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琴

關鍵詞:精準扶貧 文化旅游 經濟發展
一、山西省長城沿線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山西省長城沿線有著先天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不僅軍旅生活文化、邊塞特色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也十分豐厚。
(一)以軍旅特色為代表的長城古村落資源
歷史時期的長城沿線村落大多為軍事堡寨或者村堡,村落建筑中既有農耕文化的諸多信息,也有游牧文明的些許痕跡,是歷史時期農耕和游牧生產方式對當地產生重要影響的時代印記。這些遺留下的村堡有兩大特征:一是街道布局規整,適宜整體開發。二是保存豐富的物質文化。有的村落建筑保留了古老的雕刻技藝,有的村落留有明清時期長城沿線商人進行商業活動的文化遺跡,有的村落軍事和居住功能分區明顯。以山西省為例,長城沿線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的有天鎮縣新平堡、新榮區得勝堡村、助馬堡村、右玉縣破虎堡村、繁峙縣茨溝營村等。這些村落自然環境優美,地理特色明顯,極具開發價值。
(二)以民族融合為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城沿線的開放性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動力。長城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歷史傳統文化的精粹,是反映邊塞風情的活態文化和邊塞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以音樂戲劇等藝術為例,楞嚴寺寺廟音樂不僅吸納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音樂元素,而且積極融入當地民間音樂,是一種兼具異域風情、又有蒙漢民族特色的音樂;二人臺,唱腔既有農耕地區柔軟婉轉的特色,又具有游牧地區粗獷高亢的情韻,表演時動作舒展優美、落落大方;緣起昭君出塞的耍孩兒,既是對蒙漢兩地流傳的和親故事的歷史記憶,也是王昭君由雁門關行至長城出塞再至匈奴王廷的艱辛寫照。諸如此類,形態各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不同的民族或群體的文化模式,使長城文化異彩紛呈。
(三)稟賦各異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
長城沿線,長城和由此而生的文化是其典型的特征,是文化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長城沿線稟賦各異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比如:山西省天鎮縣溫泉旅游資源是其依托溫泉發展旅游的自然優勢,且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溫泉資源利用為主的產業基礎,養生、民宿、娛樂、療養等均有涉及;陽高縣的果木產業,已有杏樹、梨樹、檳果樹、李子樹等特色品種16個,面積3000多畝,均已進入盛果期;大同市新榮區飲馬河濕地地域遼闊,生態原始,河水清澈,非常適合游人觀賞和娛樂;古店鎮的鄉村育苗基地發展良好,培育有豐富的樹種和花卉,如楊樹、柳樹、松樹等北方常見樹種和易養綠化花卉;在一些縣區,利用豐富的光能資源優勢,建有一定規模的光伏發電廠、日光溫室大棚、農業高科技園區,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建有風力發電基地等。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各級部門的重視下,長城沿線部分市縣已開展文化旅游開發,但生態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其觀光模式基本偏本地化,文化旅游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旅游產品開發碎片化和簡單化。分析其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整體的評估、保護、規劃
各級政府出臺的相關規劃文件,多談及長城實體的整體規劃和保護,尚缺乏對沿線文化旅游和產業發展的整體評估和科學規劃。具體表現為,古村落、古堡的重建或修建多為地方鄉鎮政府行為,資金、技術和理念的缺乏,導致資源利用低端化、同質化開發明顯,村堡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旅游產品檔次需要提升,缺乏具有鮮明地方特色,且適合游客積極參與的實地民俗文化體驗項目。
(二)基礎設施和基本理念需改善提升
長城沿線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相對單一,雖然有的地方建立了類似于實習基地、寫生基地等場所,但是大部分為一日游。短期的停駐、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使一些村落對于路線指示、住宿條件、飲食場所、供水供電、排污設施等旅游必需的基礎設施缺乏足夠的重視。長城沿線居民發展文旅產業的意識正在覺醒,但是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民眾的文化旅游理念亟待提升。
(三)文旅產業、農業和地方產業結合不緊密
精準扶貧視域下的長城文旅產業主要目的是搞活長城沿線經濟,讓文旅產業激發長城沿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目前的狀況是長城文化旅游產品(主要指可以攜帶的農產品)檔次不夠高,長城沿線農村產業與文化旅游市場脫節,影響農民深度參與發展文化旅游和地方產業建設的積極性。亟待引入若干家大企業為長城沿線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對涉旅農作物的種植、牲畜的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和地方已有的產業基礎做全盤的設計和布局。
三、依托文化旅游發展地方經濟的對策建議
將文化旅游發展與農民脫貧、產業扶貧和旅游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長城各市縣村落的自然稟賦和文化優勢,將長城沿線重點區域建設成旅游功能完善、環境安全舒適、自然生態低碳、地域文化豐厚的旅游目的地,會極大促進未來長城沿線縣區多種產業的聯動發展和經濟騰飛。基于此,建議如下:
(一)發展文旅,規劃先行
利用長城文化進行旅游,整體設計規劃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鑒于長城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可以樹立分層保護意識,對民居、寺廟和公共空間進行等級分類分層保護。樹立修舊如舊的建設理念,充分挖掘主要游覽目的地的歷史文化元素,恢復村落舊貌,改造現有條件,建立和長城風貌相一致的旅游基礎設施。要充分考慮該村落的文化底蘊和自然景觀以及民風民俗來深入發掘和開發旅游資源,逐步形成百花齊放式的開發模式。
(二)活化遺產,回歸自然
加強長城沿線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規劃和活化利用,在遵循長城沿線特定的自然生態和歷史地理條件下,以文藝演出、文化展示的形式適時展示文化藝術作品,而不是簡單地將文化藝術作品放置于村落街頭,以此豐富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同時,要結合當地民俗,綜合長城文化,對適宜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打造和綜合利用,通過村落雕塑、墻體繪畫、道路指示牌等展示方式,讓旅游者品味長城一帶最具蒙漢風情的歷史文化樣貌。可以將二人臺、耍孩兒、羅羅腔、秧歌、賽戲等適合表演的民間音樂藝術,在村落的公共空間或較為廣闊的地方展演,讓參觀者感受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環境形成的獨特藝術表達方式,并讓游客參與其中,穿著表演服飾道具,活躍文化旅游氛圍,增添旅游者長城文化旅游沉浸式體驗。
(三)產業聯動,提升經濟
一是注重利用自然優勢,做好開發。長城沿線各縣市有著特殊的地形地貌、物產等自然優勢,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此體現的尤為一致。在進行長城文旅開發時,很容易就能做到因地制宜開發。所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為先導,突出地域生態特色,應當打造成為長城文化旅游的優勢和亮點。二是搞活長城沿線縣域農業。加大文化教育宣傳力度,積極開發土特產資源,向游客展現以綠色農牧業和獨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形成以小雜糧、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農業創意拳頭產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充實農民的錢袋子。三是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利用長城沿線已有的苗木、果木生產基地,引入大型企業進行規劃和設計,連片帶動周邊農村的苗木生產,既可以為長城沿線綠化提供資源,也可以依托長城文化旅游,進一步植入功能,拓展色彩園藝,將苗木、果木基地融入長城生態觀光旅游,推動苗木、果木基地從林區到景區轉變。加強文化旅游和溫泉養生結合,耦合文化養生、溫泉康養、健康管理、康復療養、健康旅游等產業。
總而言之,要圍繞長城沿線特有的自然資源,注重保護地域歷史文化風貌,合理整合地方產業,打造生態、環保、低碳、功能齊全,舒適宜游,地域文化特色豐富的旅游目的地,帶動長城各市縣農業、交通、文化、旅游、服務業等發展,為地方政府依托長城資源進行招商引資,實現農村脫貧致富、貧困人口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