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也叫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五育并舉,方能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美育不僅滲透于藝術學科,滲透于學校開展的各項體驗活動中,更應該蘊含在語文學科的教育中。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是審美鑒賞與創造,如何讓美育教育在語文課堂中落地生根,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值得實踐與探索。文章將從品讀語言、想象意境、感受情感、模仿表達、觀察創造等方面去探討在語文教學中融合美育教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教育;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承載著以文育人的任務,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住美好的東西,融合美育教育,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 多樣品讀,感受語言美
散文的語言特別的優美,讀著讀著會讓人感到精神愉悅,這種美的享受要在抒情的朗讀中,在還原畫面中得以實現。通過多樣化的品讀,感受散文語言的魅力,深刻體會散文的意境美和畫境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寫景散文,課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景色迷人,語言描寫優美。教學時,要留足時間讓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尤其是夏天這個季節,色彩感、畫面感十足,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品讀、評價,再品讀。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朗讀技巧,聲情并茂地進行范讀。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已有的體驗,邊讀邊想象,邊讀邊把內容轉換成一幅美麗的小興安嶺的夏景圖。在美美的朗讀中,學生品味的不僅僅是美的語言,連美的情感也被激發出來了。為了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培養語文素養,課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導游”帶你游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活動,學生任選一個季節,以導游詞的形式介紹美麗的小興安嶺。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將導游詞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抓住景物的特點向我們展示了小興安嶺的美麗。在活動中學生感受美,融入美,提升審美能力和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 展開想象,感受意境美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教學時,除了引導學生從字面上感悟語言的美,還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意境美,使學生在想象中理解課文,升華情感。
(一)多方想象,賞析美景
教學時,對于寫景的文章我們要善用想象這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意境。《觀潮》是一篇文美境美的寫景文章。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錢塘江大潮由遠及近浩浩蕩蕩飛奔而來的雄渾氣勢,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壯觀之美。除了想象畫面,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聲音。如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配樂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想象潮水奔騰的聲音有多么的驚天動地。學生在想象中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大自然的壯觀之美,從而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為祖國擁有壯麗河山的自豪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想象畫面,寓情于景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幽遠。教學時除了讓學生反復誦讀,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加以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可以用描述性的指示語言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其眼前出現古詩描繪的畫面,進入意境,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體會作者的心情,體會詩歌所蘊含的美的哲理。如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寫在唐朝安史之亂之后,詩中運用了很多意象來表現他的滿懷愁緒。要引導學生深入誦讀時,我們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去感知,同時配上這樣的語言描述:詩人落榜歸家所搭船只在蘇州城西楓橋碼頭停泊,夜里,當他看到月亮西沉,聽到烏鴉在啼叫,寒霜布滿整個天空。再看到江畔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點點,詩人心中憂愁不堪,久久難以入眠。此時,又從遠處的寒山寺傳來悠悠的鐘聲,敲在詩人的心頭,詩人更是愁上加愁。這時候再讓學生潛心誦讀,學生才能感受到詩人孤寂憂愁的心情。
三、 角色體驗,感受情感美
審美價值是以情感為核心的,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情感,往往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文章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情感豐富,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親近角色,用心感悟。
《掌聲》就是一篇充滿情味的美文。而這種情味來自同學們對英子的掌聲。課文中同學們的掌聲改變了英子的性格,轉變了她的人生態度。這掌聲傳遞了關愛,傳遞了尊重,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所有美好的情感全部蘊含在這發自內心真誠的掌聲。教學時,先通過比較英子前后的變化,進而引導學生細讀品味第二、三自然段,找出掌聲的句子,在交流中探究掌聲響起的原因,體驗英子內心情感的變化,領會掌聲的內涵。最后再來品讀英子的來信,感悟掌聲帶給英子的強大力量。文章語言質樸,情感豐富,除了探究感悟,運用換位思考也是理解掌聲所蘊含的美好情感的關鍵。再者就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深切感受掌聲帶給英子的變化。教學本課一定要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才不辜負這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深度美文。
又如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刻畫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鎮定自若,舍己救人的偉大形象。教學時,要通過捕捉三個畫面:莊嚴的指揮、簡短有力的對話、悲壯的沉沒,引導學生通過找出乘客和哈爾威船長不同表現的句子,運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感受哈爾威船長的精神。首先拋出問題,當災難來臨時,比如地震,你們會怎么做?緊接著播放“諾曼底號遇難”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假如你就在這條船上,你會怎么做?在自我體驗的基礎上,再來通過三個畫面,對比一下當時的乘客和哈爾威船長的不同表現,學生在交流匯報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在災難面前船長是那樣的忠于職守,鎮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在對比中,突顯了哈爾威作為一名船長保護乘客、與船共存亡的偉大形象。這種偉大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乘客的心中,刻在了克萊芒的心中,也刻在了讀者的心中。課的末尾再來讀雨果對哈爾威船長的評價,由此升華對哈爾威船長由衷的敬佩之情。這種體驗式、對比式的教學使學生的情感激起陣陣漣漪,在生死抉擇面前,感受到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
四、 模仿句式,學會表達美
好的文章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方面往往獨樹一幟。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文本表達的秘決,欣賞美的表達,然后根據年級特點,巧妙設計語用練習,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表達能力。
教學《端午粽》一課,學到“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讓學生在比較青的箬竹葉和青青的箬竹葉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疊詞所描述的事物會更加形象,表達更美。進而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歸類積累和運用。課堂上試著讓學生用疊詞說說生活中見到的事物。孩子的思維活躍,一下子表達了很多的事物。除了用上色彩疊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用上別的修飾詞。我說,校園里的大榕樹長得高高的,孩子們馬上接著說,它的枝條長長的,葉片綠綠的,真美!孩子的視角一下子回到了校園。有的說,沙坑里的沙細細的,軟軟的,摸起來好舒服!有的說菜地里的蔬菜寶寶葉片大大的,綠綠的,身子挺挺的。有的說,籃球架高高的,怎樣才能把球投進去呢?……這時候疊詞的運用水到渠成,孩子在模仿中不知不覺表達變美了。
又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第四自然段采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圍繞“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這一中心句來總寫,分寫采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來具體寫魚群的好看。這樣的表達,語句優美而且形象具體。教學時,在引導學生欣賞文本表達精妙的同時,隨即結合課后的小練筆:從四幅圖中選擇一幅,寫幾句話。讓學生進行片段仿寫,且有效地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排比修辭的運用,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視角來表達一個意思。這樣的模仿練習,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 善于觀察,激活創造美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創造美的眼睛。”生活中,只要你善于觀察,用心感受,其實美無處不在。春天來了,校園的櫻花開了;菜地里,蔬菜寶寶們長得綠油油的;運動場上,孩子們矯健地跑著。這些都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學校里,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善于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美的東西,學會欣賞美的東西,然后用筆把這些美通過文字進行創作。
(一)觀察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學生是那樣的熟悉,然而正是因為熟悉,學生就缺乏觀察的靈動性,常常熟視無睹。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激活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將觀察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有所看,有所思,有所感。在觀察中尋求新的發現點,在普遍的現象中發現獨特之美。春天開始,校園的櫻花含苞待放,粉紅的花苞綴滿枝頭,在充滿綠意的校園中是一處亮麗的風景,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觀察,注意交給孩子任務,讓他帶著問題:櫻花是怎樣綻放的,花瓣是怎樣的?它的樣子如何?帶著任務去觀察,這樣才能夠真正引發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隨后,在語文的習作課堂上我們就讓同學們用筆書寫校園的櫻花,由于有了細心的觀察,學生的習作寫得具體而又生動,美的語言在孩子們的筆尖流淌。
(二)留心生活場景
在校園中,同學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同學們的互幫互助,大集體的溫暖,下課后同伴們之間快樂地玩耍也給他們帶來了美好的回憶。這些畫面都應該成為學生的觀察點。這學期學校開展了愛綠護綠的活動,高年級的種菜,低年級的種花。菜地蔬菜的生長變化,同學們田間勞動的身影,花兒的生長情況,這些都給孩子的校園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我們強調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具備一雙慧眼,捕捉常態生活下瞬間出現的一些美麗鏡頭。在班級我們準備了一本校園生活日志,每天輪流由孩子們做記錄并在早會上輪流誦讀美的習作片斷。這不僅為孩子積累了習作的素材,同時也讓孩子真正懂得欣賞美,感受美。美的情感教育也在不經意間水到渠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融合美育教育,充分挖掘語文學科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美育教育,讓美育之花綻放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感情,滌蕩心胸,完善品格,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紅艷.引導學生學會品鑒文本深層之美——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為例[J].學周刊,2015(11):202.
[2]余映潮.說說《觀潮》的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7(9):44-45.
[3]崔傳杰.運用古詩背景資料真切體悟古詩韻味[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6(4):65.
作者簡介:
蔡秋藝,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瀛洲小學。