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競爭加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中階段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學生即將面臨對于自己一生來說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同時新課改也已明確要求教師要重視高考語文閱讀,進一步擴大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文章對新課程標準視角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當今社會,人們都在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篩選,快速收集并整理,從中獲取對于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信息。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人們具有快速閱讀的能力。由此必須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融入群文閱讀教學內容,以保證學生在快速閱讀的同時還能保證閱讀的質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保證學生在接觸不同題材的文章時也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拓展自己文學知識面,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總結信息的能力。
二、 新課程標準視角下群文閱讀的內涵及意義
通常來講,所說的群文閱讀指的是師生將一個或多個議題作為學習核心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結構化文本進行選擇,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在群體內達成共識的一種多書籍閱讀學習過程。具體來說,群文閱讀的價值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效對紙質書與電子書閱讀的整合;其二,對立體多元的課堂結構進行構建,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其三,鼓勵學生以群文閱讀的思維模式進行閱讀,學會在多文本中對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和提取,提升常態化閱讀素養。細化來說,通過群文閱讀,有利于幫助學生加強文章與文章之間內在和外在的邏輯性,建立語言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將一個知識點拓展成一個知識體系,使文章連成一個整體,將學生學習過的知識點和文章內容連點成線,建立網絡式學習模式;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語文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和總結信息的能力;新課程標準視角下群文閱讀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提高閱讀質量,擴大學生閱讀范圍,增強學生文學修養,提高拓展學生眼界。
三、 新課程標準視角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教師改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受到傳統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應試考試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更加重視自己的教學主體地位,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直接表現為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模式,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歷年高考的考點進行總結,直接灌輸給學生,一味地重視學生應試考試的能力,重視學生在考試中閱讀理解是否能夠達到出題人的意圖,學生的回答能否答到得分點上,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能力要求,而且新的高考考試要求增加閱讀量,這樣使得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更艱難的挑戰,必須提高閱讀量,提高學生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總結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拓展閱讀種類以及豐富閱讀數量。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書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
(二)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群文閱讀氛圍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群文閱讀教學中來,提高閱讀參與性,鼓勵學生積極的和教師互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文閱讀教學氛圍下,融入到學生群文閱讀的活動中來,加強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互動,加強學生之間互動,在班級范圍內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鼓勵并感染著更多的學生融入進來,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例如,教師在班級范圍內組建閱讀角,在閱讀角中教師每個禮拜為學生設置一篇主題文章,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的主旨,以及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觀點,然后帶領學生一起參考其他書籍,對這篇文章進行拓展論述,讀書角內的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從哪本書中獲得的知識。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積累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融合整理成獨特的觀點。例如,在學習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一課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通過作者筆下描寫秋天的景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之前學過或閱讀過的描寫秋天景色的詩詞,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每位學生都可以說出一首關于秋天景色的詩,其他學生可以進行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古詩詞積累,從而提高學生文學底蘊。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文章展開想象和聯想
為了提高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教師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科學的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對文章中的內容展開想象和聯想,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整理信息以及總結回答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應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假如學生是在當時的政治活動中應使用什么辦法智退秦師?你有更好的辦法嗎?當時的政治活動具體都有哪些?如果燭之武失敗了,會承擔怎樣的風險?引導學生不斷想象當時的情景,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情境,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相關類似篇目的文言文,如《介之推不言祿》,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所要表達的觀點,以及提高學生對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應用的能力。
(四)將閱讀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群文閱讀變得更加生動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表現生活。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將閱讀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將閱讀文章中的難點和抽象的知識與學生已經發生過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課時,教師在課文內容的講解之后,可以找一些有關于親情的文章,讓學生分析不同父母之間對孩子之間的關愛表達方式都有哪些,再讓學生回答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直接表現是什么狀態,通過對比文章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參與語文群文閱讀的積極性,使得群文閱讀變得更加生動。
(五)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選擇圖書,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中,由于學生剛接觸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無法快速融入群文教學模式中來,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互動效果較差,課堂教學質量較差。為了改變這樣教學狀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群文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學生年齡段的圖書,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擴展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結合學生的性格和特點為學生分析學生在紅樓夢中可能喜歡的節選段落,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參與到名著閱讀中來,增強學生名著閱讀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古代社會封建制度之下人們生活狀態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是什么樣子的,自己有什么感想。
(六)教授學生群文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
1. 目錄檢索,收集有效閱讀信息
群文閱讀雖說是針對某一主題,使用其他書籍中作者和人物的觀點對本主題進行論證和拓展,但是對于高中生來說,平時學習壓力非常大,學習任務繁重,學習科目也比較多,課外閱讀的時間本身有限。因此,必須提高學生閱讀效率,提高學生對閱讀信息整理能力,教師應教會學生閱讀技巧,針對一本書中為了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閱讀內容信息,學生首先應從目錄進行檢索,檢索出對自己有益的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
2. 略讀、精讀、整理關鍵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群文閱讀的技巧。例如,在閱讀中應根據文章內容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針對不重要的部分學生可以采用略讀的閱讀方式,針對文章中的重點部分應采用精讀的閱讀方式。為了提高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閱讀時應注意教會學生畫出關鍵字,關鍵詞、關鍵語句和重點段落,文章中所有的重點信息都是從這一部分中提取出來的。
(七)擴大群文閱讀范圍,開闊學生眼界
由于高考語文卷中,閱讀題目的題材范圍非常大,為了讓學生對高考有充足的準備,提高學生在高考中應試考試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在高考閱讀中閱讀效率,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為學生擴大群文閱讀的范圍,開闊學生的眼界。在群文閱讀中教師應不限于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還應為學生拓展世界文學史,將更多世界優秀文學作品推薦給學生,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為以后考試寫作練習和考試做寫作素材積累。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新課程標準視角下群文閱讀的內涵及意義進行分析,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中,為了提高學生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以及提高學生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總結信息的能力,教師應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書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教授學生群文閱讀技巧,進而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通過以上方式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永乾.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3):98-99.
[2]仇慧芳.基于核心素養觀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9(31):29-30.
[3]唐勝天.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8):55-56.
[4]陳靜.淺談群文閱讀教學價值及教學策略[J].才智,2020(4):220.
[5]李暉,林承雄.基于教材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2):21-23.
作者簡介:謝樂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