獨完成的形式一步一步展開對重難點的學習,學生完成一個任務教師給予小組加分獎勵;課中,教師傾聽學生代表的分析結果、點撥、答疑、糾錯、講授難點、強調重點等,開展教學過程中自然融入誠信教育,而學生內化新知識,修正答案,解決新問題,形成一種教師和學生的互相平等、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課后,學生在線上進行課后評價,通過完成小測試、形成一份學習報告、分享筆記等形式來反饋學習效果和鞏固新知識。
三、新媒體融入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誠信教育的實踐
新媒體環境豐富了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手段,有利于教師教學的開展和情景的創設,有利于學生觀點的闡述和交流。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可采用“線上+線下”“課堂+非課堂”的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新媒體載體創新組合,營造學生誠信學習氛圍。
(一)課前
1.教師
第一步,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教學組和專業群的教師團隊、行業專家等一起討論,深入挖掘該課程四個稅種項目教學中浸透誠信元素具有代表性的子項目內容,明確需要用到的新媒體資源(見表1)。
第二步,教師團隊分工合作,做好課前教學資源、教學設計等準備工作。一方面,以挖掘的誠信元素作為出發點,在各種新媒體中整合與之相關的短視頻、案例等資源,在職教云平臺上傳錄制好的微視頻、準備好的課件、導入其他院校的優質資源;另一方面,巧妙設計教學內容章節(小節)的課前學習任務單,將重難點的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學習任務,逐步引導學生根據任務單預習新知識。
第三步,提前了解班級的學風情況和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水平,為合理分組做好準備。教師團隊從學生大一的任課教師處了解該班的學風如何,以“會計基礎”和“財務會計1”兩門專業課程的期末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以此作為分組的依據。先由學生自由分組,教師再根據專業基礎知識水平進行調整。后期隨著上課進度,根據學生課堂表現,適當調整學生分組成員,保證每個小組的課堂表現力相對均衡。
2.學生
學生課前做好分組工作,選出組長,并完成每次的課前學習任務單。學生課前按照教師的教學進度和任務單的任務,運用職教云平臺的課件、微視頻和新媒體平臺等多種資源,合作交流解決任務單的每一個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應特別關注與依法誠信納稅的相關問題。組長負責組織組員討論完成課前任務、記錄組員參與討論的情況、與教師溝通交流等工作。隨著上課的進度,組長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或輪流。
(二)課中
1.以項目的方式分解課程內容,實施PBL問題導向教學方法
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具有涉及的稅收法規多、知識點零散、記憶點瑣碎等特點,要想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將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分解,一個大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學生根據任務從整體上把握學習的方向。課程學習中“先問題、后內容”,實施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學習,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
2.靈活運用新媒體,誠信教育浸入教學項目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開設在高職二年級第一學期,此時學生已逐漸習慣大學生活,對一些新媒體的應用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每次課是2課時,共計80分鐘。課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播放從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篩選出來的一些短視頻,或者從財稅有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論壇、貼吧、知乎等平臺出現的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熱點、事件、焦點等出發,讓學生觀看、思考并分享想法。學生采取小組的形式在職教云寫下想法,并在課堂共同討論,教師再分析相關的稅收政策,展開重難點的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收獲新知,內化知識,輕松愉快地學習。例如,在學習項目一“增值稅納稅申報”的子項目一時,觀看“信用被關聯、發票嚴格限量供應”的抖音短視頻,讓學生思考企業開具增值稅發票需要滿足什么條件、發票為什么嚴格限量供應等問題;在學習項目一“增值稅納稅申報”的子項目二時,打開財稅焦點公眾號,分析老板問會計“公司采購要票113萬元,不要票93萬元,哪個更劃算”這個事件,讓學生從企業合規經營和長遠發展的角度討論并分享索取發票可抵扣增值稅為多少,未索取發票面臨哪些經營風險;在學習項目四“個人所得稅計算與納稅申報”的子項目二時,在微博平臺搜索某明星“陰陽合同”等偷逃稅的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明白依法誠信納稅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三)課后
學生按照報告的內容要求,提交每個項目的單元學習報告。學習報告的內容除了每個項目的重難點知識點,還必須體現誠信元素,可以以漫畫、圖案、思維導圖、故事等形式展開,以紙質和短視頻兩種方式提交報告。教師挑選優秀報告展示在教室的墻上,優秀的短視頻可以在系部作為專業群的宣傳片播放。例如,以項目一“增值稅計算與納稅申報”為例,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紙質學習報告,以知識點的形式展開,并融合了“憑票抵扣進項稅額”“不得虛開發票”“不得少報收入少納稅”等多個角度,展開描述對依法繳納增值稅的認識。教師通過一個學期“誠信納稅”學習氛圍的營造,讓學生逐漸提高依法誠信納稅的意識,并樹立依法納稅的正確觀念。
四、實施效果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教學靈活,結合抖音、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浸入誠信教育,這樣的教學相對傳統教學而言,增加了師生交流方式和機會。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從開始的不習慣到后面會經常在職教云平臺查看教師發布的課前預習任務單、課后作業等。課前預習任務單的完成次數、完成質量都在不斷提高,學生逐漸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責任感。
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新媒體的資源數量多,教師尋找匹配教學內容的資源需要花費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新媒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將課程誠信教育的元素與學生的興趣點有效結合,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稅法與納稅實務是實用、有趣和易學的課程,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深入思考的問題。三是課程的一個學期課時較少,沒有足夠的時間更深入開展誠信教育。
五、下一步改革的思路
第一,優化和整合新媒體的誠信教育資源。發揮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的教師團隊力量,對新媒體的誠信教育資源進行篩查和整合,形成適合和匹配教學的優質資源。新媒體平臺多樣,誠信教育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取。例如,在抖音上輸入“陰陽合同”關鍵詞,會出現很多短視頻,教師可以選取有趣、有意義的視頻推薦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提前認識“陰陽合同”的涉稅問題,引導他們參與到后續課堂學習討論中,提高學習積極性。
第二,加強依法納稅責任感教育。開學一周后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稅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興趣點,擴大思政教育范圍,結合具體的項目教學內容,根據稅務實訓平臺,設置稅務專員、稅務會計和稅務主管等不同的崗位角色,通過仿真的納稅申報過程真切感受依法納稅申報的過程。隨著學習的深入,根據仿真的納稅申報案例和新媒體的案例,識記和辨別業務是否涉稅,加深學生對稅收法規的理解,加強依法納稅責任感教育。項目學習結束后,學生運用新媒體展示學習成果,以多種形式升華職業素養。
第三,開展依法誠信納稅教育活動。專業群進行教學改革時,應增加課程的課時,增加至一學期84課時,增加的12課時可選取大稅種的教學項目和熱點的涉稅問題,結合納稅申報場景策劃專題的依法誠信納稅教育活動。例如,學生從微博、抖音、論壇等多種新媒體平臺了解“2021年6月18日國家稅務總局曝光5起增值稅發票虛開騙稅典型案例”,在課堂中分組展開分析,從案例中去熟悉相關稅收法規,引導學生從分析中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可以深刻理解依法誠信納稅的意義。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手段不再是簡單的說理和灌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除了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以多種載體的形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拓寬教育渠道,提升教學效果,突出課程的趣味性和系統性,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地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郭美含.自媒體時代下高職學校《企業形象設計》課程教學思考[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1).
[2]沈玉瓊.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教學中融入誠信教育的探討[J].廣西教育,2020(7).
[3]劉璐,古繼寶.PBL教學方法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教育與現代化,2004(2).
注: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立項教改課題“誠信融入高職《稅法與納稅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2020B08)階段性成果;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建專項課題及科研立項課題“自媒體時代商科專業誠信教育載體創新運用研究”(2020KYB0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沈玉瓊(1988— ),碩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財稅理論與實務;李婷婷(1983— ),女,廣東南海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財務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