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芝
(蘇州市職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各科教師都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就是說,各科教師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這就是“課程思政”概念的由來。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的合理分布,緩解就業壓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工作中的重點,應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為時代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合格人才保駕護航。把課程思政有機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能夠保障高職英語教學沿著習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前進,增強動力和提高效能。本文擬從“高職英語教學”的角度來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以及高職英語教師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確保“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有效推進。
高職英語教學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可以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地創造“立德樹人”的良好環境,使高職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其心智心靈、思想道德等方面也能健康發展,實現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
高職英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課程。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練習語言技能時也要了解西方英語國家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和價值理念。課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把我國主流、優秀的文化、思想、觀念與之做對比分析,了解兩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實現對外來文化的揚棄,為高職英語教學把握方向。
高職學生處于青春期,健康成長的關鍵期。他們看待好與壞、榮與辱、積極與消極、正面與負面等精神層面的立場、觀點、態度尚未形成,還處于空虛狀態。面對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誘惑,網絡上的海量信息、游戲中的虛擬世界,他們還不能正確取舍、趨利避害。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正確鑒別、正向糾偏,促進高職英語學習的時間精力投放,提增學習的動力效能。
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建設更加美好的經濟社會,需要一大批能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對社會有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人才,需要一大批謙恭禮讓、誠實守信、公正廉潔、愛崗敬業、堅守理想信念的人才。他們能夠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德服人。道德和知識如同人生的“坐標系”,“道德素質”好比“橫軸”,知識能力好比“縱軸”,坐標系的原點就是人生的起點。如果“道德素質”呈負數,那么知識越多,對社會的破壞性可能就越大。把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能更好地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成為具有較好思想素養、較高政治品德、較強意志能力的有用人才。
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英語學習尤其不感興趣,一些學生沉迷于虛幻世界,一些不良現象在他們中間時有發生。高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政治信仰還不夠堅定”“責任意識和網絡道德意識都比較薄弱”“大局觀念不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時時受到網絡負面影響的沖擊,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諸多問題。所以,把課程思政有機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將相關思政育人要素與教學活動相結合,以健康的學習內容充實心智精神,有助于提高高職學生對“網絡輿情”的甄別能力,幫助他們提高思辨能力,強化刻苦勤奮、學好高職英語的自覺性和源動力。
高職英語是高職學生基礎科目中的必修課,課時最多,持續時間最長。高職英語教學傳授語言知識、技能,傳遞著語言承載的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以《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三冊)中的“Naming customs”為例,西方人在取名的時候,都是先名后姓的,他們強調突出自己,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以人為本位”的思想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非常接近,但是與中國傳統社會“以家國為己任”的觀念格格不入。又如“New college graduate job-seeker story”一課敘述了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Cindy尋找工作的艱辛之路,很顯然,Cindy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權益的實現。這種功利主義思想與中國社會的“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等“重義輕利”的思想是對立的。這就要求高職英語教師通過對比,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和魅力,提升文章的思想高度,阻斷這些不符合中國社會價值觀、義利觀的西方文化侵蝕。
把課程思政有機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目的是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英語教師應主動關注這一時代潮流,努力學習和深入研究。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從學習內容上應以英語教學為主,從貫徹思想上要以“思政要素”為主,不能偏頗,否則要么回到純粹的英語教學,要么演變為純粹的思政教學。要以教材為出發點和突破口,充分發現和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在英語教學施展的關鍵處“畫龍點睛”般地巧妙點出。這就要求高職英語教師既要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又要善于學習,與時俱進,養成“筆耕不綴,終身學習”的習慣。并且,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向學生傳授知識,傳承中華文化,傳遞正能量。
把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是一項創新的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對每個單元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設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思政元素”嵌入課堂教學過程。以“Travel and tourism”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把“愛國主義”作為教學過程的主線,努力組織與設計各種課堂活動形式,如讓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鄉、攝影展覽與英語解說、旅游與習俗的英語短劇表演、經濟發展主題的英語演講、民族英雄故事的英語講解等。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他們領略到了祖國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會油然而生。當然,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不必特意強調其中的“思政元素”,否則會沖淡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
把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是一個學習樹立正德品質的有效陣地,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堅持宣傳,持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高職學生。教師應對教材單元主題進行提煉、總結、升華,充分挖掘每個單元中的“思政元素”。如第二單元“Advertising”中,教師可以將單元主題提升到“誠信、公正、法治”層面,培養高職學生的“誠信意識、公正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第四單元“A defining moment”中,教師可以把主題提升到“友善”“敬業”,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正直善良的思想品德;第十單元“Smart machines and people’s life”中,可以提升到的“思政元素”為“愛國”“富強”,以此促進高職學生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健康強國”的理念,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讓高職學生學到的知識變得有“寬度、高度和深度”。
大數據、信息爆炸時代,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多、速度快,大學生的見識非常廣,與此同時,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因此,要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要尊重他們的自主性,愛護他們的自尊心。只要找到自信,他們就會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流露出真情實感。以第七單元“Achieving success”為例,教師可以列舉身邊學生“逆襲”的真實案例,通過樹立典型,提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尺”,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對照,總結自己的長處,找出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教師要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努力成為他們學習的合作者、解難者,正德思想的支持者和鼓勵者。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就能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面對現實,將現代政治文化的全新理念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把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是一門值得評估完善的檢驗科目。教師應于課后檢驗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和適度性。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的完成情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以揚長避短,優化以后的教學活動方案,完善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理念行為相結合的多種應用模式,耦合學生的自評、互評和機評。課程思政最好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讓學生感受到最終的成功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成功道路上各類小目標的實現同樣令人欣慰。這樣,師生雙方共同自我反思,共同得到自我提升,同時避免高職學生因專業知識技能方面的缺陷而造成“考核結果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
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對于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實現融合,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英語教學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未來建設人才的需要。高職英語教師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為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總目標”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