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娥
【摘要】學前教育近幾年高速的發展,促使幼兒園對自身的發展有了新的定位,部分幼兒園爭先恐后地開展“一園一品,特色興園”之路。怎樣才能從自身實際和有利于幼兒的角度出發選擇園本的特色教育,將特色教育融入課程、實施科研引領來深化特色教育,這些都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深思。
【關鍵詞】幼兒;本土文化;特色興園
隨著幼兒入園率的提高和家長的育兒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對高質量的幼教需求越來越大。大家都在思考、探索與嘗試適合自己幼兒園發展的園本特色課程,以符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一園一品,特色興園”的指引下,“蒙氏教育幼兒園”“國際幼兒園”“**體育項目藝術幼兒園”等雨后春筍般出現。但由于對“特色”一詞兒壓根沒理解透,幼兒園單純以幼兒特長或只迎合家長需要,又或是缺少計劃、理論指導和實踐盲目開展特色,則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夭折。
那么,如何創設特色興園呢?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探索,筆者認真分析當前幼兒教育形勢,認為本土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多得的課程開發與利用價值,充分融合,開展園本教學,能辦出別出風格的特色教育。
一、確定特色辦園總目標
(一)充分提煉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濃縮成核心教育資源,并結合本園實際,作為核心特色化辦園理念融入到環境創設、教學課程及各類幼兒活動中。
(二)通過特色建設,形成一整套體系化的校園文化,讓幼兒自覺、自愿、快樂地從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激發幼兒對家鄉的關注與熱愛。
(三)充分利用本地多種教育資源,構建和制定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適合本園發展的園本課程和教材,從課程、活動等各方面教育中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四)確立“科研興園、特色興園”辦園方針,科研為先,貫穿始終,不斷進行探討、論證、完善,積極尋找突破口,深入探尋特色辦園可持續發展策略。
(五)通過特色辦園,可以在展示新高度、提高輻射能力、擴大輻射范圍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二、具體開展辦法(分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可行性研究分析
特色教育是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地方文化特色的確立既不是為了文件的響應,也不是為了迎合家長的興趣,而是必須從幼兒的實際為出發點,遵從“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為了追求長遠發展的效果,推進學前教育行業特色化進程。
在選擇特色發展方向時,筆者積極組織全街幼兒教育教研組中心組成員和一線骨干教師,在清華幼兒園召開“一園一品,特色興園”研討會,通過集思廣益,分析學前教育發展形勢,基本確立以地方文化教育為辦園特色后,研究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和周圍環境的支持度,包括教師的現有素質、能力,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以及家長、社會環境的基礎,進行綜合分析,反復論證,最終該特色的確立取得了全體人員的大力支持,也奠定了部分幼兒園地方文化特色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
第二階段:本土文化特色資源收集與整合
特色確立后,發動幼兒園教職工對增城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收集,多次召開教研會進行梳理與整合,最終合成的資源涉及風光領域、藝術領域、特色小吃和土特產等等,具體如:地方特色小吃(正果餛飩、烏欖;派潭涼粉等等)、地方藝術(如派潭貔貅舞、仙村石灘賽龍舟等)、地方標志(派潭白水仙瀑、仙村荔枝小鎮、新塘牛仔城、增江畫廊等),地方特產(仙村仙進奉荔枝、小樓遲菜心、正果臘肉等等)。
第三階段:特色需要雄厚的師資隊伍
學前教育發展的前提是擁有優質的師資隊伍。如果沒有綜合能力過硬的教師,即使我們進行特色培訓與教育,也不會取得順利或成功。因此,要走興園之路,勢必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制定教師發展規劃,加快教師培養速度,明確教師發展方向,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水平,適應新時期新教育的需要。近幾年,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努力爭取各種培訓機會,讓教師們汲取外地幼兒園好的特色辦園經驗,不斷融入特色化教育體系,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我們還借助的實驗園引領輻射活動,委派教師到周邊農村幼兒園和農戶家中切身感受濃厚的農村習俗和文化,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完善本園特色教育內容,豐富教師們的知識,開闊視野。
第四階段:制定特色教育內容及形式
那么,如何結合幼兒特有的認知特點,突破現有的教學模式,開啟本土文化特色園本課程?如何充分融合本土文化資源,讓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其中呢?以下是筆者深化園本特色的幾點做法:
(一)環創滲特色
通過多次召開研討會,我們創造了一個具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包括教學樓、教室墻、屋頂、樓梯甚至衛生間等地方,在創造環境的過程中,每一個教室都遵循著“變廢為寶”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如,放置在走廊墻壁上的手繪畫,在教室里開設當地文化角、閱讀角,定期舉辦“幼兒文化沙龍”等讓幼兒們充分展示日常喜聞樂見的活動。力爭幼兒園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環創中滲透特色,潛然默化,潤物無聲。
(二)活動顯特色
一是區域活動現特色。在特色文化建設之初,研究制定出特色區域活動開展方案,根據幼兒興趣、幼兒能力提升、特色文化滲透等方面共分為美工區、表演區、建構區 、益智區、科學區、閱讀區、角色區七個大區,每個班根據本班幼兒特點選擇至少5個區進行了建設,每個區建設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本土文化特色,如,美工區開展的橡皮泥塑活動,就是教師指導幼兒用彩色橡皮泥捏出自己心目中的增城特產,又如,蠟筆畫興趣小組中教師要求幼兒畫出美麗的增城美景,還有表演區中教師指導幼兒扮演小導游角色,向游客介紹增城的旅游景點等等,各個教育環節融入特色,寓教于樂,讓幼兒在“玩中樂、樂中學、學中記”。
二是戶外游戲突特色。特色戶外游戲是近兩年來著力打造的活動之一。通過多次教研會,確定將戶外游戲分為:民間游戲、地方游戲和器械游戲三大類,收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兒童游戲后,再轉化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適合提升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幼兒游戲,如,引進的貔貅舞、滾鐵圈、打沙包、跳皮筋等游戲。
三是開展“班班有特色”。為了強化地方特色在教學環節中的體現,我們研究出“快樂成長”特色興趣活動,按年級組縱向設置,橫向鋪展,如,小班組的“快樂藝術”,包括奧爾夫、舞蹈、繪畫、手指操,由小班級根據本班幼兒特點進行選擇;中班組的“快樂生活”,包括美勞、折紙、繪本、律動;還有大班組的“快樂文化”,包括節奏樂、泥工、剪紙、經典頌讀……這一系列活動要求每個環節必須體現地方特色。
(三)科研引領特色
要發展特色興園,必須走科研引領之路。盲目實施,就沒有實施的計劃和指導,沒有實施的記錄,沒有總結和思考,就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走科研興園之路,必須重視課題研究,科研引領。此外,要保持向前發展優勢還需要不斷的突破和變革,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科研作為堅實后盾,讓自己園所的特色在科研指導下健康發展。而特色教育也為園本教研找到了一個切入口。探究特色教育與兒童個性發展的內在聯系,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功能,教科研工作的重點之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各級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的特色教育也應遵從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發展長遠特色興園之路。
參考文獻:
[1]張石偉.教師參與園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2]徐霞.基于專業引領提高幼兒園集體教學質量的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
[3]張干,曹春萍.學校滲透環境教育的基本方法[J].教育導刊,2003(12).
[4]李莉.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