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婕
(吉林動畫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高校應該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的所有階段,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提高育人教學水平,大力挖掘體育課程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從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出發(fā),將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科學的教育方式,完成人才培養(yǎng)工作。
學生使用智能移動設備可以接觸豐富的知識,自媒體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區(qū)域文化的窗口,但是由于網(wǎng)絡平臺監(jiān)管不完善,學生會接觸大量信息,部分高校學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部分不良文化的影響,影響未來發(fā)展[1](105-106)。
高校不僅是傳授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教育場所,還需要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使學生在成長期間擁有正確的三觀,利用思想道德教育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引,讓學生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受不良思想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提高道德修養(yǎng),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建設者。
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可以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立德樹人要求。學校應該完成體育教學工作,合理應用教育資源,鍛煉學生的身體,應用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2](122-123,126)。
高校需要在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確定教育目標,分析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情況,針對兩者融合存在的問題,快速制訂解決方案,滿足高校教育要求,全方位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在強化學生體質、夯實學生專業(yè)基礎的同時讓學生擁有正確的道德觀。
作為公共學科——體育,包含非常豐富的教學內容,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高校為了完成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任務,應合理應用體育課程開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德育教育與體育相融合,利用體育課程為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體育活動可以訓練學生的毅力、耐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項目中形成不畏艱難、勇于拼搏的意識,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德育知識[3](95-96)。
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會隨著國家對教學工作提出的要求適當改變,考慮體育課程作為公共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面需要完成的工作。體育課程應該促使學生通過活動形成終身體育意識,以健全學生人格作為抓手,從道德水平、意志品質、心理健康等多個維度提出課程要求,保證高校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目標不沖突。教師應該訓練學生的身體,從社會、道德、民族意識、家國情懷等維度設計課程內容,讓學生在體育活動參與期間更好地掌握活動技巧,并通過活動增加對社會規(guī)則及我國法律法規(guī)的掌握程度,按照守法公民的標準,不斷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教師通過體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體育史包含愛國相關的內容,利用體育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懷。與思政教育方式不同,可以讓學生更強烈地感受到愛國知識隱藏的內容,通過體育課程為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載體,促使學生形成對祖國的敬愛之情。
體育活動的進行需要遵循體育規(guī)則,在規(guī)則內活動,形成正當競爭意識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體育教師在活動期間應該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的宣導,讓學生在平等的條件下活動,掌握比賽規(guī)則并按照規(guī)則行動,要求學生使用正當?shù)姆绞絽⑴c活動,為活動取得勝利而不斷努力[4](78,80)。
高校會開展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包含團體項目。學生形成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對未來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體育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與他人溝通,在集體榮譽感下活動,促使學生學會與人和平相處的方式,還可以強化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在社會發(fā)展中快速抓住機遇[5](142-143)。
高校體育教學必須根據(jù)國家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體育教師應該根據(jù)當下國家對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明確體育目標,還應該從學生層面進行考量設計教學活動,讓體育活動具備科學性、趣味性等特征。體育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領者,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改變彌補教學存在的不足,發(fā)現(xiàn)思政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契合點,在體育教學中從課程思政維度下設計教學體系與課程內容[6](149-150)。
鑒于當下一些體育教師并不具備良好的素養(yǎng),高校應該重視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素養(yǎng)的培育工作,讓教師通過培訓活動發(fā)現(xiàn)體育學科潛藏的社會價值與內在功能價值,形成體育課程思政的責任感,明確教育工作的主體任務,通過培訓活動傳遞思政方面的內容,予以教師思想引導,培養(yǎng)教師的德育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思想引導與運動技能協(xié)同的模式開展培訓工作,讓教師通過培訓強化專業(yè)能力,按照人才培育要求結合思政教育標準,積極開展教學工作。
學校應該關注國家對體育課程及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不斷完善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教育的標準,通過培訓活動強化體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發(fā)揮職能作用,給予學生正確的引領。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利用體育學科中包含的德育元素,通過各種功能、各種形式的體育教學素材展示思想政治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幫助[7](153-154)。
目前,高校學生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工作通過體育課程進行傳導,為學生德育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支撐。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在傳統(tǒng)體育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合理挖掘課程內潛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體育史教學包含非常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比如愛國主義的教育元素,體育課程教師可以利用相關元素,對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關注國家近期發(fā)展的新聞,學習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此過程中增加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知,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是體育課程教育包含的德育內容,與之類似的內容還有很多。體育課程教師應該了解德育教育任務,發(fā)現(xiàn)體育教學工作與其存在的聯(lián)系,在教學期間調整教學結構,合理應用體育課程內容進行德育宣導,使學生可以在活動身體、強化體能的同時,通過體育課程內容提高道德水平,提高德育素養(yǎng)。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確保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維持在科學的比例上,體育課程如果僅以理論塑造形式開展,就難以達到訓練學生、強化學生體能的目的。體育教師必須合理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進行感知。體育課程內容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與教育資源,利用活動讓學生親身感知德育元素,通過身體進行感知是體育課程獨有的特征。體育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學校的資源,展示體育教學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讓學生在參與不同運動項目時清晰感知運動員取得成績需要付出的艱辛。通過活動形成良好的共情能力,在活動期間克服運動障礙,強化學生的個人意志品質,讓學生擁有不懼艱難、執(zhí)著堅守的品質[8](124-126)。
高校應該根據(jù)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考慮體育課程蘊含的德育元素,為更好地應用體育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學校運動器材與運動場等硬件設置,可以支撐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滿足硬件方面的各種要求。為了更好地促使學生感知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內容,教師還應該營造多元德育文化元素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成長期間不斷增加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深度,通過多元體育精神文化的熏染,為學生在高校成長期間形成良好的德育素養(yǎng)提供平臺。
在學生成長期間,通過體育活動與環(huán)境建設的影響,促使學生的精神意識變?yōu)樗颊摒B(yǎng),學校體育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可以創(chuàng)新體育文化活動方式,利用新媒體技術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辯論賽或小組活動。思政教育和體育文化相互融合,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應用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知德育元素,在磨煉學生意志的同時,促使學生快速提高道德水平。
高校體育課程必須了解國家對教學提出的安排,適應教學改革方向,合理應用教學資源,將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緊密結合。采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校還應該發(fā)現(xiàn)教師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定期開展教師培訓活動,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讓教師合理應用教育元素。除此之外,高校還應該營造多元思政元素的體育文化環(huán)境,要求親身參與活動,強化思政教育效果,使學生在提高身體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完成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